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2 / 3)

作為一名團隊成員,必須關心團隊的發展,心憂團隊興衰,將心融入,與團隊合二而一。這樣,你和團隊才能共榮共生,共同進步。

樹立和團隊的“一體感”,意味著你不但可以和團隊分享成功的喜悅,更主要的是要在困難時能夠替團隊分憂。下麵例子中的曉剛就是這方麵的典範。

剛開始,曉剛選擇到一家隻有二、三十個人的小計算機配件製造公司工作,而他的老板叫薛於正,是一個隻比他大三歲的年輕人。

就在曉剛到公司的第三個月,公司接到了一個大的訂單,為某計算機公司加工50萬張硬盤。這對當時的公司來說,已經是超級訂單了,這筆訂單能否順利按時完成,對公司今後的發展將關係重大。公司上下馬上就忙碌了起來,將全部的資金都投入到這個項目中去。然而,商場風雲變幻莫測,一方麵由於技術不過關,另一方麵由於管理上的疏忽,所生產的硬盤出現了嚴重的質量缺陷,被全部退貨。對於曉剛所在的小公司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極其沉重的打擊,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欠了銀行的債。

銀行知道消息後,不斷上門來逼債。後來,連支付水電費都成了問題。但老板薛於正還是四方籌借到了工資,發工資時,老板召開了會議,向員工說明了公司麵臨的窘境,並提出希望員工能夠和他共同來應對這場困難。在了解公司的境況後,許多員工都馬上辭職;還有一部分員工認為公司走到這一步,責任完全應該由薛於正來承擔,所以他們向薛於正索要失業賠償金。薛於正都一一滿足了他們。

看著平日裏那些口口聲聲說要和自己共同打拚的員工提著自己的東西離去,老板薛於正感到了孤單,他以為公司就剩下他一個人了。但當他走出自己的辦公室時,他驚訝地發現還有一個人在安靜地工作,這個人就是曉剛。他是一個平日裏並不怎麼接近薛於正,也很少和薛於正交談的員工。薛於正非常地感動,就走到曉剛麵前問他:“你為什麼沒有向我索要賠償金呢?”

“賠償金嗎?”曉剛笑了笑,“我根本就沒打算離開,為什麼要賠償金呢?”“你不打算離開?”薛於正顯得非常驚訝,“難道你認為公司還有希望嗎?說實話,我自己都失去信心了。”“不,我認為公司還大有希望,你是公司的老板,你在公司就在;我是公司的員工,公司在我就該留下來。”曉剛說。老板薛於正被深深地感動了:“有你這樣的員工,我當然應該振作起來!但是,我不忍心你和我一起吃苦,我事實上已經破產了,你還是去找新的工作吧。”

“老板,我願意留下來和你一起吃苦。公司發展好的時候,我來到了公司,如今公司有了困難,我就離開,這太不道德了。隻要你沒有宣布公司關門,你沒辭掉我,我就有義務留下來。你剛才不是說你的朋友願意幫助你嗎?如果你願意接受我這個朋友,那麼就讓我來幫助你吧,我可以不要一分錢。”

曉剛堅定地留了下來,並把自己的積蓄全部借給了他的老板。薛於正為了償還銀行和員工的賠償金,賣掉了僅有的一個加工車間和所有的設備,也賣掉了汽車。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們轉變了經營的重心,開始給一些軟件公司寄銷軟件。這種方式的投入很小,公司很快就有了轉機,兩個人忍受了半年的艱苦日子後,公司終於開始盈利了。此後,公司進入了快速的發展期,一年多後,公司就由負債轉為盈利上千萬美元。

一天,難得有時間,曉剛和薛於正在一家咖啡館喝咖啡,薛於正說:“在公司最困難的時候,是你給了我最大的幫助。當時我就想把公司的一半股權交給你,但那時公司還沒有脫離困境,我怕拖累你,現在公司終於起死回生了,我覺得是時候把它交給你了。同時,我真誠地邀請你出任公司的總裁。”薛於正說著,拿出了聘書和股權證明書一起交給了曉剛。

