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女兒角色的定位與心理認同(1 / 2)

在人生的舞台上,每個人都要擔當著一定的角色。並且這種角色會隨著人生不同階段的變化而變化。比如社會給了女人很多的稱呼:女兒、妻子、媽媽、大姐、妹妹、阿姨等。這些角色既充滿著溫馨,也承載著責任。作為女人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善於定位好自己,並以良好的心理嗬護好自己。

女兒是女人一生中首個登場的角色,這也是一輩子的角色。身為女兒,要懂得聽父母的話,上學時要勤奮當個好學生,尤其長大後,更要懂得珍愛自己,經營好自己的生活、情感和事業,當個父母眼中懂事且能幹的心肝寶貝,讓自己父母安心和放心。並且要懂得感恩,做好女兒的本分來孝順父母。

1.父母對女兒的影響

女人從出生,就圍繞於父母身邊,從小到大,她的言行受父母的影響最多,比如:對待小動物的態度,對待親情的態度,對待自己身為女兒身的態度。

女人受父母的影響還有,比如:凡事應小心謹慎,走路要目不斜視,吃飯不準吧唧嘴,坐要兩腿並攏,寫字時不準聽音樂等,雖然這些都是良好的行為準則,可是,父母所教的一切因為沒有固定的模式而使女人迷惑不解,卻可能導致女人從心理、行為上表示叛逆。要不然,社會上怎麼會經常發生女孩早戀或離家出走的事件,而所有事件的始作俑者,皆為女人選擇了逃避的方式。甚至,到女人成家以後,她還可能將性格中的不穩定性表現出來,如:對老公的行為進行監控,對身邊其他有魅力的異性表示趨附等。

當然,父母對女兒的影響遠不止這些,女人從父母那裏得到的溫暖,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她可以在外拚拚殺殺、強裝笑臉,但是,一到父母身邊,她就可以叫苦說累,並且,在父母眼裏,她永遠是父母的小棉襖,永遠是那個跌跌撞撞奔向父母懷抱的小女孩。

在中國,有句俗語說的好:男人娶了媳婦就忘記了爹娘。很多中國男人在成家前對父母還有時刻掛念,時常記得父母的養育之恩,即便工作再忙,也會記起家中的父母,時不時電話問候,但是一旦到了談婚論嫁,男人思想很容易發生一些自己都不太注意的微妙變化,為博得愛人歡心及其對方家庭的認同,逐漸將精力轉移到女方和女方家庭,婚後,為表對嶽父大人們的尊敬,通常也是不遺餘力,這一切造成對自己父母關係的疏遠,留給了父母女兒比兒子孝敬的鮮明對比。

其實在中國,絕大多數父母並未想過要圖子女回報,反而更多的是希望子女能一輩子平平安安就是福,正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然而,回報話題更多的還是出於父母的一種被動感受,為子女操勞一輩子的一種潛意識下的心理對比,老人家也隻不過是圖份心靈安慰,並不需要子女多少物質回報,隻需要老來時子女常回家看看,多幾句貼心知心的話,幫幫父母料理一些日常生活的瑣碎小事,知父母冷暖,必竟人老最怕孤獨,所以,這一切看來,在父母眼裏就是子女最大的孝道,老人便也很開心了。可就是這麼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孝舉,在中國,通常是父母感受來自女兒女婿的孝順比兒子兒媳婦要多,而且這類現象著實很普遍。

2.女兒角色的責任

很多女兒在成家之後,麵臨著自己身為獨生子女,有兩個家庭的父母需要孝養的責任。作為女性一生扮演多種角色,為人女、為人妻、為人媳、為人母等。如何敦倫盡分,扮演好每一個角色,是需要有智慧的。對於隻有女兒的家庭,女兒出嫁住在夫家,父母的確是冷清了很多。如果年紀老了,身體不好,自然是有孩子在身邊比較好,那麼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女兒呢?

(1)主動溝通

作為女兒平時要多與父母聊一聊工作和學習上存在的困惑,和父母說說心理話,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

閑暇的時候學會主動找一點時間,比如飯前或飯後,和爸爸媽媽主動談談自己的高興的事或不高興的事,與家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樂。不要動不動就和父母頂嘴,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體諒父母的心情和難處。

父母是願意和女兒溝通的,溝通是讓彼此明白對方的心意及表達自己想法的一種方法。而不同方式的表達會令人對你產生不同的看法。要和父母有良好的溝通先要對他們有所了解並去實行,如此一來可以知道父母的生活細節以增加話題,另一方麵亦可以增加親子間的溝通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