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苦中苦,苦盡甘自來(1 / 3)

(第一節 痛苦是通往天堂的梯子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苦雖然折磨人,但吃苦也是一種鍛煉人的方式。人隻有嚐過了苦的滋味,才能品味出人生的甘甜。不要懼怕苦,須知吃苦是福。

塞涅卡說:“沒有誰比從未遇到過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為他從未有機會檢驗自己的能力。”這句話告訴我們痛苦是一架梯子,對於強者來說,它通向成功的殿堂;對於弱者來說,它則通向黑暗的地獄。

人生就是痛苦和幸福的綜合體,每一個人都擺脫不了痛苦。痛苦既是一種折磨,又是一種力量,它不僅能磨煉一個人的意誌,而且還能指引人靠著耐心和韌勁走出苦難之海。

據生物學家研究,飛蛾由蛹變成幼蟲時,翅膀萎縮,十分柔軟。在破繭而出時,必須要經過一番痛苦的掙紮,身體中的體液才能流到翅膀上去,翅膀才能變得堅韌有力,才能讓它在空中飛翔。

下麵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個小孩看見一隻繭在一棵樹上蠕動,他感到非常好奇,感覺有飛蛾要從裏麵破繭而出。於是他饒有興趣地停了下來,準備見識一下蛹變成飛蛾的過程。

小孩靜靜地看著飛蛾在繭裏掙紮,可是,過了好一會兒,飛蛾還在繭裏奮力掙紮,一直不能掙脫繭的束縛,似乎再也不能破繭而出了。小孩子看到飛蛾難受的樣子,心裏很不忍,就暗自想到:幫它出來吧!於是,他找來一把剪刀把繭上的絲剪了一個小洞,讓飛蛾更容易擺脫束縛。

果然不出小孩所料,不一會兒,飛蛾就從繭裏很容易地爬了出來,但是它的身體卻非常臃腫,翅膀也異常萎縮,耷拉在兩邊伸展不起來,飛蛾跌跌撞撞地爬著,卻怎麼也飛不起來,沒過多久,它就死了。

小孩看到飛蛾死去,傷心極了,可是,他卻不知道正是他的好心,飛蛾才不能展翅飛翔的。

飛蛾之所以能夠自由自在地飛翔,是因為它經受了一番痛苦的掙紮。如果沒有經受過這種痛苦掙紮,那麼它將像故事中的飛蛾那樣,不僅不能展翅飛翔,而且很快就會斃命。人亦如此,如果一個人沒有經受過痛苦的煎熬,那麼他的人生將不堪一擊。

看看下麵這個故事:

有一個工匠拿著尖銳的刀子,在一根竹子身上一刀刀地削刻、穿洞。竹子痛得哇哇大叫,央求道:“請你住手吧!我真的痛得不行了。”

工匠望著竹子,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說道:“你這笨竹子,如果我不在你身上鑿一個洞的話,你永遠就隻是一根普通的竹子而已。一枝光溜溜的竹子,是不可能發出美妙的聲音來的。”

竹子很委屈地訴苦道:“但是真的很痛!”工匠很嚴肅地說道:“雖然我穿這些洞會讓你受傷,會讓你感覺到很疼痛,但你如果忍不住痛的話,你永遠都不能成為一支簫。我的刻削是為了讓你成為一種有價值、有用途的樂器啊!”

竹子聽了工匠的話,終於低下頭,不再吭聲。

一根普通的竹子,如果不經過琢磨穿洞的痛苦,怎麼可能成為一支發出悅耳之聲的簫或笛子呢?簫或笛子之所以能發出那麼美妙的聲音,就在於他經受住了被琢磨穿洞的痛苦。“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人亦如此,如果一個人的成長,沒有經曆過生活的磨煉,怎麼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下麵這個故事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

在同一座佛山上,有兩塊相同的石頭,但幾年後它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局。一塊石頭受到世人的膜拜,而另一塊石頭卻沒人理睬。

有一天,沒人理睬的那塊石頭極不平衡地說道:“老兄呀,我們是同樣的石頭,為什麼命運差距會這麼大?”

另一塊石頭淡淡地回答道:“你還記得幾年前的那件事嗎?那年,山裏來了一個雕刻家,雕刻家在我們身上一刀一刀地刻,你害怕痛,吃不了那苦,而我卻忍受著一刀刀的痛,最終變成了一個佛像,而你還是那塊石頭。所以,世人膜拜我而不理睬你啊!”

受人膜拜的那塊石頭巧妙地回答了另一塊石頭的問話,它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敬重,是因為它忍受了另一塊石頭無法忍受的痛苦。同樣的道理,磨難、曆練是一個人必須經曆的事,也是一筆財富。經受了痛苦,人才得以成熟,意誌才得以磨煉,性情才得以鍛造,所積累的知識才得以升華。

痛苦是通往天堂的梯子,不要懼怕痛苦,而要把雙腳踩在痛苦上,奮勇前進,化悲痛為力量,那麼,你終將取得成功。

笑看生活

有一次,馮驥才在美國佛拉斯達夫一家小店吃飯。服務員是一位打工的大學生,她微笑著對馮驥才說:“我們這飯店無所不能,凡是你想到的都能做。”

馮驥才想了想,回答說:“就來一份冰雹燴鑰匙吧,鑰匙燒得嫩點兒。”

(第二節 並非每一次不幸都是災難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的意思是禍與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可以說並非每一次不幸都是災難。因此,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世間的幸與不幸。俗話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我們在失去一件東西時,卻得到了另一件東西。其實,得與失,禍與福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必將會為你開啟一扇窗。也許它多給你一分美貌,就會少給你一分智慧;它多給你一分經驗,就會讓你多經曆些磨難……

下麵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農民把一個稻草人插在田埂上。稻草人頭上頂著一頂破草帽,身上套件寬大的青布衣裳,孤獨地守護著一片麥田。

稻草人望著孤寂的麥田,想起那些成群結隊的鳥兒時,就自言自語道:“我的身軀來自這片原野,我的心依然是那顆樸素的稻草心,可你們為什麼要怕我呢?僅僅是因為我披上了人的衣裳嗎?”

稻草人見沒有人理會它,歎著氣自語道:“這裏曾經草長鶯飛,也許是我的到來打亂了這和諧的場景……”

稻草人的話還沒說完,一隻停在它肩頭上的雲雁就打斷它的話,大聲說道:“不,你錯了。我們曾經在這片田野上肆無忌憚,我們的兄弟姐妹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你的到來卻警醒了我們,讓我們心存畏懼,用警惕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因此,我們才得以險中求活。相反的,假如沒有我們的侵擾,你也不會站在田邊。”

稻草人恍然大悟。

這雖然是一個寓言故事,但故事中小鳥的回答卻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禍與福是能相互轉化的。

凡事都有兩麵性,關鍵在於你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麵對它。在創業路上,假如你以消極的態度去麵對挫折,那麼毫無疑問,你最終將會走向失敗;假如你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麵對苦難,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你離成功又近了一步,最終會走向成功。

下麵來看看這個故事:

戰國時期,在靠近北部邊城的地方住著一個老人,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有一天,他的馬群中忽然有一匹馬走丟了。鄰居們聽說這件事後,都跑來安慰他,勸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要多注意身體。

塞翁見有人勸慰,笑了笑,對鄰居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會帶來什麼福氣呢。”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裏都暗自覺得好笑。馬丟了,這分明是件壞事,而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在自我安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