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念千古,隻愛當下
“千古已是往事,當下才是真實的存在。”
“昨天已離你遠去,明天才隻有期許,唯有當下才是你能擁入懷中的真實。”
這來自一個多世紀前的聲音如今聽來依然擲地有聲,這些透著思想光輝的語言來自愛默生,一個被林肯成為“美國的孔子”的人。從他第一次登台演講的時候,就注定了要擔負起啟蒙世人思想的使命。
這個牧師的兒子上學的時候就飽讀詩書,尤其鍾愛英國浪漫主義家的作品,大學畢業後,他有相當長時間裏都在學校任職,在偶然的一次思想觸動下,愛默生放棄大學校長的職務,到歐洲各國遊曆,十幾年後他回到家鄉波斯頓開始布道演說,成為許多人追隨的大演講家。
愛默生演講的內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自然、生活和生命,比如愛情、親情和友情,比如財富、風度和美德。平時,愛默生會將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經驗和思考寫在日記中,再經過整理和濃縮便成為了一篇好的演講稿,而演講稿經過他的潤飾和整理,便成為了愛默生散文集。
他的每篇文字都在講述一個哲理,深入淺出。他不是個迂腐的老書生,而是一個看透世事的智者,每句話都像是一條條名言警句。愛默生的書是多位美國總統必備的“枕邊讀物”,也是張愛玲一生唯一翻譯過的美國作品。翻開愛默生的文字細細品味,你很快會發現它為何會廣受歡迎:這裏麵有一股能量,它穿越時空的長河,超越種族的界限,在你麵前發出振聾發聵的警示之音。
因此有人說,愛默生是思想家,也有人稱他為演講家,也許這都不是愛默生喜歡的稱謂。他隻是做了自己生活的主人——不必等到生命的最後一天,才去領悟,不必等到為時已晚,才去反省,不過分眷戀流逝的歲月,隻是用心真實地體味每一個當下,傾聽自己每一刻的心念。
愛默生曾說“相信深藏你心底的也必是深藏於世人心中的。”這些“深藏於心”的正是我們對真善美的渴求,是每個人心中都有的聲音,當我們還是個未經世事的孩童時,都曾經對真善美有著最敏銳的感受。可從什麼時候開始,功利和實用主義侵蝕了這份純真呢?
但不管外在的物質多還是少,終有一天,我們都會回歸到對於心靈,對於生命,對於世界的深層追問中,因為那裏才藏著我們來世上走一遭的真正秘密。而愛默生就像一個導師一樣,為我們將一切準備就緒,隻等我們跟隨他的引領,傾聽曾經屬於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