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化騰身上,潮汕商人的短處似乎都不存在。這是為什麼?我想:
第一,他是在深圳這個中國新興企業發展得最好、公司治理最完善的地方辦企業。
第二,他是技術出身,受過大學教育,知道“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的邊界。
第三,互聯網是一個新產業,新模式,它和傳統的管製幹預色彩很重的那些產業有天壤之別,基本上能夠免於“官商”、“尋租”一類的處境。
他學了一門好技術,他到了一個好城市,他進了一個比較陽光、清潔、主要依靠技術創新的好產業。中國商界這才有了一個“小馬哥”式的英才。
《第一財經日報》的編委王長春向我介紹馬化騰時說,他是一個沉靜、少語、回答起問題卻絕不拖泥帶水的人,外表清朗文靜,像個“工程師”。十年時間,騰訊以一個以憨憨的企鵝為標識的即時通訊工具開始,已經發展為一家市值超過100億美元的行業龍頭,業務從即時通訊、電信增值、網絡遊戲,延伸到在線拍賣、搜索、社交……儼然是一個“互聯網帝國”的雛形。即便遭受金融危機影響,騰訊在香港的股價依然堅挺,近三個月還有15%的漲幅,相比或明或暗的競爭對手,其表現可圈可點。
業界曾廣為流傳一幅“互聯網全球勢力圖”,模仿的是一幅世界地圖,圖上密密麻麻地標注了眾多至今仍活躍在不同的網絡領域,富有引領性和開創性的互聯網公司。其中有微軟、Google、雅虎這樣的“老巨人”,也有Facebook、Youtube、Myspace這樣的“小巨人”,中國內地唯一一個入圍並占據了地圖中央地帶的就是騰訊。
這樣的劃分,不免帶有一定隨意性,但多少說明了騰訊無論是在網絡技術創新,還是應用創新上,其影響力都已經逐漸超越了中國本土,擴散到更開闊的地界。
當然我們知道,騰訊的發展也經曆了多次“柳暗花明”,甚至差點在2000年納斯達克網絡股泡沫破裂之時,將公司整個控製權易手,當時開價據說僅是100萬美元。即便是最後IDG和當時“小超人”李澤楷控製的盈科數碼聯手,作為風投入股總共40%,緩解了生存危機,對整個公司方向的掌控和博弈,馬化騰也始終未能高枕無憂。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當年盈科急於出手手中的20%股權,最後以1000多萬美元賣給了南非的媒體巨頭MIH,馬化騰就不是很滿意。他本來想找一個更熟悉亞洲市場、更能為公司帶來整合價值的大股東。
在多個公開場合,馬化騰回應關於他成功的秘訣時,用的大都是“慢”、“專注”、“耐心”、“謹慎”、“注重技術”等詞彙。這聽上去平淡無奇。但隻要想想其大學畢業最初的想法,就是想到如今林立於各大城市的電腦城“攢機子”,你就會明白這個世界的奇妙之處——有這樣一類人,盡管起初並沒有高遠誌向,一開始也不是想得很清晰到底要做成一番什麼事業,但他就是一門心思想創業,並始終保持對機會的敏銳和抓取,同時始終對偏離的誘惑保持警醒。最後再加上那麼一點點運氣,一個耳目一新的“創業家”,就這樣樹立在更多大大小小有誌於創業的人的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