曉剛兢兢業業、對團隊不離不棄的行為,不隻是出於物質回報的考慮,更重要的是一種情感上的融入,樹立起與團隊的“一體感”。他的故事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我們講要認同自己所服務的團隊,不隻是要從價值觀上認同,更要從情感和行動上認同和融入所在團隊。

人是情感動物,在一個團隊待得久了,與很多成員朝夕相處,共同奮鬥,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都會結下深厚的友誼,對團隊也會產生一種歸屬感。團隊作為大家共同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不僅為每個人提供物質上的保障和發展的舞台,而且也為大家提供了一種情感上的歸屬。作為團隊的一分子,我們不僅要在業務上與團隊步調一致,而且也要在情感上、思想上與團隊融為一體,這樣,無論從工作上還是在精神上,我們都能夠獲得更大的滿足和收獲。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做到什麼地步才算與團隊形成了共同體了呢?

一方麵,作為團隊成員,你應該在情感上與團隊合二為一,擁有一種這樣的意識:團隊就好比我們的船,隻要我們上了這艘船,我們就和它捆綁在一起了。這條船就是我們的船了。船的前途就決定著我們的前途,船的命運就決定著我們的命運。我們就是團隊,我們和團隊成為一體。船翻了,我們就會葬身大海。在情感上與團隊合二為一,你才會盡你最大的力量去守護它,為它付出。

另一方麵,你應該有全心全意為團隊奉獻的意識。全心全意奉獻自我是工作的最高境界,做到了,也就離完美更近了一步。在工作中,毫無保留、全力以赴,正是全心全意的最佳體現。這要求我們不能滿足於一般的工作表現,要做就做到最好,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將團隊交給我們的任務完成好,才可能成為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做好每一件小事

五年前A先生還在一家營銷策劃公司工作,當時一位朋友找到他,說自己公司想做一個小規模的市場調查。朋友說,這個市場調查很簡單,他自己再找兩個人就完全能做,希望A先生出麵把業務接下來,他去運作,最後的市場調查報告由A先生把關,當然了,會給A先生一筆錢作為費用。

這的確是一筆很小的業務,沒什麼大的問題。市場調查報告出來以後,A先生也很明顯地看出了其中的水分,但他隻是做了些文字加工和修改,就把它交上去了。

一段時間以後,幾位朋友邀請A先生組成一個項目小組,一塊兒去完成一家大型娛樂場所的整體營銷方案。沒想到,對方業務主管明確提出對A先生的印象不好,原來此位先生正是當年那個市場調查項目的委托人。

聽到這個消息後,A先生大吃一驚,但是為時已晚,也無須過多地解釋了。

事已至此,再回過頭來想想,當時A先生得到的那點錢根本就不值一提,但當初的敷衍塞責卻造成了如此之大的負麵影響!

在你的工作和事業中要隨時謹記:沒有可以隨意打發糊弄的小人物、小事情,如果隨意地忽視這些細節,必然無法達到自己的目標和要求。

人生目標,絕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矢誌追求者必須勇於從平凡中崛起,在淡泊中豐富智慧、孕育卓越。

曾經有一次,阿根廷客商薩瓦斯先生在實地走訪了國內幾家知名空調企業後,把一份價值500萬美元的訂單下達給了三星集團。這個數值,約占到薩瓦斯此番在華空調采購總量的4/5強。其在三星集團逗留期間發生的一段故事,或許對此有推動作用。

那一次,共有5家空調企業被列入該海外采購團的考察行程表(都是先前已有了初步意向,隻等最後定奪)。外商一行3人進入廠區後,照例是參觀展廳、聽企業介紹,然後考察生產現場。在車間一圈走下來,正好到了員工下班去吃午飯時間。

薩瓦斯先生遊移的目光,忽然被一名普通的流水線操作工吸引住了。因為,那人的動作有點“怪”:單腿跪在地上,貓著身子,用一把掃帚費力地從操作台底下向外撥拉著什麼。錢幣?戒指?薩瓦斯先生不覺在她背後停住腳步,饒有興味地看她到底能找出什麼寶貝來。

不一會兒,掃帚底下出現一枚小小的螺絲釘;過了一會兒,又是一枚,那位員工這才直起身子。看著她把螺絲釘歸入專門的盛具,薩瓦斯先生很感意外,沒想到費這麼大勁隻是為了找兩個螺絲釘。

