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了解的NBA世界,絕大多數時候,是大片大片的比賽錄像、新聞報道、言論和特寫連綴而成。NBA本身的商業性,又注定了媒介播放的千篇一律。比如,拉裏?伯德永遠投得進壓秒遠射,大夢永遠左右搖擺,邁克爾?喬丹總在天空懸停不落……諸如此類。

但是你知道,曆史並非如此。以我們的個人來說,每人每天的24小時每小時60分鍾每分鍾60秒,隨時隨地的所作所為,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此積聚起來的人生百變千幻,每一秒都如一片玻璃碎片般映射萬千光芒。同樣的道理。在傳媒的世界裏了解一個NBA球員,你會深感迷惑。

比如說,阿倫?艾弗森。

在漫長的十多年時間中,他呈現在公眾輿論中的形象變幻不定。1997年,一個不羈的少年天才;1999年,一個獨來獨往的遊俠;2001年,籃球世界最為孤絕的英雄;2005年,令費城愛恨交加的矛盾體;2007年底,一個成熟顧家的職業球員;2008年底,一個在底特律無所適從的人;2009年夏天,一個到處找工作碰壁的落魄天才。

NBA及其周遭的傳媒是麵鏡子,世界從鏡中望他:先被仇視,然後是驚歎,讚美,歌頌,膜拜,跌落凡塵,鄙夷,幸災樂禍,落井下石。

因為傳媒不是曆史學家。他們無意做忠實的編年史,隻是把他,阿倫?艾弗森一個NBA球員,當作一件商品。他們需要在他身上提取一些概念,無論是他的自我、他的勇決、他的好勝,你簡單地提取出來,然後塑造成一個形象。在他順利時歌頌之,在他不順時鞭撻之。在傳媒那裏,這一切必須簡潔、新鮮而富有視覺衝擊力。

因此,許多時候,該變的並不是阿倫?艾弗森,而是他周遭的環境,以及世界審視他的角度。

阿倫?艾弗森在傳媒上的孤傲形象,有一部分是因為,他並不願意阿附傳媒與世界。他並不在意世界如何看待他。於是一個奇妙的矛盾故事出現了:由於他不在乎世界對他的看法,拒絕傳媒的複雜化與扭曲,於是大多數的鏡頭反而將他複雜化了。在各種不同的故事裏,他似乎既純粹又矛盾——這本身就很矛盾。

阿倫?艾佛森自1975年以來的34年人生是一個渾然的整體,一個漫長的故事。喬治城大學的閃電、費城的孤膽遊俠、3號的神話、NBA史上最矮的得分王、嘻哈文化之王、那個願意終老丹佛的掘金3號、那個以350萬年薪簽約孟菲斯的老將、那個在1997年以壟溝頭出現而2009年又剃平頭發的弗吉尼亞青年,被世界誤解、苛求、責備、讚歎、敬畏的人,是一個奇妙的混合體。

如果說,有什麼東西比他在場上疾風穿行更精彩的,那就是迄今為止他34年的命運故事——所有人的命運都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而他尤其如此。

張佳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