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方向也是一個人前進道路上的“北鬥星”。一個人如果沒有前進的方向,就會如同原來的比塞爾居民一樣,永遠在通往沙漠外的路上折騰,永遠也走不出沙漠。沒有明確的方向,隻能在原地“折騰”,永遠也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一個沒有忙碌方向的人,無異於盲人騎瞎馬,其業績絕對不可能樂觀。方向和目標可以喚起一個人成功的信念。一個心中有方向的人,會成為創造曆史的人;一個心中沒有方向的人,終其一生必定碌碌無為。
現實中,很多人在工作中標榜努力工作、勤奮學習,但卻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更談不上職業規劃,他們盲目地工作,一刻不停地忙碌著,卻永遠也忙不到點子上——由於認不清明確的工作方向,他們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一些無用的事情上。
有一個年輕人向拿破侖·希爾討教職業上的事情,這位年輕人舉止大方,已經大學畢業4年了。
他們先從年輕人目前的工作談起,並了解了他所受的教育情況、家庭背景以及對事情的態度等。希爾突然問他:“你找我,是不是想讓我幫你換份工作呢?”
年輕人回答:“是的。”
希爾又問:“你想要一份什麼樣的工作呢?”
年輕人比較沮喪:“問題就在這裏,我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希爾說:“不妨讓我們換個角度想一下,10年以後你希望自己是個什麼樣子呢?”
年輕人想了一會兒,回答說:“我希望我的工作和別人一樣,待遇很優厚,並且能買下一棟好房子。”
希爾笑了笑,對年輕人說:“你現在的情形好比是跑到航空企業裏說:‘給我一張機票’,你並沒有說出你的目的地,人家怎麼能把票賣給你?同樣道理,除非你知道了自己的目標方向,否則你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
年輕人聽完希爾的話,開始認真的思考。幾個小時過後,年輕人滿意地離開了。
一個人應該盡早為自己製定努力的方向,為自己的未來規劃航向,隻有這樣,才能在工作中避免“瞎折騰”。
紛繁的世界,每個人的生活節奏都很快,似乎誰都在忙碌。忙碌著培訓充電,忙碌著完成工作,忙碌著會議傳達,忙碌著……總有一大堆事情在等著我們去完成,使我們忙得焦頭爛額,以致把“我沒空”、“我沒時間”經常掛在嘴邊。然而,等時間一長,個人的價值立見分曉,有的成了百萬富翁、億萬富翁,有的還在溫飽線上掙紮。導致這種差別的原因在於做事有沒有方向性。
亞裏士多德說過:“明白自己一生在追求什麼目標非常重要,因為那就像弓箭手瞄準箭靶,我們會更有機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方向是一個人行動的指南針。有方向的人是在為美好的結果而努力,沒目標的人隻會在原地轉悠。任何一個優秀的人絕不會在盲目中忙碌,他們總會在行動之前就為自己設定了努力的方向。
高爾夫球教練總是教導說,方向比距離更重要。因為打高爾夫球需要頭腦和全身器官的整體協調。每次擊球之前,選手都需要觀察和思考,需要靠手、臂、腰、腿、腳、眼睛等各部位的有效配合進行擊球。而擊球的關鍵則在於兩個“D”,即方向(Direction)和距離(Distance)。初學者中有不少人隻想著把球打遠,而忽視了方向的重要性,其實,把球打直要比打遠更重要!工作就像打高爾夫球,如果方向對了,即使走得慢也能一步一步靠近成功;可是如果方向錯了,不僅白忙一場,也可能離成功越來越遠。
在工作中,不少忙碌的人就像走入了霧氣彌漫的森林,拚命地想縮短與林外目的地的距離,卻因失去了方向感而越走越遠,越來越往森林的最深處摸進。
因此,在“百忙”之中抬頭看看方向很重要,隻有方向正確了,你的忙碌才會有成效,你的忙碌才能到達救贖的彼岸。方向感是茫茫森林裏的指南針,指引著人們按時到達目的地,方向感是漫漫黑夜裏的光亮,指引著你走出忙碌的八陣圖。隻有明確了方向,才能縮短與成功的距離,隻有明確了方向才能少些無用的忙碌。
“康師傅”的老板並不姓康,而是姓魏,來自中國台灣的魏氏四兄弟。他們1988年到大陸創業時,開發過食用油生意,也推出過“康萊蛋酥卷”,但都未成功。他們的廣告打得很好,如台灣電視劇《星星知我心》的女主角吳敬嫻那句“用頂好清香油,頂有麵子”的廣告詞在中央電視台播出之後馬上深入人心。但是,因當時老百姓的消費水平,根本還沒達到“要麵子”的程度,所以也就以失敗告終。後來,他們先後推出的“康萊蛋酥卷”和另外一種蓖麻油產品都因為犯了方向性的錯誤,看錯了市場而使產品滯銷。
