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綠道,沒有始點,也沒有終點。她像一根項鏈,把珍珠般的鄉村連接起來,這串串珍珠,彼此交織,熠熠生輝。
徒步在綠道上,麵對如此多嬌的田園風光,我不禁感慨,人生如是,迂回曲折。
流連在羅浮的綠道上,我仿佛穿越時間的隧道,上下三千年,縱橫五萬裏,深深地為羅浮山的曆史文明感到驕傲。
有人說,羅浮是幾千年消亡的縛婁古國之所在地。早在兩千多年前,羅浮(博羅)曾經創造過輝煌的遠古文明。銀崗古窯址的發現、公莊青銅器的出土、橫嶺古墓場的重見天日……改寫了整個嶺南古代的文明史,那“蠻夷”、“蠻荒”的說法,從此不確。沿著這綠道去尋找嶺南的古代文明,就能領略到嶺南文化的輝煌與燦爛。
綠道融入文化古道之中,沿著葛洪修身養性、蘇東坡等曆代文人墨客走過的路,蜿蜒而行,仿佛聽到了清脆的青銅敲擊音樂和古戰場上的嘶鳴聲,一瞬間,我又看到了葛洪采藥煉丹的身影,聽到了蘇東坡的荔枝吟,聽到了朱明洞儒子朗朗的讀書聲……
綠的麵前是無限風光伴隨的無限遐想,綠的後麵是沉思與默默的記憶。作為曾經是綠道建設者的我,內心是多麼感慨與喜悅。
一幅幅催人奮進的畫卷在我心中永駐。
一件件感人的往事在我的腦腦定格。
不能忘,曆史沒有開玩笑。“一年規劃、兩年建成、三年完善”的綠道建設,卻僅用一年的時間,一條綠色的巨龍在羅浮山騰雲駕霧地“表演”一番後,瀟灑飄落在廣袤的田野,沿著東江奔向遠方……
不能忘,罕見的高溫和雨水天氣,給綠道建設帶來了困難。然而,戰酷暑,頂風雨,領導現場辦公,幹群一條心,人力機械齊上陣,披荊斬棘,硬是在地平線上劃出了一道綠色的曲線。
不能忘,無障礙施工,這是綠道建設的最大亮點。綠道線路長,工程大,那複雜的地段,充滿著錯綜複雜的利益矛盾,屋宅地、自留地的征用,果樹青苗的補償,等等,人民綠道人民建,農民兄弟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渴望變成了無私的行動,讓出宅基地、自留地,砍掉果樹,拆除豬舍禽屋……一切為了綠道。
走在綠道上,一隊隊暢遊綠道,騎樂無窮的年輕小夥子,穿著五顏六色的運動裝,騎著嶄新的自行車,向遠方奔去,流淌著一串串青春之歌。那三五成群的男女老少,閑庭信步,飄來一聲聲笑語歡聲。
我依然行走在綠道上,身似行雲流水,心如皓月當空,感受家鄉的詩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