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場行走指南
【培養自己的膽識】
1.不要常用缺乏自信的詞句;2.不要常常反悔,輕易推翻已經決定的事;3.在眾人爭執不休時,不要沒有主見;4.整體氛圍低落時,你要樂觀、陽光;5.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因為有人在看著你;6.事情不順的時候,歇口氣,重新尋找突破口。
失敗是工作的財富
可以肯定地說,沒有人喜歡失敗。因為,失敗大多是一些令人痛苦的經驗,甚至是讓你的人生受到重創的體驗。而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失敗,無疑會給人心裏造成一種無形的壓力,甚至是恐懼。其實,這大可不必。失敗也是一個成果,需要你仔細診斷。對此,發明大王愛迪生似乎比所有人認識得更深,實踐得更好。愛迪生為了得到一個正確的結果,實驗時出過上百次錯誤,但他正是在錯誤中找到了正確的理論方向。當他某次為了尋找最合適做燈絲的材料再次失敗後,他的助手歎口氣說:“唉,又失敗了。”“不,”愛迪生輕鬆地說,“錯了!這是我們又成功地找出了一個不適合做燈絲的材料。”把失敗看成是一次富有正麵意義的成果,從失敗中有所收獲,這是成功者所需具備的一種絕佳心態,他們最懂得“失敗乃是成功之母”這句話,往往會在失敗的教訓中獲益,然後從失敗中走向成功。
某大公司招聘人才,應者雲集。其中多為高學曆、多證書、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
經過三輪淘汰,還剩下11個應聘者,最終將留用6個。因此,第四輪總裁親自麵試。
奇怪的是,麵試時那天,考場上出現12個考生。總裁問:“誰不是應聘的?”坐在最後一排的一個男子站起身:“先生,我第一輪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參加一下麵試。”
在場的人都笑了,包括站在門口閑看的那個老頭子。
總裁饒有興趣地問:“你第一關都過不了,來這兒有什麼意義呢?”男子說:“我掌握了很多財富,因此,我本人即是財富。”
大家又一次笑得很開心,覺得此人要麼太狂妄,要麼就是腦子裏進了水。
男子說:“我隻有一個本科學曆,一個中級職稱,但我有11年工作經驗,曾在18家公司任過職……”總裁打斷他:“你的學曆、職稱都不算高,工作11年倒是很不錯,但先後跳槽18家公司,太令人吃驚了,我不欣賞。”
男子站起身:“先生,我沒有跳槽,而是那18家公司先後倒閉了。”
在場的人第三次笑了,一個考生說:“那你可真夠倒黴的!”男子也笑了:“相反,我認為這就是我的財富!我不倒黴,我隻有31歲。”
這時,站在門口的老頭子走進來,給總裁倒茶。男子繼續說:“我很了解那18家公司,我曾與大夥努力挽救它們,雖然不成功,但我從它們的錯誤與失敗中吸取了很多教訓;很多人隻是追求成功的經驗,而我,更有經驗避免錯誤與失敗!”
男子離開座位,一邊轉身一邊說:“我深知,成功的經驗大抵相似,很難模仿:而失敗的原因各有不同。與其用11年學習成功經驗,不如用同樣的時間研究錯誤與失敗;別人的成功經曆很難成為我們的財富,但別人的失敗過程卻是!”
男子就要出門了,忽然又回過頭:“這11年經曆的18家公司,培養、鍛煉了我對人、對事、對未來的敏銳洞察力,舉個小例子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這位倒茶的老人。”
全場11個考生嘩然,驚愕地盯著倒茶的老頭。那老頭笑了:“很好!你第一個被錄取了。”
現實中,有不少人喜歡談成功的經驗,而不樂意談失敗的教訓,因為談起成功麵上有光,而說到教訓總感到臉上慚愧。其實,教訓大可不必諱言,它與成功經驗同等重要,都是把工作做好的推動力,都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善待教訓,無疑是智者的選擇。大而言之,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無不是人們在經曆過一次次失敗與挫折之後吸取教訓的結果;小而言之,對一個能夠正確麵對成敗的人來說,教訓一樣可以催人奮進,激勵自己去不斷拚搏進取,使事業愈發有成。相反,不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的人,迎接他的將是再一次的失敗。
我們常講“失敗乃成功之母”,其實,教訓也可以說是經驗之“母”。成功固有經驗可以總結,失敗也有教訓可以吸取。教訓是對挫折與失敗的理性思考,它告訴我們的是“不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