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描述了一個厭倦英國社會的感情豐富的青年遍遊歐洲,尋求自由的事跡。體現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對暴君的憎恨,對偏遠地區人民生活的關注,等等。詩中還出現了許多處對山河和海洋栩栩如生並具異國情調的描寫。帶著對自由的向往,對暴君的厭惡,拜倫表達了自己對被法國占領下的葡萄牙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時他還堅持西班牙與希臘人民為民族獨立而鬥爭,他盛讚法國大革命,同時又譴責專製的拿破侖統治。他不但呼籲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也親自投身到這光榮的戰鬥中去。
《唐璜》
該詩源自一個西班牙傳說,講述了一個擅長勾引女人的多情公子。唐璜十六歲便被一個有夫之婦勾引,為了掩蓋醜行而出海遊曆。雖然這事讓唐璜吃了苦頭,但他仍不改風流本性,之後又與海盜頭子的女兒海蒂產生了愛情。而這次他依然不走運,被海盜頭子當作奴隸賣到了土耳其蘇丹的後宮。在那裏,唐璜依然豔遇不斷。
俄土戰爭爆發時,唐璜逃出後宮,參加了俄國軍隊。因為作戰英勇,唐璜很快成了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的寵臣,並作為外交使臣出使英國。
在傳統觀念中,唐璜是一個不道德的形象,但拜倫卻不這麼認為。他在給朋友的信中提到:“唐璜或許荒淫無度,但這難道不是真實生活嗎?”他認為唐璜體現出的勇敢、慷慨、誠懇、直白等優點在現代社會都已被忽視了。詩人通過描繪西班牙貴族子弟唐璜的遊曆、戀愛及冒險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會中黑暗、醜惡、虛偽的一麵,奏響了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鬥爭的戰歌。
該詩的諷刺主題便是事物表麵與本質的關係:看上去是什麼與其實是什麼。拜倫在詩的末尾對英國社會的諷刺與蒲柏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拜倫諷刺的不是個人恩怨,而是整個社會的虛偽。詩中多姿多彩的素材與情感的爆發都是那麼和諧,隻因拜倫對生活表象與本質的不同有著更深的洞察力。
22.雪萊(1792—1822)
1792年,波西·比希·雪萊出生於英國蘇塞克斯郡的一個富有家庭,父親是個保守的紳士。雪萊從小就愛思考,八歲時就開始嚐試寫作,並出版了諷刺小說《紮斯特羅奇》。十二歲時,雪萊進入了伊頓公學學習,性格溫和的雪萊並不像其他新生一樣對學長及老師的虐待忍氣吞聲,而是敢於公然反抗,這種勇於反抗的性格伴隨了他一生。
十八歲時,雪萊考入牛津大學,次年他寫了一本小冊子《無神論的必然》,批駁了上帝存在的說法,因此被學校開除學籍,並失去了繼承財產的權利。
落魄的雪萊在兩個妹妹的接濟下,過了一段獨居的生活,並與妹妹的同學哈麗雅特·韋斯特布魯克相識。兩個人僅見過幾麵,但保持通信。在一次通信中,哈麗雅特·韋斯特布魯克告訴雪萊,她在家中受到父親的虐待。當身處威爾士的雪萊看到信後,毅然趕回倫敦,帶著哈麗雅特·韋斯特布魯克私奔去了愛丁堡,並在那裏結婚。婚後兩個人住在約克。
在政治熱情的驅使下,雪萊遊曆了英國各地,並完成了敘事長詩《麥布女王》,這首詩表達了雪萊對現實社會的態度,即反對私有製,同情勞動人民,但他將變革的必然性看成抽象的自然精神或宇宙精神的體現。
1814年,雪萊與妻子離異,與葛德文的女兒瑪麗結合。英國當局利用婚姻事件對他誹謗中傷,致使雪萊不得不憤怒決定永遠離開英國。
1816年,雪萊攜瑪麗在日內瓦旅行時,結識了好友拜倫,兩人的友誼一直保持到雪萊去世。
在人生的最後四年裏,雪萊在意大利多個城市間遊曆,並創作了包括《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欽契》等著名詩歌。但《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與《麥布女王》一樣,無法公開出版。而雪萊的巔峰之作《欽契》雖然得到了出版,卻在英國評論界得到如潮的惡評,甚至有評論家認為它是“當代最惡劣的作品,似出於惡魔之手”。
在濟慈逝世三個月後,雪萊將他對濟慈的悼念之情、對造成濟慈早逝的文壇和社會環境的憤慨融於挽詩《阿多尼》之中。
1822年,雪萊不幸在風暴中溺死海中,直到十天後,人們才在海濱發現了他的遺體。拜倫參與了雪萊的火化,其骨灰安置於羅馬的新教徒公墓,碑文為“波西·比希·雪萊——眾心之心”。
雪萊是英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在狂熱的革命思潮中長大,深受自由與激進派思想的影響,因而他一生都在執著地反抗社會上的殘忍與不公、強權與宗教、戰爭與剝削。他生存的目的就是為受壓迫者戰勝壓迫者。他信奉以革命方式推翻腐朽政府,並時刻關注各種運動。同時,他也認為罪惡不僅存在於社會製度,還存在於人的思想,即使革命成功,人們內心的罪惡根源還會毀滅革命成果。因此雪萊堅信隻革命是不夠的,還要逐步進行社會改革,真正在每個人心中注入善良與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