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後記(1 / 1)

曆時數月的伏案之勞,又兼反複求證、修改,前後大約一載有餘,這本《杜月笙全傳》總算要付梓出版了,我感到很欣慰。寫傳記是一個相當艱苦的過程,相對於文藝小說的創作,傳記文學的最大難點在於詳實的考證和資料的取舍,它不可能像小說一樣信馬由韁,筆走龍蛇,而是需要捕獲大量的史料作為根基,並從中剝離出來可資利用的有價值成分,並加以創作,這也是傳記之本。

杜月笙的身份很特別,他本身不屬於政治人物,卻又與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美國專欄作家約翰·岡瑟曾在《亞洲內幕》一書中形容他是“中國最有趣的人物”。對於這樣一個有趣的人物,他的傳記也必然要寫得有趣。因此,在創作之初,我曾征求過很多朋友的意見,大多認為,寫成史傳過於乏味,不如在保留紀實性的基礎上,加以潤色和推斷,以此增強文本的可讀性,利於讀者吸收。這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但也增大了我寫作的難度,這不僅要求我掌握充足詳實的史料,同時也要求我在不虛構的基礎上,做到史傳與文藝的兼顧。

這些年,杜月笙的傳記版本多而雜,良莠不齊,甚至一度出現內容上互生齟齬的想象。譬如,在杜月笙父親的名字問題上,有些作者認為叫杜文慶,而另有些作者認為應該叫杜文卿;大太太沈月英,也有些版本寫成沈月仙。問題雖小,可終歸是瑕疵。在這些細節上,“恒社旅台同仁”編著的《杜月笙先生(鏞)紀念集》大體是可靠的,本書也都以該集為準。

本書的寫作的過程很漫長,在這期間,我得到了很多朋友、老師的幫助和指點。我曾親自去了一趟上海,並在上海師範大學林方老師的陪同下,參觀了位於淮海中路的“杜公館”(現今已經被更名為“東湖賓館”,並對外開放),讓我對那個年代的往事有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林老師還詳細向我介紹了老上海的人文曆史、風俗習慣,並帶我到楊浦區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這些對我寫作本書都是莫大的裨益,在此特別向林老師表示感謝。

我還要感謝支持我的朋友曹開林、王義國、白玉鳳等,在寫作過程中,他們給我提供了很多珍貴的資料和建議,讓我充滿了寫作的動力,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盡管做了很多努力,書中所言難免有錯訛、淺陋等不足之處。希望本書出版後,能得到專家和同行的不吝賜正,以便有機會時再加以修改和補充。是以為記。

杜海龍

2012年5月20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