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人群的地方總是容易聽到這樣的醒世恒言,不過一旦融入社會中,這種聲音就漸漸消失了。每個人身上的正氣都被社會生活慢慢銷蝕掉,我們為了換取生存需要的必需品,便拿出自由和素養來交換。因為在這個地方,大家將服從看作是一種夢寐以求的優良品德,卻對自立這種品格恨之入骨。這裏不喜歡推陳出新,而喜歡沿襲舊俗。但是,是否整個社會推崇的便是好的和善的呢?
假若你想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真正的人,想獲得長久的名譽,不要順從於這些成規,而唯有解放自己的心靈,回歸質樸的本真,讓它更加完美,如此,你將獲得整個世界的讚譽。
做你認為該做的事,而不是別人認為你該做的事
我孩提時代有位亦師亦友的夥伴,每當他傳授我繁文縟節的時候,我都會立馬用下麵的話來回應他:
“我隻是想完全遵從內心的想法來生活,為何要用那古板守舊的東西來要求我?
“因為你內心本能的想法,可能來自天堂,也可能來自地獄。”他這麼開導我。
“我不同意你的說法,即使你說的是對的,如若我是邪魔妖怪之子,那就讓我按妖怪的方式來活著就好。”
這就是我心中所想,身體中蘊藏著的天生稟賦就是我生存唯一應該遵從的法則,再無其他比這更為聖潔。好的還是不好的隻是一些人為標準,放到哪裏都可以。而在我看來,是否順應人的本性和生長規律才是判別生活態度正確與否的標尺。
去做你認為自己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別人認為你該做的事情,不管是生活還是思考,獨立都是決定你平凡還是偉大的重要因素。生活中總有這樣一種人,對你的生活指手畫腳,仿佛他比你更知道你需要的是什麼,責任和義務是什麼。生活在人潮湧動的社會中,總是活在周圍人的想法中,離群索居時,總是順著自己所思所想生活,而那些站在世界巔峰的人之所以如此出色,是因為他們能夠在擁擠的人潮中跟隨自己內心的想法生活。
為什麼不去遵從那些繁文縟節呢?因為那是一件費心費神的事情,不但浪費生命,陳腐的規矩還會將真實的我們掩埋起來。但是,如果沉浸在自己辛勤的耕耘中,我們真實的品格就會在其中顯現出來,生命也因此充滿樂趣,你的人生也日趨圓滿。
假如習慣了順從,在和周圍人的社交中,明明不感興趣卻假裝興趣十足地套近乎,討好別人等等,我們的身體也會漸漸發生改變,頭腦變得愚笨,臉龐變成低眉順眼狀,這時候,臉上的肌肉被牽引著朝著自己不想去的方向挪動,心中卻好像打翻了五味瓶,怎麼會好受?
叛逆和與社會主流不相符的人都會經常遭遇人們的冷眼,甚至還有他們的義憤填膺的批判,所以成為一個不順從的人自然要能識別憤怒的表情。這樣的表情,會出現在朋友堆裏,也會出現在人群中,不過,個別人的憤怒頂多會弄得你心情全無。但是群體性的憤怒卻會讓你摸不到頭腦,因為大眾的氣氛和他們的喜悅一樣,沒有緣由,一個政治決策和一個媒體輿論就可以改變他們的表情。
還有一個影響我們不能昂首挺胸地表達自己觀點的原因,那就是擔心現在說的和之前自己說的做的有所出入,在我們看來,過去的所作所為是別人用來了解我們的重要途徑,為了和迎合別人的推斷,我們放棄了新的聲音和變化。
假若這樣的話,記憶給我們帶來的隻有陳腐和負擔,可是就算現在說的和之前做的不一樣,那又怎樣呢?社會每天都在更新,你的智慧、記憶和言行也要隨之更新。靠著你之前的那點記憶生活,絕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墨守成規的做法很難帶來巨大的成就,一旦你心中有什麼新的靈感,就自信地表達出來,每天都是如此的,也許明天和今天的想法相悖也沒有關係,不要害怕別人的誤會,想一想,耶穌、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頓哪一個不曾被別人誤會過,因為這是你成就偉大之前必須要經曆的一場修煉。
善良和邪惡是通過人們的所作所為表現出來的嗎?並非僅僅如此,其實藏在胸中的善惡都在隱隱向外透著一股力量。一個內心怯懦的人,即使他什麼也沒說,什麼也沒做,你也是能夠感覺到的。再仔細觀察他說的話,就會發現這和你的感覺是想吻合的,他口中說的都是“哲人們說”、“專家說”,未曾有一句是“我覺得”、“在我看來”,這就好像小孩子隻會說“媽媽說”、“老師說”。
從這一點上說,這個人的勇氣還不如一朵花。不論昨天的花開的多麼嬌豔,旁邊的花開的怎麼動人,花兒隻會盡情地綻放自己。在它們眼中,時間是一個整體,沒有昨日和今日之分,每個當下都要做最美麗的自己。而且,生命的綻放也不隻是花開的那一刻,根莖深深地紮入泥土,枝丫奮力地伸向天空,每分每秒都沒有差別,都要釋放自己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