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曆史記載,孔子34歲時曾“適周”向老子“問禮”,過了兩年,也就是公元前516年,周景王死了,他的兒子王子朝與悼王、敬王爭奪王位,周王室發生了內亂,王子朝因爭奪王位失敗而帶走周王朝的大量檔案典籍逃亡楚國,身為“周守藏室之史”負責保管國家檔案典籍的老子也因而去職。有學者認為老子比孔子年長20歲,以此計算,老子時年約56歲左右。去職後的老子回到了陳國,主要是從事講學活動,還到魯國呆了很長一段時間與孔子有過多次交往。
老子有淵博的曆史知識和豐富的從政經驗,與孔丘之間展開了激烈的學術爭論。
老子與孔子在學術觀點上的主要分歧,除《史記》中有記載外,在《老子》裏也有充分的反映。書中有些記述就是與孔子的活動有關,也透露了老子與孔子之間學術上的分歧。
《老子》這部書應該就是老聃在講學時,針對社會現實所編寫的教材,由於是講學用書,因此以“解釋”為主,所以句子中的副詞比較多。
孔子73歲時就離開了人世,曆史開始進入戰國時期,這時老子還健在,應當已有93歲的高齡。第二年楚滅陳,老子離開家鄉……
《老子》是一本老聃在長期的講學過程中所形成的書,通過他學生的傳播,在當時社會上有著相當大的影響。由於古代無紙,簡冊就是當時用來書寫和傳播文化思想的主要工具。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有甲、乙兩種版本。兩版本的書體雖有些不同,但都屬於隸書範疇。從乙本避劉邦諱,可以斷定它是漢朝的抄寫本無疑。帛書《老子》(甲本)由於不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因此可以推斷它當抄寫於劉邦稱帝之前,就是說它並非是漢代的物件。
過去按照東漢儒教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敘》的說法:隸書出現在秦篆之後,是“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之所作也”。
可是後來發現是騙人的!
現在從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一千一百餘枚隸書秦簡和1980年又在四川青川郝家坪出土兩件隸書戰國木牘的情況來看,隸書的出現與流行應早於秦篆。
現代大量考古發掘證明,隸書在戰國時期就已廣泛使用於以竹木為書寫材料的簡牘上。文字的變革是書寫工具與材料改變所逐步形成的結果。
隸書的出現決不是憑某個人的靈感能創製得出來的,它與簡牘的廣泛使用是分不開的。
這說明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老子》(甲本),絕對不會是漢代的至少是秦代所遺留的物件。由於秦王朝隻有短短的十五年曆史,因此甲本帛書也很有可能就是直接從戰國時期的竹簡上轉抄過來的,它有可能是迄今為止所發現保存最為完整、最接近原貌的《老子》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