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道毛錦欽,首先他關注的是羅浮文化與人的關係,也即自然生成與人的關係,說白了就是人文化成的奧秘。在《問道羅浮》和《詩意羅浮》中,他著重描述的是古往今來與羅浮共生共命的曆史名人,他們打造羅浮的同時,也鍛造了羅浮仙山。在《問道羅浮》前言中,毛錦欽梳理出了各朝各代相關羅浮的名人及其文事功績,包括學術建樹和精神資源。從秦代的安期生、桂父、霍龍,到漢代的朱靈芝、陰長生、華子期、東郭延年、左慈、葛玄、鄭隱;從魏晉的鮑靚、葛洪、東野人,到唐宋的蘇元朗、軒轅集、陳楠、白玉蟾;從元明的徐子明、梁可瀾,到清代的曾一貫、杜陽棟、李明徹、陳銘珪等等,他們都在羅浮修煉並留下文化履痕。至於陸賈、劉禹錫、蘇軾、楊萬裏、湯顯祖這些古代文壇大家,對羅浮更是思之慕之,留下千古詩文。是這些名人塑造了名山,堆積起羅浮的文化高峰;又是這名山高峰,培植了更多更為豐厚的文化名人。羅浮正是在這樣互為因緣的法則中,被一點點推簇到眾山之巔的。
欲談《詩意羅浮》,就必然不可忽略《問道羅浮》中,那篇長達數萬字的長篇散文,或當作學術論文來讀也未嚐不可。這篇叫做《仙風道骨成就卓越》的散文,係統地講述了葛洪的學術思想和知識譜係及其成就貢獻。這位著述宏富,生於1700年前的道人,據毛錦欽所述,至今留下可以確信為他所著的典籍至少有四部:《神仙傳》、《抱樸子內篇》、《抱樸子外篇》、《肘後備急方》。對抱樸子的描述與研究,奠定了毛錦欽之於羅浮的文化認知和哲學見識。可以說,隻有在這個文化底蘊上,《詩意羅浮》的立論與立意方可成立並發揚光大。作為一種處世與治學的思想和方法論,它直接地牽囿著《詩意羅浮》中講述的民間生存狀況及文化衍化。
集中22篇散文,分別講述了與羅浮仙山有關的民間物事,包括器物與風習的生成與傳播。作為一種民間生活方式自然也包含思想方式,在民間的詩意化生存,尤以所引道家葛長庚詞為甚:滿洞苔錢,買斷風煙,笑花流落晴川。石樓高處,夜夜啼猿。看二更雲、三更月、四更天。細草如氈,獨枕空拳。與山麋、野鹿同眠。殘霞未散,淡霧沉綿。是晉時人、唐時洞、漢時仙。洞天福地,魂斷時空。這種寬闊的精神視閾,這種容天涵地的廣袤胸懷,這種對生命和人生持實存又虛無的情操,幾成毛錦欽散文的一種風度,它造化了羅浮,又得益於詩人睿智放達、無疆無羈的情性。
《詩意羅浮》就是在這樣的開台鑼鼓及其所由的詩性理想中展開。凡“羅浮鼓韻”、“藥池仙影”、“羅浮獅舞”、“古窯沉思”、“神奇,仙山龍脈”、“古樹餘思”,不一而足,篇篇都滿溢著毛錦欽對羅浮詩性存在的冥思和想象。而這一切都源於毛錦欽此前早已鋪墊夯實了的文化機緣。
青銅與金丹、木與果、瀑與水、燈與火、土與陶的交相融合而繪成的五彩羅浮山,猶如一個美麗的女人,她穿著五彩斑斕的衣裳,帶著滄桑,帶著微笑,帶著‘天人合一爺和’道法自然爺的偉大思想,從遠古走來……毛錦欽的這段話,就當作是他對自己作品的自覺吧!
是為序。
2011年5月1日
(郭小東係著名文學評論家、小說家,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廣東民族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