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人對事物的一種表麵的、直接的、感性的情感反應。它往往隻從維護情感主體的自尊和利益出發,不對事物做複雜、深遠和智謀的考慮,這樣的結果,常使自己處於很不利的位置或為他人所利用。本來,情感離智謀就已距離很遠了(人常常以情害事,為情役使,情令智昏),情緒更是情感的最表麵部分、最浮躁部分,依情緒做事,結果一般不會很理想。
一個渴望成功的人,尤其是當他處在不順的環境中時,更應該控製自我情緒,以便走向成功。
小事不小,越在意越成災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不起眼的動物叫吸血蝙蝠,它的身體極小,卻是野馬的天敵。這種蝙蝠靠吸動物的血生存。在攻擊野馬時,它常附在野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迅速、敏捷地刺入野馬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食血液。無論野馬怎麼狂奔、暴跳,都無法驅逐這種蝙蝠,蝙蝠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野馬身上,直到吸飽才滿意而去。野馬往往是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奈地死去。
動物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小小的吸血蝙蝠怎麼會讓龐大的野馬斃命呢?於是,他們進行了一次試驗,觀察野馬死亡的整個過程。結果發現,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遠遠不會使野馬斃命。動物學家們在分析這一問題時,一致認為野馬的死亡是它暴躁的習性和狂奔所致,而不是因為蝙蝠吸血。
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必定能控製住自己所有的情緒與行為,不會像野馬那樣為一點小事抓狂。當你在鏡子前仔細地審視自己時,你會發現自己既是你最好的朋友,也是你最大的敵人。
上班時堵車堵得厲害,交通指揮燈仍然亮著紅燈,而時間很緊,你煩躁地看著手表的秒針。終於亮起了綠燈,可是你前麵的車子遲遲不啟動,因為開車的人思想不集中。你憤怒地按響了喇叭,那個似乎在打瞌睡的人終於驚醒了,倉促地掛上了檔,而你卻在幾秒鍾裏把自己置於緊張而不愉快的情緒之中。
美國研究應激反應的專家理查德·卡爾森說:“我們的惱怒有80%是自己造成的。”這位加利福尼亞人在討論會上教人們如何不生氣。卡爾森把防止激動的方法歸結為這樣的話:“請冷靜下來!要承認生活是不公正的。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任何事情都不會按計劃進行。”應激反應這個詞從20世紀50年代起才被醫務人員用來說明身體和精神對極端刺激(噪音、時間壓力和衝突)的防衛反應。
研究人員知道,應激反應是在頭腦中產生的。即使是非常輕微的惱怒情緒,大腦也會命令分泌出更多的應激激素。這時呼吸道擴張,使大腦、心髒和肌肉係統吸入更多的氧氣,血管擴大,心髒加快跳動,血糖水平升高。
埃森醫學院心理學研究所所長曼弗雷德·舍德洛夫斯基說:“短時間的應激反應是無害的。”他說:“使人受到壓力是長時間的應激反應。”他的研究所的調查結果表明:61%的德國人感到在工作中不能勝任;30%的人因為覺得不能處理好工作和家庭的關係而有壓力;20%的人抱怨同上級關係緊張;16%的人說在路途中精神緊張。
理查德·卡爾森的一條黃金法則是:“不要讓小事情牽著鼻子走。”他說:“要冷靜,要理解別人。”他的建議是:表現出感激之情,別人會感覺到高興,你的自我感覺會更好。
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這樣不僅會使你的生活更加有意思,而且別人也會更喜歡你。每天至少對一個人說,你為什麼賞識他,不要試圖把一切都弄得滴水不漏;不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權利,這會花費不必要的精力;不要老是糾正別人,常給陌生人一個微笑;不要打斷別人的講話;不要讓別人為你的不順利負責。要接受事情不成功的事實,天不會因此而塌下來;請忘記事事都必須完美的想法,你自己也不是完美的。這樣生活會突然變得輕鬆得多。
當你抑製不住生氣時,你要問自己:一年後生氣的理由是否還那麼重要?這會使你對許多事情得出正確的看法。
不要順著怨氣燃燒自己
如果你很容易發怒的話,那麼就說明你可能有一些還難以解決的問題壓在心頭。你就需要找出這些問題,然後設法擺脫它們,繼續前進。有人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真正聰明的人,學會從他人的怒火中取得溫暖,而不是順著自己的怨氣燃燒自己。
下麵這個故事中,富蘭克林的經曆也向我們說明了克製怒氣的重要:
有一次,有位管理員為了顯示他對富蘭克林一個人在排版間工作的不滿,把屋裏的蠟燭全部收了起來。這種情況一連發生了好幾次。有一天,富蘭克林到庫房裏趕排一篇準備發表的稿子,卻怎麼也找不到蠟燭了。
富蘭克林知道是那個人幹的;忍不住跳起來,奔向地下室,去找那個管理員,當他到那兒時,發現管理員正忙著燒鍋爐,同時一麵吹著口哨,仿佛什麼事情也沒發生。
富蘭克林抑製不住憤怒,對著管理員就破口大罵,一直罵了足有5分鍾,他實在想不出什麼罵人的語句了,隻好停了下來。這時,管理員轉過頭來,臉上露出開朗的微笑,並以一種充滿鎮靜與自製的聲調說:“呀,你今天有些激動,是嗎?”
