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和父親的逃亡生涯(2 / 2)

就這樣,我和父親在母親的注視下,開始了行程。路線也是商量好的,去東南亞,國家多,機會也大。

由於不能坐火車,所以我和父親走的很幸苦,本來路上的車就很少,還要同一個方向,那就更沒多少選擇了。好在錢確實是個好東西,司機聽說父親願意給錢,即便繞遠路也願意帶父親一程,畢竟當時的車都是公家的,而搭便車的也從來沒人給過錢,聽到有錢賺,很多人都願意,除了整的五千外,父親還帶了些散錢用來吃住等。

越往西南,車就越少,部隊的車卻越來越多,不光不要錢,而且能同行的路程也長得多。

偷渡出國,自然是從廣西往越南最近最快,不過當時正和越南打仗,當然不可能去越南。一路輾轉到了雲南,然後沒花幾個錢,就到了緬甸。父親一路都未敢讓我離開他的視線,在車上的時候更是緊緊抱著我,完全不敢將我放開。

緬甸是一個佛教國家,基本人人信佛,相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比較融洽,緬甸在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實際上是亞洲比較富裕的國家,隻不過發生政變後,老百姓的生活才每況愈下。當時的局勢並不穩定,國家也比較窮,但是經曆過十年****的父親並不在意這些,更何況這些對普通老百姓的影響並不大。

邊境地區雖然說漢語的不少,不過也是緬甸最亂的地方,民族武裝時常會和政府軍衝突,再加上毒品蔓延,沒有穩定的居住環境,而且人群密度也比較大,父親並沒有帶我在這多留幾天,連兌換一下貨幣都沒來得及。我和父親隻敢去偏僻人少的村落,父親最後還是決定留在這裏,不光這裏的人友善,而且周圍的領國也不少,完全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去別的國家。

吃飯是個大問題,人民幣是不能花的,隻能自己抓魚和抓捕點野味,好在父親和母親學了不少抓捕野獸的本事,當然也會時常偷點當地居民種的水果、蔬菜充饑。

因為絕大部分人都信佛,他們很少人吃野物,隻吃牲畜和魚,其中牛又完全不能殺,更不要提吃了,所以這裏的野物比較多,其中最多的就是蛇了,不過對我和父親來說,卻是最好捕捉的野味,雖然危險性也比較大。

緬甸十分適合種植各種農作物,不過當時這裏卻幾乎沒有機械生產,也完全不用農藥、肥料,摘下來的果物可以直接食用,味道也很好。

我和父親就這樣或借宿或野外,一直到父親找到一個適合落腳的小村落。

村子叫羅文村,有大概六十多戶人家,算是比較人少的一個村落,村子很窮,離海岸線說近不近,說遠不遠,卻很難靠海生活,耕地雖然比中國的人均耕地多些,但是生產力低下,卻是當時整個東南亞的通病。

當然留在村子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村子裏住的一個僧人。

他並不是本國的或者那個寺院僧人,是個遊方和尚,誰也不知道他的來曆,不過卻精通梵文、印地語、緬語和藏語,漢語也知道一些,不過因為中文博大,也隻是能聽懂而已,對東南亞的一些主要的佛教國家的語言也知一二。來到村子的時候,雖然看著隻有六十多歲的樣子,當大家知道他已經八十多歲的時候也都是大吃一驚,大家知道他是一位有本事的師傅後就勸他留下,那麼大年齡實在不適合在遊曆了。不知道這位大師如何考慮的,不過最後還是留了下來。住在大家給搭建的竹樓中,如今已經在村裏待了六年,村子裏的人也不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寺廟了,全都送到他這裏,雖然有不少又還了俗,卻也有六位成為他真正的弟子,得到了他的教誨。

我和父親要想真正融入這個村子,除了必須學習當地語言外,最主要的就是得到大師的認可。很奇怪,當我第一眼見到大師對我微笑的樣子後,並沒有開啟我的防衛機製,我就定定看著大師,而大師也沒說話,隻是微笑著。

父親對我的表現也感到驚詫,這也是他為何經過那麼多村落,最後卻下決心留在這裏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