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秀紅的房戰(二)(1 / 3)

1

李文化買車的事和房子也有關。

2007年李文化手頭上攢了差不多10萬塊錢。真是省吃儉用呀,其中的辛酸就不說了,夫妻方向一致,就開始看車。

首先看豐田卡羅拉。那是一款剛剛上市的新車,很符合李文化的審美標準,內飾很美,性能很好,口碑很好。隻是價格太高,包牌價14.8萬元,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能力。

接著看了三廂飛度。那車價格合適,但那車看起來挺軟的。

然後看了鈴木的三廂雨燕,那車寬度不夠。

連續看了一個月的車,過程就不詳細說了,挑三揀四,都沒有買成。

一天傍晚,散步時見到小陳夫妻,一起走了一段,說起買車的事。陳行長突然問,介不介意買二手的。李文化說真的沒有考慮過。因為妻子對李文化有點不滿,說過一句話挺刺激他的話:大李你買什麼都是二手的,隻有老婆不是二手的。

雖然說是開玩笑,但意思很明白。2007年上半年南州房價飛漲,雖說李文化的兩個房子價格都翻了一番,但漲得還是沒有一手房漲得快。比如秀紅訂的那個房子吧,53萬成交,不到一年就漲到100多萬了。

陳行長說,他們行的史副行長調到外省工作,想轉讓他的福特蒙迪歐,但價格沒有問過。如果有意思,可以幫問一問。

蒙迪歐是李文化喜歡的一款車。李文化說就麻煩您問問吧。

第二天就有信息反饋回來,兩年車齡,行程3萬公裏,16萬新買的,12萬左右轉讓。

李夫人堅決反對。她說,13萬多都可以買個東風標誌307自動版了,參加團購更優惠。

說著當天真的就去了看了307,試駕了一下。那真是一款好車,歐洲車就是不一樣,用料十足,感覺十分厚重,駕駛起來穩重,動力強勁,和三廂飛度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導購員不停地慫恿李文化夫婦下訂金,說了很多優惠,還可以貸款。李夫人就是不鬆口。

李夫人還是在內心打價格戰。手頭上就10萬塊錢。這幾年公司的業務好,收入水漲船高。但開支也日益增長。孩子的支出費用大,老人年齡見長,身體不斷出現問題。特別是小舅子的花費巨大,妻子同李文化嘮叨了好幾次。

星期天早上,小陳夫妻約李文化夫婦到西湖茶苑喝早茶。

喝早茶是廣東特有的生活方式,來粵幾年李文化已經完全喜歡上了。那種悠閑的狀態完全符合李文化那種偶爾懶散的心態,朋友說是文藝範。

有閑的周末,晚起洗漱,散步來到茶樓,選一個靠窗的位置,望著窗外的景致、過往的車輛、腳步匆匆的行人,就著精美的茶點,三壺兩盞,看完一份《南方都市報》,天下大事都知道得七七八八了。也可以和朋友閑聊,話題完全是散文式的,說到哪是哪。江西那邊來探望李文化的親友,特別是同道的朋友,李文化都推薦他們去喝早茶。

上個月吳勝帶著王亭來廣東,路過南州住了兩天。李文化不敢讓老婆出麵,和阿華帶上秀紅接待。第一晚上住在西樵山上,開了兩個房,男女各一間,說是方便聊天,其實李文化心裏還是有小九九,他們倆遲早要出事,到時組織和老婆追查起來,李文化也能脫身。吳勝的老婆也是不好對付的角色,這個他們在江西就很熟悉。第二天早上就在賓館的餐廳喝早茶。大概局長平時都很忙吧,吳勝一下就迷上了,一喝就喝到中午。

王亭現在是成熟了,穿著時髦,言行得體。畢竟是幹部,很會照顧人,都趕得上秀紅了。倆女孩也很合得來,都是會享受的角色,說的都是化妝品、美容、時裝,他們一句都插不上嘴。

