即使沒有《非誠勿擾》,在其他的相親類節目中,“拜金”等話題依然存在,不必過度放大。另外,我的分析,一般痛恨“拜金”的三種人,一種是在情感中曾被“拜金”的人傷害過,第二種是自己沒什麼錢的,第三種是懷揣強烈使命感擔心普世道德淪喪的。?“我是《非誠勿擾》的一把火。”Q: 你的搭檔孟非曾說,你是《非誠勿擾》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那麼,你當初出於什麼考慮來參加這個節目?想過它會這麼火嗎?
樂:如果我早知道它有這麼火,那我很可能當初就不來參加了。主要原因是,擔心人們因為《非誠勿擾》的娛樂性,而忽略了性格色彩學真正廣泛的應用性和巨大價值。加盟《非誠勿擾》,是因為當初製片人想找一個“專家”嘉賓,這個人得有些影響力,在專業上得有所建樹,但是不要給人太過於固守傳統的印象。
製片人希望這個人有點特色,能打破人們思維定勢中的“專家”概念,於是最後找到了我。我當時雖然在培訓和演講領域獨樹一幟,卻沒有任何擔任綜藝娛樂節目嘉賓的經驗,這讓我麵臨極大的風險和挑戰——一旦做得不好,原先在專業領域內的聲譽可能會受到負麵影響。我自己猶豫了很久,才決定上這個節目。Q: 但你最終還是決定參與了?樂:人生需要不斷體驗、嚐試和突破。這個節目提供給我在另外一個領域拓展自己潛能的空間。另外,我覺得在做節目的過程中,我逐漸感覺也許我可以在這裏發揮出比我想象中更大的力量。
《非誠勿擾》為什麼會這麼火?因為它本身不單單是一個服務性或者娛樂性的節目,而是一個帶有很多社會觀察、人文思考的情感綜合類節目。相親交友隻是一個載體。每場24 位女嘉賓與5 位男嘉賓,他們的人生故事各有不同,可以產生很多話題和深層次思考的東西,電視機前的觀眾可以有一種以身代入的感覺,覺得這些人就是自己的身邊人,甚至就是自己。我和孟非都認為,這個節目可以傳達很多娛樂之外的精神,在娛樂表象的背後,有著濃厚的人文關懷。《非誠勿擾》呈現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年輕人婚戀交友的選擇,而是真實的人在特定情境中的真實人性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