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詩意羅浮(2 / 3)

羅浮尊崇的宗教地位,不僅吸引眾多善男信女頂禮膜拜,同時也有許多文人雅士登臨題詠。自晉以來,不少著名的文人墨客為訪求羅浮仙境,追尋葛仙遺跡,不辭千辛萬苦,跋山涉水,遠道而來,在神秘的羅浮山上,為之吟詠,或鑿於崖,或題於壁,或見於書,或賦於詩畫……

蕭譽、陳堯佐、趙希嬰、趙汝馭、王胄、周敦頤、陳稱、陸賈、蘇軾、楊萬裏、湯顯祖、王宗沐……這些文人矯健而又浪漫的身影都曾在羅浮山的天空劃過,留下經世的辭賦和歌吟。譬如陳稱的《入羅浮》、陳堯佐的《羅浮圖讚》、趙希嬰的《見日庵記》、趙汝馭的《羅浮山行記》、湯顯祖的《遊羅浮山賦》、王宗沐的《遊羅浮山記》等,都不約而同地讚歎了羅浮山的風物之美。

最出名、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還是北宋大文豪蘇軾。他貶官到惠州,登羅浮山,置身於吐納煙雲的羅浮,觀賞天地萬象,體悟自然的妙諦,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韻外之旨,心中久孕的詩興大發。蘇軾寓惠州兩年,寄情於山,揮毫創作了大量詩文,為羅浮山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他吟羅浮山:何人守蓬萊,夜半失左股。根株互連絡,崖嶠爭吞吐。

他飲羅浮酒:一杯羅浮春,遠餉采薇客。

他賞羅浮梅:羅浮山下梅花村,玉雪為骨冰為魂。

他食羅浮荔枝: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首詩更是膾炙人口,成為千古絕唱。

很多人知道,羅浮山因為有了這些風格高朗、氣勢博大的詩,才得以名揚天下。但人們卻不知道,在蘇東坡命運多舛的一生中,羅浮山一直是一個神奇的坐標。胸懷天下的儒家入世觀點,歸隱山野的道教隱遁思想,仗劍天涯的俠義精神,蘇東坡的一生與這幾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反複地羈絆糾結。就是這個東坡居士,桀驁不馴的做派,豪邁奔放的風格,摧枯拉朽的熱情,浩蕩山河的氣勢,都未因挫折與困頓而改變,盡管這可能是命運對蘇東坡的捉弄,但他仍然談笑風生……

還有曲江詩人餘靖,潮州文人李南仲,寶安詩人陳璉,蕉嶺詩人丘逢甲,惠州進士江逢辰,番禺詩人李昂英,“南園五子”中的王佐、黃哲,“南園後五子”中的歐大任、黎民表,“嶺南三家”的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粵東三子”中的黃培芳,番禺進士張維屏,戊戌變法維新運動的康有為、梁啟超等。這些名人先賢,傾情於羅浮山,跋山涉水,尋找山水之幽趣,那名篇佳作,以飄逸充盈的靈感,展現了羅浮山的優雅,描繪了羅浮山的神韻。以濃墨重彩的畫卷,展示了羅浮山的美麗風采。

張維屏,字子樹,號南山。他愛羅浮勝境,久居羅浮山的酥醪觀,觸景生情,寫了一首《有酒詩》:有酒漉漉,百年電速;渴驥奔泉,枯魚上竹;神離絳宮,鬼瞰華屋;醉飽優倡,饑寒戚族;前堂高歌,後戶低哭;鏡花春紅,墓草秋綠;誰歟慧業?識字憂伏。紙蠹低功,爾蠶自縛;索米一囊,嘔血一斛;老佛攢眉,上仙捧腹;與爾靈丹,並非草木;爾病自醫,爾藥自服;病在有求,藥在無欲;大笑咽之,百骸如沐。道出了人生如夢和無欲無求的境界。

連從未來過羅浮山的謝靈運、李白、杜甫、徐陵、李賀、劉禹錫、朱熹、陳獻章、宋廣業、朱彝尊等人都慕名賦詩文。李白、杜甫分別寫下“餘欲羅浮隱,海上同飛翻”和“結托老人星,羅浮振衰步”的名句,渴望晚年歸隱羅浮。他們至少在夢中來過這充滿仙風道骨的羅浮山。謝靈運有《羅浮山賦》,李賀有《羅浮山人與葛篇》,陳獻章詩有《羅浮》等,這些詞、賦、詩對羅浮雄奇的山水風光,描寫得宛如身曆,美輪美奐。李南仲的《羅浮山賦》,陳澧的《羅浮睡了》,陳恭尹的《羅浮絕頂觀日出》等詩文篇章,都引人入勝。

李南仲寫的《羅浮山賦》也很有意思。他不僅把這座崛起於滄溟之邊的羅浮山,讚為“乃百粵群山之祖,與南嶽以齊肩”,而且以極其生動簡潔的語言,把此山寫得出神入化。他形容山景是“開者如蓋、覆者如鍾;銛者如戟、轉者如弓;尊者如老、卑者如童;曲者如臂、亂者如蓬;排者如掌、碧者如瞳;平者如幾、圓者如籠;展者如鳳、猛者如熊;睚者如虎、蟠者如龍”,真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