第二晚住在鷹牌會所。那是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在石灣公園裏麵,是鷹牌集團接待高端客戶的地方,休閑設施一應俱全。晚上李文化不陪宿,但他還是堅持開了兩間房。阿華說完全是浪費金錢。但是,幾年後來真的出事了,吳勝夫人細心追查,因為李文化的細心,保全了兩家多年的友誼。

西湖茶苑在惠景城裏邊,惠景書城的後麵。裏麵裝飾雅致,房間都是以江南的湖來命名的,點心特別精致。茶是陳先生自帶,說是當年西湖清明龍井。

兩個孩子一見麵,就唧唧喳喳。他們有一段時間不見麵了。吃什麼喝什麼,全由兩孩子張羅,吃飽了牽著手上了惠景書城,不影響大人說事。

小陳賦閑在家,應該是把家人都照顧得很好吧!陳行長看起來精神多了,掛在臉上的疲憊一點都沒有了,越發容光煥發,幸福寫在言笑間,平時嚴謹的服裝現在都換成休閑式的。也難怪,陳先生到南州很多年了,一直單身,雖說貴為行長、海歸人士,但那又怎麼樣呢,回到家裏還不是形單影隻,鍋冰灶冷?

小陳在生活上的細心李文化也享受過一段時間。不同於李夫人,因為生活的壓力,吃以飽,穿以暖為標準,一點兒都不精細,江南才女的才情已經被生活改造得麵目全非。

小陳在獨居同濟新村的時候,李文化有時背個米送個油,或順路把放學的佳佳送回去,記憶中沒有一次是喝白開水或瓶裝水的,都是泡了茶讓陪你慢慢喝,如果急著走就在茶裏加點冷水讓你喝。

茶幾上麵的水果盤沒有空過。李文化在家吃蘋果都是洗幹淨就咬,最多是削了皮。小陳即使再趕時間,也要把水果削了皮,把蕊去掉,切成一小塊一小塊,整齊地放在玻璃器皿上,插上牙簽送到你的麵前。

家裏什麼時候都是一塵不染,公司的保潔阿姨隔三差五就上門搞衛生,東西擺放整齊。2006年她車禍在家休養,雖說有公司裏那個叫小蘭的姑娘照料。李文化偶爾探看,有時會看到她跛著腳在拖地或整理雜物。

李文化沒有名士才氣,但名士的作風一點不少,大大咧咧,衣著漫不經心。小陳說過好幾次,沒有效果也就不說了,逮住機會就把衣領拉一拉,領帶緊一緊,扣子正一正。

50歲的成功人士魅力是無窮的。陳行長和李文化就幾歲的差距,但他舉止優雅,言談不俗,說話條理清晰。

他先說家庭用車,其實就是個代步的工具,講的是安全性能,再就是舒適,其他不必過於在意。

他再說第一次買車,駕駛保養都不是很熟悉,方向盤都沒有摸過一次,難免有個磕碰,免得心痛。

他又說到理財,2007年上半年的房價和股市,都像雨後春筍般的一個勁地往上漲,大筆錢買了車,過一年就折舊不少,史副行長的蒙迪歐兩年就損失了好幾萬。

他最後說如果你們同意,就出8萬塊錢,把身份證和戶口本拿過來,他讓行裏的司機把過戶手續辦了。

說得李文化妻子心服口服,當場下了決心。

行長一個電話過去,喝著茶,銀行的司機就把車開了過來。行程3萬公裏的車,和新車沒有什麼兩樣,油黑發亮。公司市場部王總開的就是這款車,李文化夫妻都坐過,李文化也開過,隻是配置沒有這麼高級,天窗、真皮沙發、金屬邊,打理得一塵不染。李文化當場就把車開了回去。

2

車是買好了,除了李夫人說句,房是二手的,車是也是二手的,其他一切感覺良好,和公司那幾台破車的感覺完全不同。

下午下了班,李文化帶了妻子出去練車。李夫人開始的時候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往返幾個來回,就找回了感覺。

