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1)(2 / 3)

法國大革命爆發時,華茲華斯認為他看到了自由世界的曙光,為此,他隻身前往法國,並在那裏生活了一年多。而英法之戰,使同情法國革命事業的華茲華斯心碎不已。但接下來的幾年中,法國雅各賓政府的恐怖統治及對歐洲其他國家的侵略,完全表明了其對自由的渴望已被對帝位的渴望所取代。華茲華斯的幻想就此破滅,漸漸轉為了保守主義。早年對大自然的熱愛,則持續影響著他的文學創作。

1797年起,華茲華斯進入了長達十年的詩歌創作的旺盛期。同年,華茲華斯結識了柯勒律治,兩人成為知心密友,並合作完成了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抒情歌謠集》。此後的兩年裏,兩位詩人與華茲華斯的姐姐在德國旅行,歸國後,他們在英國最迷人的大湖區定居。因為詩人騷塞也居住在那裏,三人成為了著名的“湖畔詩人”。

1843年,華茲華斯壓倒騷塞,成為“桂冠詩人”,鞏固了其偉大詩人的地位。

1850年4月23日,華茲華斯辭世。

華茲華斯開啟了現代詩歌的序幕,開創了運用日常生活語言寫詩的新道路,並號召人們回歸自然。

華茲華斯的作品特點

大自然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是詩歌中描寫得最多的內容。華茲華斯洞悉周圍事物,並將其細致入微地剖析給讀者。作品一反當時對詩歌形式的過分重視、粉飾事實和了無生趣的學院派詩法,追求簡潔樸素的風格,真實地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經曆。在這種追求下,詩歌具有純淨和深遠之美。

華茲華斯的代表作《序曲》

許多評論家認為這是華茲華斯最偉大的作品,是繼彌爾頓《失樂園》後,最偉大、最具獨創性的長詩。這是一部關注精神危機與痊愈的個人成長史。華茲華斯的人生哲學:生命似輪回的旅程,生命之始也恰恰是生命的終結之處。這一思想貫穿整首長詩。

長詩始於一個文字旅行,用隱喻的手法表現了他內心的發展曆程及對失落的自我與精神上的歸宿的渴求。詩歌從童年講到成年,向讀者展示了想象力與自然之美結合後,人們心智的發展。

18.司各特(1771—1832)

沃爾特·司各特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父親是位律師,母親是醫生的女兒,司各特從母親身上得到不少靈感。不到兩歲時,司各特患上了小兒麻痹症,致使跛足,終身殘疾。父母將他送到住在蘇格蘭山區的遠房祖父的莊園上療養。因為地處偏遠,不僅利於司各特療養,還使他有機會接觸到古老的蘇格蘭氏族傳統和豐富的民間文學。

身殘誌不殘的司各特並沒有讓疾病束縛他的自由,他一生堅持戶外運動,甚至擅長騎馬、打獵。

1783年,年僅十二歲的司各特進入愛丁堡大學讀法律,並在那裏接受了許多哲學和文化方麵的熏陶。大學畢業後,司各特當了八年的律師。在這期間,愛好文學的司各特克服身體的種種不便,在蘇格蘭的遠郊、荒涼地區搜尋民間文學和民歌民謠。

在蘇格蘭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司各特對當時蘇格蘭盛行的雅各賓主義堅決反對,並於1797年組建了一支由中產階級組成的騎兵誌願隊。他們對外抵抗法蘭西的入侵,對內震懾國內支持法蘭西的工人們。由於誌願隊的英勇和顯赫的功績,1799年司各特被選為蘇格蘭塞爾扣克郡的副郡長。

此後,司各特曆經兩年將他采集的民間歌謠彙編成三卷的《蘇格蘭邊區歌謠集》,這一經曆為他後來的文學活動奠定了基礎。

1806年,司各特成為愛丁堡高等民事法庭庭長,並一直擔任到死。擔任庭長期間,司各特利用業餘時間,創作了大量頗受歡迎的詩歌,但始終被拜倫的鋒芒遮蔽。無奈之下,司各特轉為創作小說——小說在當時被看作是給低俗的人看的,因此,直到1827年,司各特都沒有在作品上用真名署名。

1826年,司各特因其投資的印刷廠倒閉而債台高築。為了還債,司各特不停地創作,雖然還清了債務,卻累垮了身體,於1832年不幸去世。

司各特的作品特點

作品深刻剖析人性,將蘇格蘭壯麗的風景和獨立堅強的民族性格,在濃鬱的曆史氣氛下完美烘托出來。同時,作品並不是單純地記錄曆史,而是在創作過程中加入了司各特的個性和想法,使曆史有了豐富的解讀。因此,司各特也被譽為曆史小說的創始人。

司各特的代表作《艾凡赫》

該書是英國中世紀騎士文學代表作之一,也是司各特最出名的作品。小說記述了英雄艾凡赫為了贖出被諾曼人俘虜的理查,籌集贖金的同時,還經曆了幾場惡鬥。

其間,艾凡赫因為愛上羅文娜而被父親逐出家庭。在比武大賽中,艾凡赫成為了冠軍,因此,艾凡赫有權力命名一名女子為“愛與美的女王”。艾凡赫將這個名稱給了羅文娜。在次日的比武大賽中,艾凡赫身受重傷,幸運的是,他被猶太人以撒和他的女兒麗貝卡所救。不幸的是,他們三個人卻再次被捕。為了拯救麗貝卡,艾凡赫決定為麗貝卡參加一次決鬥,如果他能贏,麗貝卡就將獲得釋放。最終,這場決鬥以艾凡赫的勝利而結束。艾凡赫得到了父親的原諒,與羅文娜喜結良緣。而麗貝卡則與父親遠走他鄉,繼續尋找新的幸福。這一部分使得這部小說熱鬧而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