既然已到中午,廠方準備了午餐。參觀車間後一直若有所思的薩瓦斯先生,隨接待人員來到了餐廳。是員工餐廳。飯菜極簡單,但很精美,二葷一素,裝在不鏽鋼托盤上,外加一道湯。

因為是貴賓,所以有兩點搞了“特殊化”:一是沒讓他像員工一樣排隊依序打飯,而是由陪同的空調公司老總吳方亮代勞了;二是沒跟員工坐在一起,被請進了與外間隔一道玻璃的“幹部相談室”裏——據說那是三星經理人員利用午餐時間互相溝通交流、“開小會”的地方。在這裏用餐的,還有該公司的幾名外籍員工。

三天後,吳方亮就接到了薩瓦斯的確認電話。後者表示他已決定於次日飛赴寧波。不過這次不再是考察,而是專程到奧克斯簽約!

他坦陳,三星集團的企業實力和產品優勢,與其他幾個同頂尖品牌相比倒也“並不突出”,但一頓快餐、二枚螺釘的經曆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一頓快餐、二枚螺釘促成了一份價值500萬美元訂單的簽訂,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細節的影響力。卓越源自細節,小細節做不好,就永遠會流於平庸。

崗位雖然平凡,工作雖然簡單,但其對公司的影響和作用卻不可忽視。在工作中,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拋棄;沒有任何一個細節,細到應該被忽略。

傳媒界巨子羅伯特·默多克,曾用一句非常樸素的話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在買報和賣報中,我學會了辦報。”不要小看工作中每個細節的改變,用心做好工作中的每個細節,你自然會引起別人的注意,獲得更多的成機遇。所謂影響力,就是在工作中的每個細節上累積起來的。

成功的企業會把一切都做得很完美,這種態度意味著對待小事和對待大事一樣謹慎。許多小事中蘊涵著深刻的道理。一位名人說過:“每一天我們都被召喚帶著摯愛去做一些小事情。”如果你認為小事可以被忽略,甚至可以完全不顧的話,那麼這隻會導致你的工作將永遠留下遺憾,甚至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越簡單越高效

有一家雜誌社曾舉辦過一項獎金高達數萬元的有獎征答活動,內容是:

在一個熱氣球上,載著三位關係著人類命運的科學家。

第一位是一名糧食專家,他能在不毛之地甚至在外星球上,運用專業知識成功地種植糧食作物,使人類徹底脫離饑荒。

第二位是一名醫學專家,他的研究可拯救無數的人們,使人類徹底擺脫諸如癌症、艾滋病之類絕症的困擾。

第三位是一名核物理學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子戰爭,使地球免於遭受滅亡的絕境。

由於載重量太大,熱氣球即將墜毀,必須丟出去一個人以減輕重量,使其餘的兩人得以存活。請問,該丟出去哪一位科學家?

征答活動開始之後,因為獎金數額龐大,很快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參與,並且引起了某電視台的關注。在收到的應答信中,每個人都使出渾身解數,充分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來闡述他們認為必須將哪位科學家丟出去的“妙論”。

最後的結果通過電視台揭曉,並舉行了熱鬧的頒獎儀式,高額獎金的得主是一個14歲的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將最胖的那位科學家丟出去。

這個故事為我們提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很多事情其實很簡單,但人們往往把它們複雜化了。化繁為簡,善於把複雜的事物簡明化,是防止忙亂、獲得事半功倍之有效的法寶。工作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人善於把複雜的事物簡明化、辦事又快又好,效率高;而有的人卻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迷惑於複雜紛繁的現象中,結果陷在裏麵走不出來,工作忙亂被動,辦事效率極低。

美國貿易委員會主席唐納德在《提高生產率》一書中講到提高效率的“三原則”,即為了提高效率,每做一件事情時,應該先問三個“能不能”:能不能取消它?能不能把它與別的事情合並起來做?能不能用更簡便的方法來取代它?

我們接受的普通教育和大多數訓練都指導我們把握每一個可變因素,找出每一個應對方案,分析問題的角度應盡可能多樣化。因此,事情變得異常複雜,我們當中“最優秀”的人提出了最佳的建議和方案。這些建議和方案也無疑是最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