1998年的時候剛剛帶完一個畢業班,一位中下生在臨考前兩個月,成績突飛猛進,李夫人是下了大功夫的,結果就考上了重點線。那家的家長是交通局的領導,十分高興,一再邀請宴會,他們都沒有去,送紅包,他們又不收,就送了兩張駕駛員培訓優惠券過來。夫妻倆收了,到培訓學校報名,才交800元。教練循循善誘,也不嫌他們笨,遷就他們的時間教,早早晚晚,勤學苦練,才拿到駕照。

秀紅在駕駛員學校報了名,剛剛考完筆試、樁試,也來跟著練習,小陳陪過來當教練。都是冰雪聰明的人,路又平直,幾天下來,都開得十分平穩,其他功能要在以後的實踐中慢慢熟悉。

李文化看著自己心疼和心疼自已的三個女人都在同一車上,以自己為師,虛心請教,偶爾還可以嚇唬一下她們,那感覺真是良好。

股市牛得不得了。南州仿佛一夜之間就好像回到上世紀90年代末,男女老少都在談論股市、基金,進去的都有斬獲,投入多的收獲多,投入少的收獲少。很多老股民吸取90年代那場股災的教訓,賺了錢就買房。

房價一天一個樣,樓市頻現日光盤的神話。

許多樓盤剛一開盤就一搶而空。加推時,前兩天就開始排隊,塞了一條路,忙得警察團團轉。

李文化看到有不少農民工模樣的人也在排隊,莫非他們也跟著溫州人來南州攪局?原來有人請了農民工幫排隊,200塊一天,加三個盒飯,說是買到就賺到。

陳行長整天樂嗬嗬。利息漲了五次,達到了曆史新高,也阻止不了人們購房的腳步。

因為房價問題,小李和他女朋友第二次翻臉。

3

練習開車的時候,李文化就聽到三個女人在嘀咕,東平新城那邊的房價升得像坐飛機,秀紅訂的那個房子現在已經漲到一萬多塊錢一方。

本來這房子春節時已經處理過,但處理得不徹底,既沒有辦內部轉名,也沒有轉貸款,一直在秀紅的賬上扣款。

小李已經回國了,直接在總公司上班,負責國際教育項目。

項目開展得很順利,首期招生300人,學位供不應求,公司就考慮擴招,選了南州五中做試點,小李直接來談,李文化陪了過去。都是電話預約過的,雙方共贏的事,所以談得很順利,報告當天就呈到教育局。

第二天小李約了秀紅去房產交易所轉名,工作人員說已經過了內部轉名期,下個月都可以收房子了。建議收完房上完稅,辦了房產證,再按照二手房買賣程序過戶。

接著去辦貸款過戶。銀行說貸款使用的是秀紅的公職人員住房公積金貸款權限,轉不了。要等房產證出來後,以提前還款再貸的方式轉。

房子過戶就擱了下來。

小李第二次來南州的時候,五中國際部教育項目已經批了下來,但新生錄取工作早已經結束,都開始軍訓了,隻能在在讀學生中發動報名兼讀,每年收費2萬,收30人,明年再設2所實驗校,重新招生。可以說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橋登堡公司的戰略轉移很成功,慢慢減少低端培訓,開拓中高端培訓產品。

小李約了秀紅,到瀾石收拾自己的東西。不一會兒小李打電話給李文化,說兩人吵了起來,叫李文化同小陳快來救火。

李文化剛剛把車停到路邊,小陳也在停車,是新買的一部黃色的現代迷你酷派。李文化等了她,一起上樓。

李文化上一次來公務員小區是五月份,來領瀾石房地產開發公司退還的土地出讓補償金。李文化買這房子的時候被告知要交1.4萬元的土地出讓補償金,就交了。

想不到對麵銀苑商住城的一幫街坊發現,開發商當初並沒有交土地出讓補償金。兩個小區同一開發商,先後開發,進住的大多是當地的公職人員、安置戶、保障戶,少量外賣,大多數人沒有辦理房產證。隻有轉讓的才辦證,轉讓時一般稅費都是買家負責,就沒有誰關注此事。一個細心人發現了,告知大家,就組織起來向開發商討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