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艾弗森VS布朗·巨星與風霜(2)(1 / 1)

再次回到NBA時,他年將知天命,完全變了形象。

拉裏?布朗的籃球理念,經曆過不斷地演化和雕鑿,最後成為牢不可破的模型。從三十多歲時打造聯盟最快的攻勢,到年過五十時錘煉聯盟最慢的節奏,他的變化一目了然。他是控衛出身,當過助攻王,因此崇尚團隊、秩序和無私。他的大學經曆加深了他的學院背景,以及基礎訓練。他有過冠軍經曆,因此權威足夠用來壓製隊員。

90年代之後,他的形象萬年不變:短發、眼鏡、西服,甚至西服左胸口袋那永遠的白手帕,和他的體係一樣一絲不苟。時光流逝,他的外表變化,也僅是頭發從灰白變成雪白而已。從聖安東尼奧到印第安納,到費城,直至此後的底特律、紐約直至夏洛特,他都像留聲機一樣翻來覆去地說這個詞,他執教時最注意的詞——細節。

他的籃球理念像一個堅不可摧的容器,和他的大腦一樣頑固不化。他挑合適的木偶上演戲劇,訓練場就是他上發條的地方。綜觀他的職業生涯,他的體係簡單歸納則是:

中鋒一定得選最硬的藍領,不用別的,籃筐兩米內一定得把球扣進去;身邊站一特活泛的大前鋒,能投三分那種,控衛一過來,甭管有事沒事,就掩護出三分線外去;翼側配一鐵打的小前鋒,身高能當大前鋒使,對麵想得分光皮就揭你一層;得分後衛再來一個射手,二十四小時跑腳尖都不帶點地的,一場下來也得跑個萬兒八千的;最後來一控衛,不要大牌,要多學院有多學院,要多老派有多老派。

每個人毫不含糊地負責自己的事:控衛和大前鋒高位掩護,大前鋒高位策應,得分後衛反複空切尋求機會,小前鋒在翼側突擊籃下,中鋒在內線接球得手。拉裏?布朗的球員們,就像機器人上了發條一樣,周而複始地運轉:用各種方式把球傳到內線得分。當他們耗費大量時間,終於騙得一絲空間後,就是毫不遲疑地快速倒手,最後一個接球者空位出手。

布朗的防守,比進攻更老派僵硬:堵中路,將對手朝翼側誘惑,球到翼側時施壓,輪轉,24秒隻剩最後8秒時便開始緊逼切斷傳球線路;防守擋拆時,大前鋒和中鋒做教科書般的延阻與返位,趨退時不忘張手幹擾傳球路線;對手抓到後場籃板時,後衛有選擇地施壓,防止快攻;用半繞前阻絕來控製對手每次邊線球。

這一切平淡無奇,是每個球員進入聯盟前,被大學教練用皮鞭和鐐銬灌輸的血與淚的基礎,是1+1=2、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和ABC。可是,拉裏?布朗會要求你把每個細節都做到最精確,猶如時鍾。他會校準你每次滑步的尺寸,每次趨返時跑動的角度,每次輪轉的路線,繞前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