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詩同意
杜少陵茅屋為秋風所破歎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白香山新製布裘詩雲:「安得萬裏裘,蓋裹周四垠。」孟貞曜詠蚊詩雲:「願為天下幮,一夜使景清。」三詩為題各異,而命意則同。蓋皆仁人之言也,故並表而出之。
三史
唐有以三史舉入官者,「三史」之名,由來久矣。少時聞馮叟竇伯雲:三史,謂史記、前漢書、三國誌也。但三國誌注江表傳:孫權謂呂蒙、蔣欽曰:「孤自省事以來,看三史、諸家兵書。」此時國誌未出,固已有三史之名矣,竇伯之言,又未可信也。然則馬、班而外,其為東觀紀歟?抑為袁宏紀歟?謝承書歟?不得而知也。若唐以三史舉入官,則為史與前、後漢書,固有明文矣。
祭文創格
張子韶祭洪忠宣公文,今載容齋隨筆。其文但雲:「維某年某月某日,具官某,謹以清酌之奠,昭告於某官之靈,嗚呼哀哉!伏惟尚饗。」忠宣之子景盧謂其情旨哀愴,乃過於詞,前人未有此格也。而陸放翁祭朱元晦侍講文雲:「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傾長河注東海之淚,路修齒髦,神往形留,公沒不亡,尚其來饗。」其文共三十六[五]字,而無限痛惜之情,卻已包括在內,前人亦未有此格也。
豈況連用
古人用語助多與後世不同。如「豈」、「況」二字,似無連用之理,而三國誌注及維摩經卻有之。按蜀誌許靖傳注:王朗與靖書雲:「詩人比一日之別於三秋,豈況悠悠曆累紀之年者哉!」又維摩詰經弟子品雲:「轉輪法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餘修奉賢縣誌,曾用之於小序中,淺學不知,有傳為笑柄者。
新城詩格
詩貴鍛煉致精,亦不妨疎密相間,若字字求工,則反傷真氣矣。詩貴含蓄蘊藉,亦不妨豪蕩感激,若句句求澹,則不見性情矣。詩貴意存忠厚,亦不妨辭寓刺譏,若語語混淪,則全無作用矣。新城於此,或不能盡合,後世必有從而議之者。然秀骨天成,風神絕世,自是間代清律,非柴煙糞火邊物也。近有謂敬業堂詩,頗擅出藍之美,吾不敢以為然。
死社稷為諸侯言之
古者諸侯始封,必受土於天子之社,歸,立之為國社,以歲時祀之。「國君死社稷」一語,為諸侯言之也。若天子以天下為一家,則又不在此例。昔唐之世,玄宗有祿山之禍,乃幸蜀以避之;代宗有土番之難,乃幸陝以避之;德宗有朱泚之亂,乃幸奉天以避之。三宗惟知所避,故卒能再造唐室。苟於「國君死社稷」一語,莫辨天子與諸侯之不同,則當危急存亡之秋,必至不能通變而坐失事機矣。
改嫁
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程子固嚐言之。然先王製禮,有同居繼父,不同居繼父之服。則女子改嫁,固非先王之所禁矣。按宋葉水心翁誠之墓誌雲:「女嫁文林郎嚴州分水縣令馮遇,遇死,再嫁進士何某。」可見古人不諱改嫁,故於文字中見之。今世衣冠之族,輒以改嫁為恥,而事出勉強,馴致無狀,反不如改嫁之為得也。往見蔣先生莘田家訓中亦嚐言之,其所見與餘略同。若如徐女廉之改嫁說,則又教人以偷,而為程子之罪人矣。
尚書
尚書之「尚」,唐人詩中多作平聲,後人遂沿而不改;間有作去聲用者,人必反指為非。按夢溪筆談雲:「尚書,本秦官。尚,音上,謂上為常者,秦人音也。」又輟耕錄雲:「秦時少府遣吏在殿,主發書,故謂尚書。尚,主也。如尚衣、尚食、尚醫之尚,並時亮反,後世乃訛為辰羊反。」然即以詩言之,唐人原有仄用者,如工部題瀼西新賃草屋詩雲:「欲陳濟時策,已老尚書郎」是也。
同姓稱家
臨川李侍郎書曝書亭集後雲:「近世人詩文標目,於同姓人輒稱家某人。考宋、元以前文字,皆無此稱。朱竹垞先生最為博雅,今集中諸同姓者,亦曰家某人,豈先生偶未檢點耶?抑別有據依耶?」餘按楊修答臨淄侯箋雲:「修家子雲,老不曉事。」此即「家」字所本,不得謂古人無此稱也。但少陵之於位,昌黎之於重華,一為從弟,一為族子。而杜詩直書曰:「杜位宅守歲。」又曰「寄杜位」。韓文直書曰:「送韓侍禦歸所治。」則其於疏遠者可知。稱家之濫,殆始於前明中葉乎?