他的話就像一把銳利的短劍,一下子刺進了富蘭克林的心裏。
富蘭克林的做法不但沒有為自己挽回麵子,反而增加了他的羞辱。他開始反省自己,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富蘭克林知道,隻有向那個人道歉,內心才能平靜。他下定決心,來到地下室,把那位管理員叫到門邊,說:“我回來為我的行為向你道歉,如果你願意接受的話。”
管理員笑了,說:“你不用向我道歉,沒有別人聽見你剛才說的話,我不會把它說出去的,我們就把它忘了吧。”
這段話對富蘭克林的影響更甚於他先前所說的話。他向管理員走去,抓住他的手,使勁握了握。他明白,自己不是用手和他握手,而是用心和他握手。
在走回庫房的路上,富蘭克林的心情十分愉快,因為他鼓足了勇氣,化解了自己做錯的事。
從此以後,富蘭克林下定了決心,以後決不再失去自製,因為凡事以憤怒開始,必以恥辱告終。你一旦失去自製之後,另一個人——不管是一名目不識丁的管理員,還是有教養的紳士,都能輕易地將你打敗。
在找回自製之後,富蘭克林身上也很快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他的筆開始發揮更大的力量,他的話也更有分量,並且結交了許多朋友。這件事成為富蘭克林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成功後的富蘭克林回憶說:“一個人除非先控製自己,否則他將無法成功。”
有時候一個平日工作勤懇、業務熟練的人所以不受大家的歡迎,就因為他不善於管理、控製自己的情緒。他們往往總是自以為是,容不得任何批評建議,常怒氣衝衝,向同事發脾氣,或是為一點小事到處抱怨,罵罵咧咧或者牢騷滿腹,怪話連篇。
眾所周知,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是會互相感染的,有時自己控製得還不錯的情緒,一下子就被別人破壞了,而別人的情緒也常常被自己“汙染”。
如果你總是走不出過去的陰影,憤憤不平、牢騷滿腹、自怨自艾,那麼就很難保持良好的自我控製力,你最終想掌握自己命運的希望就會付諸東流。
爭吵隻會給你帶來不幸
生活中少了麵紅耳赤的爭論,就會使人更加理性、更有愛心;就會使人們互相尊重、友誼倍增;就會有利於思想的交流、意見的溝通;就會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就會使社會充滿溫馨與和諧。
卡耐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參加了一個宴會。卡耐基左邊的一個先生講了一個幽默故事,然後在結尾的時候引用了一句話,意思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那位先生還特意指出這是《聖經》上說的。
卡耐基一聽就知道他錯了。他看過這句話,不是在《聖經》上,而是在莎士比亞的書中,他前幾天還翻閱過,他敢肯定這位先生一定搞錯了。於是他糾正那位先生說,這句話是出自莎士比亞的書。
“什麼?出自莎士比亞的書?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先生你一定弄錯了,我前幾天才特意翻了《聖經》的那一段,我敢打賭,我說的是正確的,一定是出自《聖經》!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把那一段背出來讓你聽聽,怎麼樣?”那位先生聽了卡耐基的反駁,馬上說了一大堆話。
卡耐基正想繼續反駁,忽然想起自己的老友——維克多·裏諾在右邊坐著。維克多·裏諾是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他想他一定會證明自己的話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