到1991年,魏氏兄弟帶來的1.5億元新台幣血本無歸。直到有一次魏應行出差時,由於不習慣火車上的飲食自帶了兩箱方便麵,沒想到這些在島內非常普通的方便麵引起了同車旅客的極大興趣,經常有人圍觀甚至詢問何處可以買到。魏應行馬上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市場的巨大需求,把握了主流方向。
當時內地生產的方便麵很便宜,幾毛錢一袋,但是質量很差。國外進口的方便麵質量好,但是五六塊錢一碗,相對於當時大多數人的消費水平來說太貴了。魏氏兄弟決定生產一種物美價廉的方便麵,根據內地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把售價定在1.98元人民幣。之後為這種方便麵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康師傅”。為了讓方便麵真正方便,根據消費者反映“向店員開口要筷子很不方便”的情況,他們通過研究改進,在麵碗裏獨創性地放了一根叉子,更加方便周到。此舉迅速成為一種潮流。
魏氏兄弟吸取了以前方向錯誤的教訓,很注重消費者的實際需求。經過上萬次的口味測試和調查,他們發現,內地人口味偏重,而且比較偏愛吃牛肉,於是把“紅燒牛肉麵”作為主打產品。1991年,適逢天津科技開發區招標,“康師傅”便在區內注冊了頂益食品公司。與此同時,其廣告宣傳也全麵鋪開。廣告畫麵漂亮的“康師傅”一經推出,立即打響,並掀起一陣搶購狂潮。公司門口一度出現批發商排長隊、一麻袋一麻袋地訂貨的壯觀場麵。
方向正確了,才能避免彎路,才能做正確的事,避免瞎忙。從20世紀80年代起,比爾·蓋茨每年都要進行兩次為期一周的“閉關修煉”。在這一周的時間裏,他會把自己關在太平洋西北岸的一處臨水別墅中,閉門謝客,拒絕和包括自己家人在內的任何人見麵。他通過“閉關”使自己處於完全的封閉狀態,完全脫離日常事務的煩擾,靜心思考公司的發展方向,好讓整個微軟公司和他自己都能忙在點子上。
我們在工作中一定不能像老黃牛一樣埋頭拚命拉車,想當然地認為出力越大,車就跑得越快。殊不知,偏離發展的正確道路的時候車拉得越快,距離成功就會越來越遠。最聰明、高效的工作就是像比爾·蓋茨那樣跳出忙碌的快車,隨時反省和思索最根本的方向性問題。
在變化中不斷充電
從某種程度上,人作為勞動力被淘汰,不是你不優秀,而是因為你的知識以及建立在這知識之上的行為方式已經過時了。學習要從發現問題和自己能力及管理上的不足開始,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總結出更多的智慧,讓學習成為你發展的引擎。生存是現實的生活問題,當你缺乏發現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學習能力時,你就很難在社會正生存下來。
蛇的曆史蛇的出現大概在1.5億年以前侏羅紀時期,經過了地球上的多次大變動多依然完整延續下來。究其原因就在於它們擁有超強的適用力。在進化過程中,蛇類學會了在海洋、陸地、草原、荒漠等各種環境中生存。
蛇類可以在缺乏食物的情況下將新陳代謝的頻率降低70%之多,這使得它們不僅可以長時間不吃不喝而不死亡,甚至還可以長得更大。
蛇是學習的高手,也是生存中的強者。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LCD理論,意思是講學習(Learning)小於變化(Change)就等於死亡(Die)。這一句話很有道理。
孔子說:“好學近乎智。”說到底,方法作為一種智慧的產物,是離不開知識這一基礎的,而學習則是獲得知識的有效途徑。
從青澀的應屆畢業生搖身變成央視的名主持,從遠涉重洋的學子到紀錄片的製作人,從鳳凰衛視的名牌主持到陽光衛視的當家人,楊瀾的身份、角色一直在變化。
1994年,楊瀾獲得了中國第一屆主持人“金話筒獎”。也就是在這一年,事業如日中天的她突然離開《正大綜藝》,留學美國,震驚了很多喜愛她的觀眾。對於出走央視的原因,楊瀾說:“主持人這個行當有某種吃‘青春飯’的特征,我不想走這樣的一條道路。我相信,如果一個人不充實自己的話,前程將是短暫的。”
