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許多失業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充滿了抱怨。失業的痛苦困擾他們的身心,使他們覺得自己仿佛被命運擠到牆角(其實是他們自己走到了命運的牆角),因此隻有通過抱怨來平衡自己。然而,這種抱怨的行為恰好說明他們所遭遇的處境是咎由自取。
季某是北京一名牌大學的畢業生,能說會道,各方麵都表現出不同凡響。他在一家私營企業工作兩年了,雖然業績很好,為公司立下了汗馬功勞,可就是得不到老板的提升。
季某心裏有些不舒暢,常常感歎老板沒有眼力。一日,和同事喝酒時季某發起了感慨:“想我自到公司以來,努力認真,試圖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我為公司建立了那麼多的客戶,業績也很不錯。雖然兢兢業業,成就人所共知,但是卻沒人重視、無人欣賞。”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本來老板準備提升季某為業務部經理。得知季某之言,心裏不是滋味,後來放棄了提升他。季某之所以得不到老板的提升,就在於他不了解老板的心理,而隻是一味地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抱怨老板沒有識人之“能”。
抱怨是無濟於事的,隻有通過努力才能改善處境。人往往就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形成了高尚的品格。相反,那些常常抱怨的人,終其一生,也無法產生真正的勇氣、堅毅的性格,自然也就無法取得任何成就。不妨假想一下,你喜歡與那些抱怨不已的人為伍,還是與那些樂於助人、充滿善意、值得信賴的人一起共事呢?哪一種同事更受歡迎呢?
有時候,在工作和生活之中,碰到一些並非我們職責範圍內的工作,隻要我們站在公司的立場上,為公司著想,而不是置身事外,采取觀望態度。那麼,我們所做出的努力終會得到回報。在現實中,我們難免要遭遇挫折與不公正待遇,每當這時,有些人往往會產生不滿,不滿通常會引起牢騷,希望以此引起更多人的同情,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從心理角度上講,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自衛行為。但這種自衛行為同時也是許多老板心中的痛,牢騷、抱怨會削弱員工的責任心,降低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這幾乎是所有老板一致的看法。
許多公司管理者對這種抱怨都十分困擾。一位老板說:“許多職員總是在想著自己‘要什麼’;抱怨公司沒有給自己什麼,卻沒有認真反思自己所做的努力和付出夠不夠。”
對於管理者來說,牢騷和抱怨最致命的危害是滋生是非,影響公司的凝聚力,造成機構內部彼此猜疑,渙散團隊士氣,因此他們時刻都對公司中的“抱怨者”有著十二分的警惕。
抱怨的人很少積極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不認為主動獨立完成工作是自己的責任,卻將訴苦和抱怨視為理所當然。其實這樣的抱怨毫無意義,至多不過是暫時的發泄,結果什麼也得不到,甚至會失去更多的東西。一個將自己的頭腦裝滿了過去時態的人是無法容納未來的。聰明的做法是停止計較過去,不要對自己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耿耿於懷。
現在一些剛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由於缺乏工作經驗,無法被委以重任,工作自然也不是他們所想像的那樣體麵。然而,當老板要求他去做應該負責的工作時,他就開始抱怨起來:“我被雇來不是要做這種活的。”“為什麼讓我做而不是別人?”對工作就喪失了起碼的責任心,不願意投入全部力量,敷衍塞責,得過且過,將工作做得粗陋不堪。長此以往,嘲弄、吹毛求疵、抱怨和批評的惡習,將他們卓越的才華和創造性的智慧悉數吞噬,使之根本無法獨立工作,成為沒有任何價值的員工。
一個人一旦被抱怨束縛,不盡心盡力,應付工作,在任何單位裏都是自毀前程。
中軟國際副總裁林惠春先生說:“抱怨是失敗的一個借口,是逃避責任的理由。這樣的人沒有胸懷,很難擔當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