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當時的社會進行了客觀描述的同時,司各特還融入了民間狂歡的元素,比如狂歡式的喜劇人物,在狂歡節中所涉及的“複活”、“假麵”、“換裝”等元素,也在小說的情節設置上有所展現,這些元素表達了對狂歡節中所體現的自由平等的精神的向往。作品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的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的階級矛盾,對當時的宗教統治和嚴格的等級觀念、社會權威進行了嘲弄和批判。
19.柯勒律治(1772—1834)
1772年,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出生於德文郡的一個農村牧師的家裏,九歲時父親去世,由舅父收養,並被送到寄宿學校。在那裏,柯勒律治開始了八年的寄宿生活,並結識了一生的知己查爾斯·蘭姆。柯勒律治小的時候是個孤單不幸,但充滿幻想的孩子。他於十九歲時進入劍橋大學學習,但不久便厭倦了那裏的日子,變得遊手好閑,負債累累,麻煩不斷,雖然完成了學業,卻未能獲得學位。
大學畢業後,柯勒律治在法國住過一段時間,極度認同法國大革命,認為這場革命體現了人性的完美。但回到英國後,舅父對他的政治生活不滿,並為此不再接濟他。被激進派的理想主義所感動的柯勒律治,投奔詩人騷塞,他們想要在美國建立一個“烏托邦”式的社會,但並未成功。
1797年,柯勒律治與華茲華斯相識,並成為摯友。在華茲華斯的影響下,他的創作潛力得到了激發,開始了詩歌寫作生涯。柯勒律治具有極高的天賦,迅速就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古舟子詠》《忽必烈汗》等代表作。次年,柯勒律治和華茲華斯同遊德國,兩年後回國,一同定居於湖畔區。為了緩解自己的風濕病和因為婚姻裂痕而導致的痛苦,柯勒律治開始吸食鴉片,創作力和想象力因此衰退。為了戒毒,他在馬耳他居住了兩年。再次回國後,柯勒律治多次舉辦有關文學與哲學的講座,尤其是以莎士比亞為主題的講座最為成功。而他與華茲華斯的友誼則因為一次嚴重的爭吵而宣告結束。
1813年,柯勒律治創作的悲劇詩《悔恨》在特魯裏街成功演出。三年後,柯勒律治在詹姆士·吉爾曼醫生的提議下,住在了吉爾曼醫生提供的住處,進行戒毒治療。在這期間,他完成了他重要的散文《文學傳記》,其中,他納入了他關於詩歌的本質的理解和文藝評論。文中,對華茲華斯的評論也尤為精彩。
撰寫和講授文學論題占據了柯勒律治的晚年生活。在政治上,柯勒律治也曾支持過法國大革命,他心中的世界是一個人人平等的烏托邦式的社會。他的晚年卻激烈反對人權,反對雅各賓主義,堅持認為政府就應該由上等富人階層組成來統治其餘的人。《政教憲法》是他最後的散文作品。
柯勒律治被同時期的詩界所尊崇,至今也被奉為第一流的抒情詩人與文學評論家,是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與哲學的代表。
柯勒律治的作品特點
作品精於推敲文字,對語言要求嚴格,主張詩歌最終是要通過美給人以愉悅。詩作分為兩類:神祇詩和對話詩。
神祇詩的特點是神秘與想象並在。詩歌的背景設在詩人的記憶與夢幻之中,故事的發生、發展絲毫不受理性的羈絆。這類詩歌的創作目的是將詩人自覺的意識與神祇的寬恕相調和。
對話詩直接地表現了“歸家的渴望”,不是單純地懷舊,而是向往一種“進步了的童年”。這裏每一首詩都近乎一種贖罪,即詩人認為自己必須失敗或遭受痛苦,才能使他愛的人獲得成功或幸福。
柯勒律治的代表作《古舟子詠》
在這首詩中,講述了一名老水手的曆險故事。水手在一次航海中故意殺死一隻信天翁(水手們認為它是象征好運的鳥),災難頓時籠罩了他的船,水手因此遭難,受到了精神和肉體上的種種折磨。最後,水手深刻懺悔,並祈求海蛇破開魔法,才獲得了拯救,駕船歸家。
在敘述中,柯勒律治刻意渲染複雜的氛圍,用心描繪時間與背景以及道德教化的意義。
在這首詩中,柯勒律治認為宇宙大觀不是人們理性信仰的反映,而是人們非理性的恐懼與內疚的反映。
《克裏斯特貝爾》
作品講述了邪惡的蛇去攻擊少女克裏斯特貝爾,使其陷入災難之中。各種超自然的神力、動物的哀嚎使得作品充滿哥特式的恐怖氛圍。而與這些陰暗恐怖氛圍所相對的,則是作者心中聖潔的愛情。這首詩歌是浪漫主義詩歌中最為玄奧難懂的作品。
20.簡·奧斯汀(1775—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