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3)(2 / 2)

雪萊的作品特點

詩歌語言清晰別致,文化底蘊深厚,含有豐富的典故,並多用擬人與暗喻,將看到或感到的事物完全生動地表現出來,感人至深。詩風豐富多變,時而華麗,時而激烈,亦不失精練、簡潔。詩歌的節奏明快,體現出巨大的戲劇感染力。

作品融入了雪萊獨有的思考,表達了對自由的渴望及對暴政的憎惡,使讀者享受詩歌的同時,也得到一些精神的啟示。

雪萊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

普羅米修斯幫助宙斯登上天帝的寶座後,宙斯企圖毀滅人類。為了拯救人類,普羅米修斯從天庭偷了火種送給人類,同時傳授給人以文化和各種技藝。宙斯知道後,為懲罰普羅米修斯,將他釘鎖在高加索山崖上,白天派神鷹啄食他的肝髒,晚上他的肝髒又長出來,第二天神鷹複來啄食……此後,普羅米修斯的妻子為了救他,前去請求冥王的幫助。最終冥王推翻了天庭,普羅米修斯獲得了拯救,而人間也步向繁榮。

這部四幕詩劇被認為是雪萊最有造詣的作品。雪萊在該劇中沿用了原著的情節,但在結尾時將和解的結局,改為普羅米修斯將宙斯趕下了寶座,宇宙也因此得到了新生。通過這一改動,表達了雪萊對人類潛能的讚頌,同時對當時資產階級對抗封建反動勢力的抗爭表現出了堅定的信心。

全詩也表達了對失去自由的窮苦人民和受到約束而無法在一起的戀人們的同情。

《西風頌》

這是雪萊最著名的抒情詩。整首詩具有一種邏輯感,一種難以分析的運動感,它導向勝利的、有希望的和有信念的結語:“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這首詩語氣狂熱,瑟瑟寒風熄滅了一年的生機,卻孕育著新春的希望。詩人希望自己也化作這西風,把他對未來的預言傳遍人間。

23.濟慈(1795—1821)

1795年,約翰·濟慈出生於一個小業主家,自幼喜愛文學,當過藥劑師的學徒。父母在他年少時相繼去世,這對濟慈的人生影響頗大。後來,濟慈得到了醫生執照。在行醫的同時,他通讀了斯賓塞、莎士比亞、荷馬、彌爾頓等文學家的著作。在這些著作的影響下,濟慈放棄了行醫,開始了文學創作。

濟慈二十一歲時在報上發表了第一部詩作《初讀恰普曼譯荷馬史詩》。第二年,濟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受到了一些好評。其中,濟慈的一首《睡與詩》,表達了他對詩歌創作的渴望。在完成了《恩底彌翁》後,濟慈開始在英倫三島之間旅遊,親身感悟大自然的壯美。但等待他歸來的卻是一係列的不幸:身患肺結核,兄弟去世,貧困交加,陷入與年輕女鄰居範尼無望的愛情。這一連串的挫折與打擊促使濟慈的情感走向成熟,並在此後的幾年裏,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

1818年,濟慈出版了長詩《恩底彌翁》,該詩以希臘神話為藍本,記述了牧人恩底彌翁尋找熱戀的月光女神的過程。濟慈也以此象征了自己追求理想的過程。接下來的兩年,是濟慈的創作高峰,接連創作了《伊莎貝拉》《聖亞尼節前夜》等著名長詩,以及膾炙人口的《夜蔦頌》《希臘古翁頌》等名篇。

雖然濟慈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成就,但他的身體狀況卻日益惡化。1820年,濟慈開始咯血,深知自己病情的濟慈不再與範尼接觸,但熱烈的愛戀使他每天仍給她寫信,即使兩人隻有一牆之隔。在醫生的建議下,濟慈來到羅馬養病,卻就此客死他鄉,被安葬在清教徒公墓。範尼為他服喪長達七年。

濟慈的作品特點

詩歌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將神秘的上古時期及文藝複興時期的典故結合在一起。詩歌善於將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覺都轉化成絕美的文字,能夠寫透人乃至動物的心靈。在這些特點下,作品總是色彩絢麗,意象豐富而富於美感。

富於樂感的華麗辭藻,生動逼真、寓意深刻的意象,使作品鮮明、具體。作品所寫的景物栩栩如生,語言極為優雅靈秀,這方麵受濟慈追求美感而逃避現實的思想影響。

濟慈的代表作《希臘古甕頌》

這首詩描繪了古甕上被藝術家所凝固的畫麵,在濟慈眼裏,這些永恒的圖畫比現實生活更美。同時,濟慈也借此將藝術的永恒和人類激情的短暫進行了對比。該詩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對古甕進行了審視,最終濟慈將古甕看作人類的朋友,同時也表達了他的思想:“美即是真,真即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