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開頭一段話讓我稀奇:“江南安徽省安慶府潛山縣始祖三公居朝天坊。一世祖華一公,二世祖汝文公,三世祖斌公。潛陽仲珍公題派列後:華德思金仲,景大勝延昌;伯世宗文彥,國朝顯祖光;恭忠全正義,學道永賢良;萬代遵先哲,開元本自芳;孝友傳家遠,詩書引澤長;貽謀誠可式,為善慶其詳;令緒承明訓,宏勳紀太常;聲名相繼美,仁厚益周詳。”早先我們都說自己是安慶人,講的是安慶腔。現在我才曉得實際我們也沒待在安慶城裏,是在安慶城邊上的潛山縣,就好比現在杭州城邊上的蕭山富陽。我講了幾十年的安慶話、安慶腔,究竟對不對路、有沒有另外的緣故就弄不靈清了。至於仲珍公這個題派裏頭的每個字,呆板是我們列祖列宗的輩分表。前麵各代的細譜可能記在了之前的分冊裏頭,這本小簿子隻載到“國朝顯祖光”和“恭”字輩。國字輩排在頭一個,朝字輩的是我太爺爺的太爺爺,……光字輩載了我太爺爺,恭字輩裏有我爺爺。朝字輩的先人生於乾隆戊辰(1748年)九月,卒於道光癸巳(1833年)十一月初四,葬浙江衢州府江山縣廿九都保安橋大塢口宅下首;顯字輩先人生於乾隆甲辰(1784年)六月初五,卒於同治壬戌(1862年)四月十四,葬浙江衢州府江山縣廿九都西洋外墩;祖字輩的先人生於道光甲申(1824年)正月二十,故缺。妻張氏葬江山縣三十都被石壟,公另葬廿九都保安橋上社廟上首;光字輩太爺爺生於鹹豐甲寅(1854年)十二月十五日卯時,娶楊氏,生了四個兒子,中央兩個糟掉了。大兒子是我爺爺,小兒子就是我小爺爺。大爺爺生於光緒九年(1883年),小爺爺生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這段文字告訴我,我的祖宗從安慶府潛山縣遷到衢州府江山縣的具體時間不曉得,不過至少是在1833年以前。我爸告訴我,爺爺來建德時十三歲,按十二周歲算,那麼應該是1895年來的。也就是說,先人至少在江山待了五十年以上,弄不好有一兩百年,生活的範圍應該在廿九都保安橋大塢口、保安橋上社廟、西洋外墩、三十都被石壟這一塊位置。
說實話,我這個人墨水喝得不多,書看過一點。從這一行行老字裏頭,我弄靈清一個理:要想曉得老祖宗藏寶貝的位置,一定要先弄懂祖宗的曆史。那麼,我們汪家人是怎麼樣從衢州府江山縣來到嚴州府建德縣,來到建德縣的西鄉,也就是現在的楊村橋和長寧這一帶的?
我爸一下子新鮮過來,笑了笑,輕細細開口:倒是聽老輩念過幾回。
啊咿呃,我要多謝磨滅我爸脾氣的毛病噢,他讓我在這個最稍尾的日子裏,頭一回看見他在家裏人麵前的斯斯文文,頭一回看見他對子女的客客氣氣,頭一回看見他用遲了幾十年的好,慢慢地告訴我們汪家的老輩事情,還有他親身經曆的那些往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