1997年獲得碩士學位回國後,楊瀾加盟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開創了名人訪談類節目《楊瀾工作室》,並擔任製片人和主持人。那段時間,她主持的節目在世界華語觀眾中擁有廣泛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鳳凰衛視的兩年裏,楊瀾拓寬了自己的職業視角,她不僅積累了各方麵的經驗和資本,同時也找到了未來的發展空間。
1999年10月,楊瀾突然宣布離開鳳凰衛視中文台。這次的離開給人們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比上次巔峰之時離開《正大綜藝》更讓人們吃驚和關注。楊瀾對此的解釋是:“離開鳳凰的原因隻有一個,在事業與家庭的選擇中,我選擇了家庭。”
2000年3月,在所有媒體沒有意料到的時候,楊瀾突然發布了和丈夫吳征收購良記集團並更名為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控股有限公司的消息。在新聞發布會上,她胸有成竹地提出了打造陽光文化傳媒的計劃,對於電視市場的未來前景做了精心的描述。楊瀾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女人,就像一個追逐電視之夢永遠不知疲倦和滿足的蝴蝶。
2003年,陽光衛視70%股權轉讓,楊瀾宣告陽光衛視創辦失敗。但是楊瀾並沒有放棄傳媒人士的角色,她和東方衛視、鳳凰衛視、湖南衛視合作,主持《楊瀾視線》、《楊瀾訪談錄》、《天下女人》等節目,並多次參與北京奧運會的重大活動。
楊瀾說過,這些年,有太多的遺憾。唯一對自己滿意的,就是一直在追求改變。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對於企業發展也是如此。包括企業創新能力、人才優勢在內的企業核心競爭力隻有依靠學習才能夠持續增強。不學習,今天的優勢也將化為明天的劣勢,懶惰的兔子也會有被烏龜追上的一天。
當今世界,無論是個人、企業或是國家,麵對激烈的競爭,都在學習中趕超對方,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有一位企業培訓師教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他到一家企業授課,其企業會客廳有一句話這樣寫道:“保持現狀就是落伍”,後來他在課堂上提到這句話,但他說:寫保持現狀就是落伍這句話本身就已經落伍了,這個年代是“進步比別人少就是落伍”。課堂上幾十位管理者都一致認同培訓師的觀念,認為自己確實要“洗洗腦”了。
比爾蓋茨說:“你可以離開學校,但你不可以離開學習”。確實如此,學習應當成為我們的工作方式,學習還應該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學習的內容有很多,方式也有不少。技術工人需要學習專業技能,市場人員需要學習業務知識,管理人員需要學習管理知識,領導人員需要學習領導技巧;我們可以通過讀書學習,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可以通過培訓項目學習,還可以通過其他的你可以想到的一切方式來學習。
講方法的時代要求我們不斷學習和善於學習,在信息時代,我們更要時刻激勵自己不斷學習,站在眾人的肩膀上前進。
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我們就要像海綿一樣,廣泛吸收行業中的各種知識。你可以向同事、主管、前輩請教,還可以吸收各種文獻資料;除此之外,專業進修班、講座、研討會都是提升自己的好方法。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在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中獲得全方位地深度發展,並把自己所學在工作中表現出來,那麼我們必然會受到重用,開啟職業生涯的新篇章。
與團隊共同成長
馬雲曾在阿裏巴巴上市後的員工大會上說:“阿裏巴巴在創業初期,處境非常艱難,有時連工資都發不出來。受不了苦的走了,嫌賺錢少的走了,剩下的都是一心希望阿裏巴巴成功的人。結果,當初留下來的人現在很多都變成了百萬甚至千萬富翁。”
團隊和成員是一個共生體,團隊的成長,要依靠成員的成長來實現;成員的成長,又要靠團隊這個平台。團隊興,成員興;團隊衰,成員衰。微軟是這樣,IBM是這樣,所有的團隊都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