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區分下這三個寫作技巧的概念。
所謂“懸念”,即讀者對主角命運的遭遇,未知的情節的發展變化所持的一種急切期待的心情。
作用:通過情節的巧妙設置,使故事有了懸念,讓受眾欲罷不能,勾起讀者的興趣一直讀下去。可以說,懸念是激活讀者“緊張與期待的心情”的最強“鑰匙”之一。
從定義中可以看出,懸念的方向主要有兩點:一點關於人物;一點關於情節。
A:主角命運的遭遇。
B:未知情節的發展和變化。
這兩點我各舉一個例子。
先說A:主角命運的遭遇。
懸念用的最好的不是小說,而是影視。譬如電視劇《宰相劉羅鍋》,可以說是反複運用了這一招,可謂爐火純青!最為難能可貴的是“主角命運遭遇”這個懸念是環環相扣的,讓人欲罷不能。
它的切入點,也是姻緣,是從格格“下棋招駙”開始的。
起因:乾隆在和珅的蠱惑下欲納棋藝高超的格格進宮侍奉皇上。
經過:格格生性不喜約束,於是她以下棋招額駙先發製人。劉墉進京赴試,路經棋館,與格格一較短長。後皇上也來了,劉墉無意中成了皇上的“情敵”。
發展:乾隆微服來到棋館,見格格秀麗端莊,清純可人,甚是歡喜,但無奈劉墉棋藝更勝一籌,格格敗局已定,乾隆心急如焚,便提出重戰一局,再爭高下。
轉折:棋勢正在生死存亡之際,和珅帶兵趕到,劉墉大驚失色,跟自己對弈的居然是當今聖上,自己跟皇上搶老婆,這不是找死麼?情急之下,隻得將計就計,保全性命。皇上在棋盤上擺出一個“不殺”二字。劉墉稱讚皇上“成人之美”,給皇上一個台階下,得以活命。
承接:王爺和格格想反悔,因為劉墉是個羅鍋,其貌不揚,身份也不配。
轉折:劉墉誠心表白,格格乃是老吊絲我的夢中之人,跪求成全。王爺許諾倘若劉墉會試考中狀元,答應把格格許配給他。這也是新的起因。
經過和高潮:考中狀元。麵聖那天,外部小國噶爾部使者求見。結果朝中理藩院的兩位翻譯官一位告病,一位守孝,無人看的懂奏章。眾臣推和紳去翻譯,和紳哪裏懂?結果劉墉自薦,說自己通滿、汗、回、藏、噶爾文。皇上驚喜。一番計鬥,使者本來狂妄,結果臣服的給乾隆跪下。皇帝大喜,要劉墉當場修書回複。劉墉提出要和紳脫靴研墨,以報之前和紳侮辱之事。事後,因為靴子太小,皇帝賜予他朝靴一雙。朝靴太大,劉墉走路滑稽,引得滿朝文武哄堂大笑。
結局:劉墉的真才實學得到乾隆的賞識。賜婚。結婚當天,公公來下聖旨,賜封劉墉為江寧知府。可謂仕途和婚姻雙豐收。
從中可以看出,從劉墉想娶格格為老婆,到劉墉真的如願以償,娶到如此白富美的格格老婆,這為第一大懸念。這個懸念就屬於典型的為“主角命運的遭遇”的擔心類。劉墉後來的一切都是以此為起點的。可以說,格格是個旺夫命的格格。沒有格格,哪有劉墉的未來幸福?他日後哪能那麼容易如日中天、平步青雲,成為乾隆的左膀右臂?
然,文似看山不喜平,沒有衝突和鬥爭,僅憑一盤棋就真的娶到了格格,那這懸念就落入下層了。必須要往下拖,勾引讀者看下去。而且這樣也更符合情理。倘若劉墉就這樣娶到了格格,劉墉沒功名在身,還是一個羅鍋,這合適麼?皇族的顏麵何在?格格老婆看得起他麼?王爺嶽丈看得起他麼?皇上同意麼?所以,必須要讓劉墉升級!於是就有了王爺的許諾,倘若劉墉考中狀元,就答應把格格許配給他。可是狀元就一個,豈是那麼容易就能考中的?這樣,大懸念不至於一下子解決,小懸念又在拖一拖的過程中讓主角升級,還虐了和紳,解決了之前的怒氣,增加了新的爽點和看點。
由此看來,以“主角命運的遭遇”的懸念的確可以引人入勝。甚至,不少優秀電視劇、小說的主線劇情就是以“主角命運的遭遇”這個懸念為基調來寫的。譬如《宰相劉羅鍋》、《一代梟雄》。
再說B:未知情節的發展和變化。
我拿《神墓》和《盜墓筆記》來舉例。
譬如《神墓》開頭:一隻蒼白的手掌從墳中伸了出來,緊接著是另一隻,兩隻手掌用力扒住墳沿,一個一臉茫然之色的青年男子自墳中慢慢爬了上來,蓬亂的長發沾滿了泥土,破碎的衣衫緊緊粘在身上。青年除了臉色異常蒼白外,整個人看起來非常普通,是那種放在人群中絕對無法讓人注意到的角色。
“這是什麼地方?我怎麼會在這裏?”青年男子喃喃自語,看著眼前成片的墳墓,他神色更加迷茫。
……
總之,昔日的神靈都已死去,都埋葬在了一塊。這是本書第一大懸念。而這個懸念和劉墉那個不同,那個以人物為角度,這個以事件為角度。
讀者讀到這肯定要發問,為什麼會出現神墓,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麼多神隕落了?
於是,整本書的大構架就出來了。大懸念就是大構架。小懸念必須有小構架。
《神墓》的主題大綱:遠古神魔墓地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