樊紹述古文
樊紹述著作,昌黎墓誌中歎為「富矣哉!古未有也」。而今所傳者,僅有絳守園居記及越王樓詩序兩篇。其文詰曲艱澀,殆不可句,可謂怪於文矣。而銘詞乃雲:「文從字順各識職,有欲求之此其躅。」此二句似美紹述,而其實非也。蓋昌黎立言之意,殆欲學者求之於文從字順,而不必如紹述之好奇耳。鄭權豪侈,昌黎送之以序,稱其貴而能貧,為仁不富,蓋反言以諷也。讀此文者,亦當作如是觀。
公為尊稱
公羊傳曰:「天子之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洪容齋曰:「年之長者,尊其道而師之稱公,後世之稱公者,殆不盡然。」顧亭林謂:「今日誌狀之人,人人得稱公者,何其濫也!何其偽也!」吾友陳見複雲:「今之墓門署公者多矣,豈皆年之長者,尊其道而師之,故有此稱耶。」正名核實,無使沒者有媿地下也。
百客堂
今世稱眾人雜遝之所曰「百客堂」,卻亦有本。按鬆江府誌雲:「百客堂在下沙,為瞿氏宴饗姻黨之室。」元方回有百客堂詩。
參坐參語
三人並坐曰「參坐」,見國策「犀首以梁與齊戰於承匡篇。」三人並語曰「參語」,見前漢書楊敞傳。
三登高望樓詩
古人作詩,於題中字必不肯放過。如老杜重過何氏五首,其著眼處在「重過」二字,所以為佳。吾觀阮亭三登高樓詩,於「三登」二字全不照顧,已乖古法,而字句雜出,尤所不解。如第二聯既用「晚霞殘照」,而第五句又用「雲煙早暮」,第八句又用「清晨臨眺」。一首之內,忽朝忽夕,可謂毫無倫次矣,不知篋衍集何以收之。昔王右丞早朝之作,以「絳幘」、「翠裘」、「衣冠」、「冕旒」、「袞龍」等字用在八句之中,前人猶病其太雜。若見阮亭此詩,其能免於掊擊乎?
正字通
鈕玉樵觚剩中一條雲:「著書之家,海內寥寥。近日惟日知錄、正字通、廣東新語三書,可以垂世。」為斯言者,抑何不辨黑白乎?夫日知錄一書,其學問之深,在容齋隨筆、困學紀聞之上,豈廣東新語可比,而廣東新語又豈正字通可比?按汪堯峯論正字通,謂其學術不能通經,而好為新異可喜之說,如注「禫」字及袒免之「免」字,按之於經,皆不可通。此書方行於世,聊摘以戒後學。吾邑毛翁斧季,精於小學,為義門所推,亦謂正字通之誤更甚於梅氏字彙。而玉樵乃與顧、屈二書並稱,其貽誤學者,良非淺細,餘故一為辨之。
書板之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