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2)(2 / 2)

兩年後,拜倫以世襲貴族的身份,進入了貴族院。在那裏麵,他雖然發言的次數不多,但所發表的言論均鮮明地表明了他自由主義的立場。此後的兩年裏,拜倫遊曆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等國家,看到了這些國家的人民發起的反侵略反壓迫的鬥爭。拜倫深受鼓舞,並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

回國後,拜倫在上議院謀得一個席位,時時發表演說,抨擊英國政府的反動統治,同情廣大被壓迫的人民。

拜倫以其在歐洲的遊曆經曆而寫作的早期代表作,長篇敘事詩《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的第一、第二章,於1812年2月發表。這首詩使他一夜成名,並因此成為倫敦社交界的明星。在此後的兩年中,拜倫寫了不少長篇敘事詩,被編成著名詩集《東方敘事詩》,其中的主人公都是極為相似的。

與此同時,進入上議院後,拜倫因其在社交界所受的歡迎,在社交生活中的風流韻事、逢場作戲的愛情使他緋聞纏身。1815年,拜倫與安娜·密爾班克結婚。但拜倫夫人始終代表著貴族階級的立場,這使她對拜倫的觀點頗不認同。兩個人的矛盾不斷加深,婚後一年,兩人的婚姻便陷入了危機,拜倫夫人帶著剛滿月的女兒回到了娘家。這件事在社交界引起了各種流言。此前受到拜倫抨擊的統治階級也借題發揮對拜倫進行了瘋狂的報複。作為反擊,拜倫寫出了《普羅米修斯》來表示他的反抗到底的決心。但最終拜倫還是承受不了輿論的壓力,於1816年離開了英國,之後再也沒有回去。

離開英國後,拜倫先來到瑞士,在那裏結識了雪萊。在日內瓦,拜倫寫下了《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第三章及敘事詩《齊倫的囚犯》。此後,拜倫又移居意大利威尼斯。在威尼斯的三年裏,拜倫創作了詩劇《曼弗雷德》、《唐璜》的前兩章、《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的第四章與尾聲。

在意大利期間,拜倫與燒炭黨的愛國者們密切接觸,並支持他們起義反抗奧地利對意大利的奴役,並完成了詩劇《該隱》與敘事詩《島》。1822年,拜倫又出版了最偉大的政治諷刺詩《審判的幻景》,將諷刺的矛頭指向了托利黨的“桂冠詩人”騷塞。同年,雪萊不幸去世,兩位偉大詩人的友情由此中止。

1823年,共十六章的諷刺史詩《唐璜》全部完成。這時,希臘反對土耳其統治的獨立戰爭開始了,拜倫不僅在經濟上資助希臘,甚至親自投身到這場戰鬥中。一年後,在惡劣的氣候中堅守數月的情況下,拜倫病倒,而後不幸去世。整個希臘都為他的離去而哀悼。

長久以來,文學界對拜倫的定論都頗有爭議:在英國,他被看作反常的邪惡的詩人,而在歐洲大陸,他則被冠以“自由冠軍”、“人民詩聖”的美名。由於英國人對拜倫的偏見,使他死後未能與其他著名詩人埋葬在一起,直到1969年,偏見消失後,人們才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為他樹起漢白玉墓碑。

拜倫在當時是對歐洲大陸最有影響的作家。歐洲許多著名文學家,如雨果、普希金、歌德等人都吸取了他的文學理論,並將其發揚光大。

拜倫的作品特點

作品繼承了18世紀啟蒙主義者所倡導的古典主義傳統,歌頌18世紀的啟蒙主義者,而對同時代詩壇的保守派則給予抨擊,表達了對湖畔詩人平庸之態的蔑視。

作品創造了“拜倫式英雄”:高傲、神秘、反叛卻帶有貴族血統的人物。他們追求自由,以自己超凡的情感與能力,擔負起整肅腐敗社會的重擔,隻身反抗一切暴君統治,不論是政府裏的,還是宗教及道德裏的;但他們卻因為脫離群眾,我行我素,始終找不到正確的出路。“拜倫式英雄”麵對的衝突都是叛逆的個人與腐化過時的社會製度之間的衝突。拜倫通過他們的鬥爭表現出對社會不妥協的反抗精神,同時反映出自己的憂鬱、獨孤和彷徨的苦悶,這些形象都是拜倫自身的影子,並使拜倫名揚海內外。

詩歌以神奇瑰麗的東方奇景和優雅流暢的語句而享有盛名。措辭盡管有失準確,但仍不妨礙將要描述的對象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為使詩歌表達得更生動,還引用了意大利諷刺英雄體詩的八行詩體。拜倫的代表作《恰爾德·哈羅德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