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想象,這些領導幹部其實隻是需要一個寄托,這個寄托可以承載他們的希望,也可以撫慰他們的痛苦,還可以給予他們繼續下去的勇氣。而宗教正是這麼一個簡單的信仰,能夠輕易地完成心理上的這種寄托。可是,宗教的本義是教人行善,而不僅僅是寬恕過錯。這些都是那些領導幹部害怕東窗事發而去拜佛所忽略的。神佛本無根,關鍵還是靠自己的內心所向。還是奉勸那些把寺廟當成自己心靈庇護場所的領導幹部:身正不怕影子斜,提升自己素質,一心為民造福,才是緩解自己心頭壓力的不二選擇。

珍愛專業、興趣、特長,不為權力折腰

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人與其他動植物最顯著的區別就是,人是一個個獨立豐富的生命個體。敬畏生命的一個題中之義,就是珍愛自己的專業、興趣、特長,不為權力、金錢等世俗追求去刻意為難自己的生命。2008年,在廣東省政協召開的座談會上,廣東省教育廳黨組副書記譚澤中透露,深圳一個處長職位,竟有40個教授來爭,“學術與官位嚴重倒掛”。國務院學位辦透露:和以前博士畢業後九成以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不同,現在博士就業出現新動向,半數以上進入政府,當上了公務員。還有一些官員,連正式的大學畢業學曆都沒有,卻能憑借手中所掌握的各種資源,在博士考試中“脫穎而出”。

高學曆群體對公務員工作不約而同趨之若鶩,真的都是懷抱從政誌向嗎?官員們紛紛潛心進修“博士帽”,真的都是為了提升自我修養嗎?聯想到每年白熱化的公務員報考熱和官員晉升狀況,相信多數讀者的心中都會有明確的答案。

自古以來權力對人的巨大誘惑力,就不言而喻。放棄自己獨特才華去擠仕途獨木橋的例子,也不勝枚舉。北魏的酈道元就是一個典型代表。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文學家,好學博覽,留心觀察地理現象,撰有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地理和文學巨著《水經注》。然而,《魏書》中卻把他的名字赫然列在“酷吏”行列中。“酷吏”是指那些殘忍暴虐、濫用刑罰的官吏,他們一般是不得人心的反麵形象。酈道元作為一個大文人,形象真的有那麼可怕嗎?其實,說酈道元是“酷吏”是名不副實,反而在他當官時是個剛直不阿的忠義之臣。因為痛斬奸臣,後被人陷害,結果,他被遣為關右大使,並被殺害。作為一名朝官,除了這件事,史書也沒有記載酈道元有什麼其他突出的政績,讓後人記住他名字的還是那部《水經注》。因此,我們不禁想要假設,如果他不去從政,而是一心撲在學問上,以他的才華和能力,該能給我們留下多少精湛的學術論著和精美的文學作品,對曆史、對國人又能做出多麼巨大的貢獻啊!

不可否認,從政有從政的好處。可是,與他們那被拋擲或扼殺的才能相比,那些政績就顯得微不足道了,特別是像酈道元這種專家型的人才,如果一心鑽研學術,貢獻不知會大幾倍。假如魯迅照著教育部僉事的路子走下去,那麼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就恐怕隻有“周樹人”而沒有“魯迅”這個名字了。像酈道元那樣的官吏,在曆史上多如牛毛,而《水經注》迄今卻隻有這一部。當他的那些政績都被人們忘得一幹二淨的時候,《水經注》卻仍舊像甘霖一樣,滋潤著世世代代人們的心田。

放棄興趣與特長,對名利的追逐恐怕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份誘惑,怎能不使人怦然心動?還有燈紅酒綠、倚紅偎翠,都是人心理上的軟肋。最主要的,還有那衣錦還鄉、榮歸故裏的榮譽感,無不誘人趨之若鶩。尤其到了當今這個浮躁的時代,這一點就表現得尤為顯著。其實,放棄對權力的追求,從事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即使累一點、苦一點也很值得。

早在我國古代,先賢們就以身作則,表現出了不為權力折腰的高貴精神。其中陶淵明就是不願放棄興趣愛好為權力折腰的典型代表。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朝代更迭,社會動蕩,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然而,上任之後,他發現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於是,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隻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留下了“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美談。從官場退隱後的陶淵明,在自己的家鄉開荒種田,過起了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在田園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寫下了許多優美的田園詩歌。而直到今天,一提起陶淵明,人們想到的,首先就是他那些優美的詩歌,以及不為五鬥米而折腰的高貴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