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如果肯定沒有援軍,麵對城中一千人,就用不著十萬軍了,往往一萬軍,不,甚至幾千軍,就可以讓其士氣大跌,瀕臨崩潰——所以得勝者,在沒有真正戰爭前,就應該尋建一種有利於自己的“勢”。
而曆史上,除了最初的創業階段,那時實在沒有辦法來創造這種懸殊的“大勢”,那就必須依靠作戰,依靠將領的個人才能,但是“大勢”不能獲得,那“小勢”就是必須了——就算在創業階段,也盡量營造以二倍,或者三倍力量來圍剿敵人,毛主席的運動戰精髓,其實就是拉著隊伍引著敵人四處跑,然後逮住一支比自己小的多的先鋒,一口吞下,記得當時的作戰訓令上說,必須至少有二倍的實力,才可以作戰,不然就繼續運動——這才是勝利的真正的秘技。
戰略的作用,就是避免困難,核心就是以強擊弱,以眾滅寡,所以戰略好的人,他們不會吃敗仗,他們隻會一個又一個勝利(當然滅的都是比他弱,比他小的勢力),他們盡量避免出現以弱敵強的情況,盡量營造以五圍一的情況,所以一般的人,就隻看見他們一帆風順,覺得他們運氣好了,卻不知,這才是戰略的王道所在,當然,任何時候,都有不得不以弱敵強,以少勝多的情況出現,但是這是無可奈何下的產物,是盡量避免的情況,一般來說,一個人隻要有十次以弱勝強,就說明這個人基本上不可能有什麼大成就了,因為多次以少勝多,就說明這個人戰略處境非常惡劣,而且他的勝利沒有改變這個戰略處境,因此就算他有赫赫之將名,但是實際收益必然非常有限。
請看我貼的這張圖,假定敵軍100人,兩軍單兵作戰能力相等的情況下,理想結果如下:
我軍出兵人數:100,110,150,200,300,400,500
我軍傷亡人數:100,64,38,27,17,12,10
當然這是理想狀態,但是也可以說明問題,假如我軍的實力是敵人的二倍,那我方損失可能隻有10%,但是如果實力相當,那就是“殺人一千,自損八百”的事情了,所以二軍作戰,以弱勝強,隻是二流人才而已,上不了台麵,真正的人才,就是每次作戰前,都已經盡量營造了有利自己的形勢。
當然,無論有多高的謀略,形勢營造的多好,但是,有一條不要忘記了,那就是戰爭畢竟是血和火的拚殺,無論是不是有必要,都必須有“關鍵時把本錢拚光也要上”的勇氣,一旦身處絕境,就必須有“玉石俱焚,拚死一戰”之決斷,這時候,就是“二兵相遇,勇者勝”的時候了
帥器和將器畢竟不同
王器和帥器還有區別
仔細思量著吧,現在的戰爭小說,簡直連“將器”也說不上,都是那些混帳玩意兒,甚至以“以少勝多”為喜,卻不知這種行為,就連現在軍校中出來的一個少尉排長都不如,還有臉皮弄個“如神一樣的軍師”或者“威震大陸的名將”,哈哈,給他們看見了,要笑死人的
不過,現實中許多時候當然不可能讓你“以十對一”時才可以作戰,他人也不是傻子,會等到那個地步才發作,所以上麵的人,一心要想發展之後,以三對一,以五對一,甚至以十對一來解決問題,這也是正確的,但是對方會不會允許你發展到這個程度,就很有考慮的必要了……假如一心要潛伏起來發展,卻忘記了現實的不如意,不太可能讓你發展到理想地步,甚至因此而忘記了“二兵相遇,勇者勝”的膽略,那下場很簡單,就如宋朝一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