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苦中苦,苦盡甘自來(2 / 3)

讓鄰居們沒想到的是,過了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己回家了,還帶回一匹匈奴的駿馬。

鄰居聽說了這件事,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於是都來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有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居們的祝賀,一點兒都不高興,十分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會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都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裏明明高興,卻有意不表現出來。因此大家都悶悶不樂地回去了。

果然不出塞翁預料,不幸的事真的發生了。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那匹匈奴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剽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於是,他每天都騎馬出遊。

然而一天,塞翁的兒子太高興了,打馬飛奔時,從馬背上掉了下來,摔斷了腿,成了跛子。鄰居們聽說了,又紛紛前來安慰。

塞翁說:“這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了性命,或許是福氣呢。”

鄰居們聽了,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通,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都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後來,入伍的青年人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這個故事很好地說明了好事與壞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有些事看上去是好事,卻可能轉變為壞事。相反,有些事看上去是壞事,卻可能轉化為好事。塞翁能看透這一點,看淡得與失,不得不讓我們佩服。

假如我們能夠在得與失麵前灑脫一點兒,那麼我們就不會有那麼多煩惱。也許你會說,不計較得與失,人就會變得消極了,聽天由命。其實不然,認識得與失是為了改變做事的態度:遇事不驚,泰然處之。正如“盡人力,而聽天命”所說的那樣,如此一來,我們就能獲得像塞翁那樣的心境。

關於苦難,高普一語道破天機,他說:“並非每一次不幸都是災難,早年的逆境通常是一種幸運。與困難作鬥爭不僅磨煉了我們的意誌,還為日後更激烈的競爭準備了豐富的經驗。”所以,在不幸麵前,不要氣餒,不要傷心,要相信今天的不幸是明天騰飛的翅膀。

笑看生活

有一次,一位自以為是的青年,寫了一些很低劣的詩,向雪萊請教。雪萊看了他寫的詩之後,鄭重地對那位青年說:“你的詩缺少火!”

青年一聽,很快就反應過來了,說:“我知道了,您是說我的詩裏熱情不夠,應該往詩裏加點兒‘火’。”

雪萊微笑著說:“不對!我不是勸你往詩裏加些‘火’,而是勸你把詩放進火裏去!”

(第三節 吃過黃連苦,方知蜜糖甜

我們隻有吃過了苦,才知道生活的滋味,才能從苦中悟出生活的真諦,從而增強自己應對挫折的能力。當我們處於較好的境況時,我們往往就會拿現在與之前作比較,雖然比上不足,但比以前卻好多了,心裏也樂於接受,也自然體會到了甜的味道。

然而,大多數人都不願體會苦的味道,下麵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幾個小孩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買了一種苦味糖。他們小心翼翼地將糖紙撕開,然後將糖放進嘴裏。

其中,有兩個小孩一嚐到苦味,就立即將口中的糖吐了出來,並且還連吐幾口口水。過了好一會兒,才說:“這糖怎麼是苦的?真難吃!”但是,其中有一個小孩嚐到苦味時,並沒有將糖吐出來,而是一直含在嘴裏。過了一會兒,他慢慢地感覺到甜味了。於是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其他幾個小孩子看到他吃得津津有味,不解地問道:“你的糖不苦嗎?我們都吐了,你怎麼還在吃?”

這個小孩子笑著道出了其中的秘密,他說:“其實,這種糖隻是外層有些苦,等外層化掉後,剩下的部分就格外甜了。”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

其實,人生就像那種苦味糖,將苦味化掉後,剩下的部分就甘甜了。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就像故事中的其他幾個小孩子一樣,一嚐到苦味就早早地把糖丟棄,那麼也就嚐不到後麵的甘甜了。苦不盡,哪有甘來,如果我們像故事中那個堅持到最後的小孩子一樣,那麼我們最終也會體會到人生的甘甜。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劍因為經受了長久的磨礪,才成為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梅花因為經受了苦寒的煎熬,才散發出撲鼻的芳香。人亦如此,吃過苦後,才能更加茁壯成長,才能擔當重任,才可能取得成功。古往今來,許多成功人士都是先吃過苦,最後才取得了成功。

下麵看看孫康的故事:

孫康(生卒年不詳),晉代京兆(今河南洛陽)人,官至禦史大夫。

孫康出生在京兆的一戶人家,幼時家道中落,十分貧困。為了生活,他白天常常去給別人幹活。他從小就酷愛讀書,由於白天要幹活,晚上才有學習的時間。然而,他的家境又實在太貧窮了,買不起油燈。望著漆黑的夜晚,孫康常常難以入眠。

這年冬天,天氣格外寒冷,每隔兩三天都會下一場大雪。又是一個下雪的夜晚,孫康披著薄被蜷縮在床上。腦海裏一遍又一遍地回想著天黑之前,自己背誦的那篇文章。寒風透過破舊的窗戶吹進他的屋子,他伸出手拉了拉被子。

就在這時,孫康發現窗戶那邊越來越明亮,他疑惑地想:“天怎麼就亮了呢,我還沒睡覺啊?”

帶著疑問,孫康披上衣服起了床,一打開門,一股寒冷的氣流撲麵而來。他情不自禁地打了一個冷戰。但是接下來的另一番景象,讓他眼前為之一亮。地上白了,屋頂白了,樹上也白了。整個大地好像披上了一層銀裝。

“如此明亮的夜空,應該可以讀書吧!”孫康突發奇想。於是,他立即跑進屋,拿出書來,用顫抖的雙手翻開書頁,站在屋簷下,開始讀書。但是,望著書中那密密麻麻的字,他費了好大的工夫也猜不出一個字來。因此,他走出屋簷,來到空地上繼續讀書,然而,夜空總帶著暗色。望著地上的積雪,他又把書映在積雪上,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於是,孫康蹲下身子,開始認認真真地讀起書來。

從那以後,孫康再也不用為沒有油燈而發愁了。隻要在有積雪的晚上,他都拿著書,在雪地裏認真地讀書。有時,雙手冷得不能翻書了,他就把手放到嘴邊,不停地哈氣,而眼睛卻從沒離開那本放在膝蓋上的書。雙腳凍麻木了,他就站起來身來,在雪地裏來回地走動,但嘴裏一直默默地背誦著自己剛才背下的文章。寒風卷起積雪,吹在他的臉上,他用手拂去雪花,又繼續讀書。直到雞鳴時,他才戀戀不舍地離開雪地,回到屋裏睡覺。

整個冬天,孫康都這樣在雪地裏夜以繼日地讀書。終於,在他的勤奮苦讀下,他成了一個很有名望的學者,並且步入仕途,做了禦史大夫。

俗話說:“窮人怕過三九天。”但孫康為了能讀書,在下雪的夜晚,都雙手捧著書專心致誌地讀。試想一下,如果他不能吃苦,沒有專心致誌地讀書,他怎麼可能學到知識。如果他是一介莽夫,就算有機會讓他做禦史大夫,他也會感到心有力而餘不足。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吃過黃連苦,方知蜜糖甜。”用這條人生哲理不斷鞭策你自己忍受困苦,在困苦中不斷前進,那麼甘甜的生活將會向你招手。

笑看生活

一次,一位初出茅廬的作家帶上自己寫的電影腳本,請教卓別林說:“請問我寫的電影腳本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