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1)(1 / 3)

1798年,威廉·華茲華斯與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謠集》標誌著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真正崛起。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品有不少都產生於激進與傳統相衝撞的18世紀末,這時英國又麵臨著新的發展動力,即1789至1794年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和英國內部的工業革命,使社會矛盾徹底轉變成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

浪漫主義運動則表現出對工業革命時期顯存的社會經濟製度及城市資產階級地位上升的否定態度。

新古典主義認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而浪漫主義則認為人最基本的應是獨立自由的個體;新古典主義者們強調人與人的共性,而浪漫主義者們強調每個人與眾不同的個性與思想。因此,可以說浪漫主義其實是將人們的注意力從外部世界——社會文明轉移到內部世界——人類自己的精神實質。

簡而言之,浪漫主義就是將人的個體作為整個世界與生存的中心。同時,浪漫主義者們還認為文學藝術就是以人為本,表述人的獨特情感與人生態度,描繪人的各種經曆。

浪漫主義者們還體現了強烈的民族精神,保護著本民族詩歌與戲劇的文化傳統,進而反對古典主義者們推崇他國古時的經典。

浪漫主義時期是詩歌的時代(浪漫主義詩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影響巨大,是同時期的散文和小說無法比擬的),也是偉大的散文的時代。

當時小說的主要類型有兩種:哥特式小說和曆史小說。哥特式小說也是浪漫主義運動的一部分,它盛行於浪漫主義前期的18世紀末,以對人性陰暗麵及非理性因素的描述,對浪漫主義時期產生過不小的影響。

曆史小說的出現主要歸功於司各特,正是他的努力才使曆史題材進入了小說領域。在司各特的筆下,重大的曆史事件和人物配上合適的曆史場景又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的麵前,曆史小說當時曾十分流行。此外,這個時期也有一些詩劇作品誕生,但其光彩比起詩歌和散文,還是略遜一籌。

1832年,司各特的去世及議會第一個改革提案的通過,標誌著浪漫主義時期的終結。

主要作家16.布萊克(1757—1827)

1757年,威廉·布萊克出生於倫敦一個愛爾蘭裔小商人家庭。幼年時,布萊克因為不喜歡學校的壓抑氣氛而拒絕入學,這使他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但他顯示出非凡的繪畫才能,因而被送入一家美術學校。十四歲時,布萊克拜著名雕刻家詹姆斯·巴塞爾為師。此後,布萊克進入皇家藝術學院深造。與此同時,布萊克以雕刻謀生,通過與書籍雕印插圖而開始與出版社打交道。在布萊克的一生中,他都身兼詩人與雕刻家兩重角色。

1825年開始,布萊克深受疾病的折磨,他期望在有生之年完成但丁的《神曲》中的插圖工作,並為此忍痛工作,直至去世的前幾天,布萊克仍堅持作畫,遺憾的是這一願望至死都沒有實現。

1827年8月布萊克與世長辭。

在英國文學史中,布萊克是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義詩人,但他的一生卻默默無聞,直到他去世後,他的作品價值才得到公認,並名聞天下。

布萊克的作品特點

早期作品多以歡樂、愛情及和諧為主題。盡管後來的作品改變了創作風格及主題,但早期的創作筆法在以後的作品中仍有所保留。通過對詩歌的形式和技巧進行執著的改革,對音部與韻尾進行多次大膽的改革試驗,最終確立了新的詩歌風格,並與之前的詩歌傳統徹底決裂。

詩歌表麵直白樸素,卻蘊含著美麗而深遠的內涵。十分注重個人的幻想而輕視理性。作品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幻想,用可視的詞彙表現出所要表達的一切。大範圍地使用象征手法也是作品鮮明的特征。

詩歌對當時的各種社會弊端進行了揭露,為自由而戰是詩歌的主要主題。

布萊克的代表作《天真與經驗之歌》

詩歌先從“天真”的角度,表述了一個愉快而純潔的世界,盡管這個世界中也偶有苦難與罪惡。“煙囪清掃者”中的苦難兒童,父母雙亡,被殘酷剝削,卻還心存幻想,把自己最後一線信任放在了他所生活的社會製度上。在《掃煙囪的孩子》的結尾寫道:“我們就起來拿袋子、掃帚去做工。大清早盡管冷,托姆的心裏可溫暖;這叫作:各盡本分,就不怕災難。”這一切都能激起讀者的強烈感受。

作為對比,又從“經驗”的角度描繪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充滿苦難、貧窮、疾病與戰爭的世界,在筆調上也極為憂傷壓抑。

通過兩部分的內容,反映了詩人的思想和創作從孩子般的天真狀態走向成熟的苦澀曆程。

17.華茲華斯(1770—1850)

1770年4月7日,威廉·華茲華斯出生於英國北部的一個小城,父親是一名律師。年少時華茲華斯便表現出了在文學方麵過人的天賦。同時,華茲華斯對大自然也非常熱愛,經常到大自然中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