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自助:天助自助者
天才與庸人的區別,在於是否尊重自己的內心
最近,我幸運地遇上了幾首別致的小詩,詩文來自一位頗有才學的畫家,內容典雅脫俗,完全與那些俗套的詩歌不同。詩歌寫了些什麼我們暫且不論,因為詩文散發的靈魂和感情比內容重要的多,假如你的感情足夠敏銳,就能夠從一字一句中感受到作者誠摯的勸慰。
天才與庸人的不同便在於,他們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篤信自己心靈的發現一定適合世間的芸芸眾生。如果你敢於把心中所想表達出來,就會發現周圍的人都和你有同樣的體會。每個人對於心底的聲音都不陌生,但我們依然崇拜彌爾頓、柏拉圖和摩西,因為他們從來隻發出自己心底的聲音,絕不謠傳從別人那裏道聽途說來的東西,即使“別人”是權威或者書籍。
我們要學會內觀,即不要總是將獲得真理的途徑寄希望於哲人和詩歌,而是要向內觀察自己,不要錯過心中忽然出現的靈感,即使它隻能發出螢火蟲一樣微弱的光芒。很多人隻會拾人牙慧,而完全放棄自己的所思所想,隻是因為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久,這些人會在優秀者的作品中猛然發現和自己曾經一樣的想法,隻是因為你沒有堅持,此刻它變得那麼近又那麼遠。
這就是文藝創作者們給我們帶來的最大收獲。即使周圍有再多的人支持某一種聲音,你也不要忽略自己內心的聲音,沉著冷靜並且矢誌不渝地堅守住自己的聲音。這樣,你就不會在別人大膽說出和你同樣的想法,還獲得極高讚譽時捶胸頓足,懊惱自己此刻要從別人那裏學回原本屬於自己的想法。
在漫漫求索路上,某一個時刻我們都將頓悟到:
1、妒忌來源於你的愚昧和心胸狹窄;
2、一味效仿別人隻會親手終結自己的生命;
3、不論你的生活是精彩還是糟糕,那都是完完全全屬於你的、生命的一部分;
4、世間有豐厚的資源,但如果你不在你的地盤上努力工作,即使一顆充饑的小米粒兒也不會自己蹦到你的碗裏。
有很多奇妙的力量和技藝藏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裏,除了自己,別人都無從得知,而且,更神奇的是,如果不去生活中開發自己的潛能,你也很難一睹她的芳容。有時候,你和周圍的人一起見過同一個人,一起經曆了同樣的事,但這些事情成為你記憶難以抹去的烙印,但其他人卻可能對此毫無感覺。發生這樣的事情不是沒緣由的,也許這就是注定好的——因為你心中對這樣的美景有感受,陽光才照見了那些美景,你的眼睛才能望到它們。
可是我們都還不敢將自己完整地展現出來,有時甚至還為自己心中實際很聖潔的想法感到羞愧。我們應當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合情合理的,表達出來一定能引起不錯的反響,你一定是上帝派來向人間傳達旨意的使者,當然,如果你不夠勇敢,上帝才不會選擇你。用心並且全力地去耕耘,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喜悅和欣慰,假若你不這麼做的話,好像你沒被工作和勞動所束縛,而其實會被更沉重的不自由捆綁住——比如被聰明才智遺棄,被靈性的感覺疏遠,生活中的創造沒了,希冀自然也消失不見了。
相信自己,勇敢承擔起上帝賜予你的職責和人生使命。從幼兒、孩子甚至動物的言行舉止中我們就能夠發現那種與生俱來的自信。他們的心靈完美無缺,從不會將心中所想和外在言行割裂開來,不會懷疑別人情感的真誠程度。成年人看著孩子們無邪的眼神和臉龐時,心中反倒忐忑不安起來,因為那是從未被汙染過的一片淨土。孩子小的時候,不會依從於其他人,每當我們哄著他玩時,你必須要聽他的,所以圍著他轉的成人們也瞬間變成了小孩子。
當我們長大一些,到了青春期,到了成年,上天會賜予我們與之相似匹配的精神和吸引力,同樣的魅力四射,但就要看你是否聽從內心的聲音,是否接受它的存在。一個年輕人和我們聊不到一塊就說明他沒什麼水平嗎?當你聽到他和同輩的夥伴們侃侃而談,看到他堅毅又果敢的眼神時,你便不會那樣認為了。
孩子們不會擔心生存沒有保障,所以他們像高貴的君主一般,擁有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這種人性中最真最美的東西便是,從來不會在語言、行為上刻意去巴結別人。孩子們在家裏,從來不受束縛,沒有負擔,不要以為他們隻是瘋玩瘋跑,其實每個發生在家裏的事都逃不過他們的眼睛,孩子們從自己的視角解讀和評價著周圍的人和事兒,好還是壞,聰明還是愚笨,惹人喜愛還是令人生厭,這一切都在孩子們心中格外分明。因為他們無需擔心有什麼後果,也不用衡量什麼得與失,更不用巴結任何人,所以孩子們的評判中立又真摯。
成年之後,人的評判就不再中立,每當有什麼想說的或想做的,心中就會生出許多擔心和顧慮,別人的眼光也將我們捆綁起來,我們擔心別人說三道四,害怕別人的憤怒或者指責,彷佛我們所說所做都是在眾目睽睽下進行的。其實,我們都想回歸那個最真實的自己,所以試著拋卻周圍的枷鎖,真誠地將心中所想表達出來,換來的絕不是不解的目光,而是仰慕和敬佩的眼神,因為真誠表達的話絕不是一孔之見,而是一種醒世恒言,振聾發聵,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