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裏座無虛席,氣氛莊嚴、隆重。
陳錫聯上將,這位14歲參軍,20歲當紅軍師長,22歲任八路軍129師769團團長,率部夜襲陽明堡,消滅敵機24架,令日寇聞風喪膽的傳奇英雄,1955年授予上將軍銜時,不過40歲。此刻,正當英年的將軍,以洪亮的湖北鄉音宣讀國防部的命令。“雷鋒班”班長張興吉和副班長周述明正步走上主席台,從陳司令員手中接過國防部授予的“雷鋒班”的錦旗。
在宣讀了工程兵司令部、政治部的賀信和“雷鋒班”的班長張興吉講話後,主持人宣布:“下麵,請大家以最熱烈的掌聲歡迎雷鋒班登台!”
話音剛落,全場立即響起雷鳴般的掌聲,然後響起了悅耳動聽的進行曲,那1500多雙巴掌又隨著音樂的節奏越拍越響。
“起立!”隨著一聲口令,坐在第一排由九名戰士組成的“雷鋒班”齊刷刷地站了起來。“稍息,立正!向左轉!齊步走!”班長張興吉叫完一串短促剛勁的口令後,“雷鋒班”就像一個人一樣,整齊威武地向前走去。戰友們的胸脯挺得高高的,喬安山也和戰友們一樣,充滿了光榮和自豪。此刻,看著這麼熱烈的場麵,麵對著過去難得一見的高級首長,他不能不想到自己在雷鋒之死中所承受的責任?內疚和悔恨齧咬著他的心,他無地自容啊!
他感到無數明亮的眼睛,像顯微鏡又像探照燈那樣照著自己。他沒有勇氣和這些熱情似火的眼光直視,不覺悄悄地低下頭,耳邊甚至聽到了囈語:“就是他撞死了雷鋒,就是他!”
愛兵如子的陳錫聯上將,注意到喬安山的異常表現。他側過身去問軍區工程兵部主任王良太少將:“良太呀,這個低頭的小戰士是誰?”
“噢,司令員,他就是喬安山。”王良太低語著。
“噢。”雷鋒的生平事跡和犧牲經過,陳司令員早已看過材料,對喬安山的情況,他是了解的。聽了王良太的介紹,他胸中翻起一個浪花,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啊!這小夥子,思想疙瘩還沒解開啊。”
首長們依次跟“雷鋒班”的每一個成員握手。當走到喬安山麵前時,陳司令員一手握住他的手用力搖著,一手拍著他的肩膀,意味深長地說:“小夥子,抬起頭來!不要背包袱。要像你的雷鋒班長那樣,好好開車,好好做人!”
“是,司令員!”喬安山抬起頭來,直視著陳司令員,“啪!”地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一股暖流湧上了心頭,眼眶濕漉漉的,視線變得模糊起來。
“雷鋒班”命名大會召開前一天的1963年1月20日,《前進報》以近一個半版的篇幅摘發了雷鋒的32篇日記,其中包括1960年12月1日雷鋒生前發表過的14篇。這期報紙連同登載雷鋒事跡的那期《前進報》,被一同發給了參加命名大會的全體同誌,以及前來采訪的記者。有的記者又根據自己報道的需要,在雷鋒日記原件中摘抄了一些,這便為雷鋒日記同全國人民見麵拉開了序幕。
命名大會的第二天,《前進報》發表了杜平將軍的文章《雷鋒同誌不愧為毛主席的好戰士》。
1963年2月5日,《中國青年報》率先發表雷鋒日記摘抄和社論《要像雷鋒同誌那樣戰鬥和生活》,打響了在全國範圍內宣傳雷鋒的第一炮。
1963年2月7日,《人民日報》以更大的規模緊隨其後,在二版頭條發表了長篇通訊《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同時配發了評論員文章《偉大的普通一兵》和羅瑞卿同誌的題詞“偉大的戰士—雷鋒同誌永垂不朽”。在第五版刊登了雷鋒日記摘抄和雷鋒的一些照片。
全軍第一大報《解放軍報》也不甘落後,在2月9日發表了雷鋒日記摘抄。在短短的半個多月裏,接連發了三篇學習雷鋒的社論:2月9日《像雷鋒那樣做個毛主席的好戰士》;2月21日《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再論像雷鋒那樣做毛主席的好戰士》;2月26日《發揚雷鋒精神,爭當五好戰士》。在2月13日到26日這段時間內,陸續發表了2篇接觸過雷鋒的人回憶雷鋒的文章。
這幾大報刊一連串的動作,在全國形成了一股巨大的衝擊波,產生了一種地震式的轟動效應。有著悠久文化曆史的中華民族,對於崇尚優秀的道德品質,有著全民的共同語言,這是雷鋒精神被全國人民迅速接受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