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2)(1 / 2)

1775年12月16日,簡·奧斯汀出生於斯蒂文頓的一個牧師家庭,從小便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並在家庭圖書館中涉獵大量18世紀的文學與哲學書籍。奧斯汀的一生休閑平靜,社交範圍較小。她的作品都以匿名的形式發表,她常在自己家客廳的一張小桌上進行寫作,有客人來,便將書稿遮蓋起來。她不承認出版過小說,因為當時社會對女性文學有所歧視。

奧斯汀有過一次戀愛,但終因錢財製約了這段戀情,此後,男方娶了一位有錢的女孩,並當上了愛爾蘭高等法院的王座庭庭長。奧斯汀仍深愛著對方,終身未嫁。

1796年,奧斯汀開始寫作《第一印象》,次年完成,但未能出版。奧斯汀將作品做了精心修改,書稿改名為《傲慢與偏見》,直到1813年才得以出版。出版後獲得一致好評。

奧斯汀於1797年寫作《理智與情感》,經曆了十四年的漫長等待才得以發表,卻成為她首先出版的小說。此後,奧斯汀的出版之路一路順暢,先後發表了《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花園》《愛瑪》《諾桑覺寺》《勸導》。

就在寫作事業到達巔峰的時候,奧斯汀卻得了一種腎上腺疾病,醫生對此束手無策。奧斯汀於1817年去世。

盡管奧斯汀主要生活在19世紀,她的作品發表時,哥特主義、傷感主義和浪漫主義思潮已開始占據英國文壇,但她仍然是一位屬於早期現實主義流派的作家。從時間上,她屬於19世紀,但從道德觀念和散文風格上,她卻仍屬於18世紀。

她的作品中透出一股堅定的信念——理性戰勝情感,理性與常識的價值戰勝感傷的、哥特式的、浪漫的傾向。

簡·奧斯汀的作品特點

題材狹窄。因為奧斯汀從不在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領域中創作,所有素材都是她最熟悉的,因而她能夠將人物性格與內心衝突刻畫得很準確、細膩,這一點是其他小說家無法匹敵的。

奧斯汀在創作前,對小說中所要涉及的情節和場麵,人物之間的關係尤其是戀愛中的關係都進行了仔細的研究,使其具有邏輯性、合理性並具有普遍意義。在她的小說中,女主人公總是處於戀愛的主動地位。

作品中的人物並不經曆危急時刻,而是被家長裏短的生活瑣事包圍。這一寫作特點,也使得作品展現了那一時期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生活全貌。

作品運用其特有的語言處理技巧使作品不乏尖刻的評論和巧妙的對白,語言幽默,妙趣橫生,各種人物躍然紙上。作品的典型主旨是在錯誤的幻象打破後以及吸取了許多教訓後獲得的成熟。

簡·奧斯汀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

小說的主題是婚姻與愛情,全書或詳或略地介紹了五門婚事。在一次舞會上,單身貴族賓利愛上了班納特太太的大女兒簡。而簡的妹妹伊麗莎白則對賓利的好友達西的傲慢態度十分不滿,賓利也表示對伊麗莎白沒有多大的興趣,兩個人就此互為討厭。但不久,達西便改變了對伊麗莎白的看法。

此後,因為諸多誤會和財產所產生的矛盾,伊麗莎白對達西的誤會日益加深,而達西對伊麗莎白則是有情有義。最終經過一番周折後,兩個人走到了一起。

小說通過這幾門婚事的對比,表達了奧斯汀對婚姻的看法:愛情與財產是構成婚姻幸福的兩要素,缺一不可。

另外,“傲慢與偏見”也是書中所討論的重點。如果說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我們生活的主要任務,那麼首先我們必須具有良好的判斷能力。按照奧斯汀的觀點,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有失偏頗的。

21.拜倫(1788—1824)

1788年1月22日,喬治·戈登·拜倫在倫敦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出生。父親野蠻荒淫,不負責任;母親身體羸弱,多愁善感。拜倫繼承了父母情感上的共同點。在拜倫三歲時,父親去世,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在蘇格蘭過著貧苦的生活。十歲時,拜倫繼承了家族的世襲爵位及產業。

後來,拜倫先後在哈羅公學與劍橋大學就讀。盡管他天生跛足,但他卻長於體育,尤其是遊泳。雪萊曾說,拜倫所做的一切都受到他跛足的影響,為此他一生都在惱火中度過。

1807年,拜倫出版了詩集《懶散的時刻》,《愛丁堡評論》對這部詩集進行了無情的批駁,但拜倫也以極富戰鬥性的長詩《英格蘭詩人與蘇格蘭評家》(1809年)進行了反擊。這部詩集中,拜倫不僅抨擊了評論家,也駁斥了當代詩歌中的保守派,辛辣地諷刺了湖畔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