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遠古走來。
從遠古走來的羅浮山,她鍾靈毓秀,風光旖旎。她以靈秀山水與幽美生態,孕育了古樸凝重、深厚斑斕的羅浮山生態文化。
“品嚐”羅浮山生態文化,離不開金、木、水、火、土。“五行”是羅浮山生命的根。那七彩的金,嫩綠的木,晶瑩的水,閃耀的火,沁香的土,充滿著靈性,撫慰著羅浮山文化的根——生態,哺育著羅浮山生態的魂——文化。
中國古代思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作為構成萬物的元素,以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是多樣性的統一。春秋時產生了五行相勝這一哲學理念。《孫子兵法·虛實篇》曰“五行無常勝”,認為五行之間有相克。戰國時期,“五行”說頗為流行,並出現了“五行相生相勝”的理論,“相生”意味著相互促進,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勝”即“相克”,意味著相互排斥,如“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等。這些觀點具有樸素唯物論和自然辯證法因素。五行說雖被後來唯心主義思想家神秘化,但它的合理因素一直被保存下來,對中國古代天文、曆法、醫學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羅浮山曆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譽。厚重的曆史文化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造就了羅浮山豐富而有特色的生態文化資源。在這裏,我們竟驚奇地發現,羅浮山的生態文化是與五行文化中的金、木、水、火、土相互對應的,並且充滿神奇的色彩。
賈誼曰:天地為爐,造化為工;陰陽為炭,萬物為銅。在羅浮山,不難看出:銅淬之於金,林滋長於木,瀑得益於水,燈淵源於火,陶結晶於土。銅林瀑燈陶融金木水火土之根本。相生相克,周而複始;聚散生滅,天人合一。由此而凝聚羅浮山精神之博大!難道說這是一種巧合嗎?不,這是偉大的羅浮山人民在金木水火土與銅林瀑燈陶中體會到漸行漸遠的召喚,在力量的母體裏組成和衝動著永恒的信念,繁衍著古樸和現代的形象,演繹著無限和有限的生命意境。金木水火土更凝聚陶瓷之風韻。你看,那含鐵沙的白土,經過水的磨合,在木炭火的煉獄裏,涅槃為陶,給羅浮山這片獨特的天地帶來了非凡的反響。同樣銅不也是結晶於金,授柄於木,淬之於水,燒煉於火,取材於礦土嗎?可謂青銅與金丹,縱橫天下;木與佳果,香飄萬裏;瀑與水,川流不息;火與燈,光照千秋;土與陶,生命結晶。它們伴隨著羅浮山的呐喊和東江的吟唱,奏響了羅浮山生態文化的輝煌樂章!
青銅與金丹縱橫天下
從那位盜火的神靈開始,帶著沉重的傷痛和自信的微笑,遠走他鄉,跋山涉水,尋找和點燃那生命的火種,迸發了扣人心弦的烈焰,熔化了石頭,從中“煉出了一種叫金屬”的物質,它富有特殊的光澤而不透明。它導電、導熱,並在烈火中任人錘煉……人類為了生存,首先發明了刀劍和各類青銅器皿,並彙集成精靈放歌於春秋戰國。
遠離中原的羅浮,顯然沒有鑄造青銅器的遺址和傳說。但是,羅浮山下古文物的出土,廣東省近50年來的這一最為重大的文物發現,改寫了整個嶺南的文明史,“蠻夷”、“蠻荒”之類的說法,從此當視為不確。這一發現,具有重要的曆史、藝術和科學的價值,具有嶄新的內容和信息,給時代提供了新的認識,因而被評為2000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嶺南文明,曾經先進,曾經輝煌,讓廣東人引以為豪。
神秘的羅浮見證了這一幕幕的曆史畫卷。
1973年,博羅縣石灣鎮蘇屋崗農民第一次挖出兩件青銅編鍾;1984年,在博羅縣公莊鎮陂頭神出土7件完好青銅編鍾。這7件編鍾表麵都有精美的花紋,編鍾兩麵聲音不同,中央文化部音樂研究所的專家鑒定,認為編鍾音質清脆,音階準確,屬於春秋時期的產物。他們還認為,這7件青銅編鍾不是中原的產品,乃廣東本土鑄造,是地道的“土特產”。這冰山一角的“土特產”,逐步揭開了盛傳的古國之謎。
輕輕地敲擊著鏽跡斑斑的編鍾,清脆的聲音穿越蠻荒的記憶。我們仿佛看見那令人震撼的一幕:
鑄造的火焰在燃燒。此時的黃河、長江流域,正是旌旗獵獵,群雄紛起,隨著最後一輪腥風血雨,吳越兩霸稱雄中原,姑蘇一戰,越敗吳,曆史進入新的一頁。戰國七雄對峙,十年間,六國灰飛煙滅,秦一統天下。而遠離中原的南越,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歌舞升平。夢幻般的縛婁古國在人們的心目中顯得遙遠而神秘。
我們在神秘中尋找曆史。曆史的時空又回到了葛洪時代,這就是金丹時代。“於卦為離”的羅浮山朱明洞,是葛洪煉丹的地方,“稚川丹灶”肅然在這裏,這“稚川丹灶”是先人遺留的探求長生的見證,它見證了“金丹”時代。灶台依舊,其仙風道骨姍姍可見;石壁上風雨侵蝕的斑痕,猶如仙女的霞衣掛在上麵;鬆風如濤,好似琴鳴。“丹灶三年火,蒼崖萬歲藤。”就在這裏,葛洪帶著他那仙丹煉成燦爛如同黃金般的夢想,燃起了燒金的紫煙,練就了“守丹灶而不顧,煉金鼎而方堅”的意誌和毅力,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記載了大量的古代丹經和丹法,勾畫了中國古代煉丹的曆史梗概,但也多少讓身後含愁眉黛綠的羅浮仙子,發出了殷勤不為學燒金,道侶惟應識此心的怨歎。
對麵的葛洪煉丹遺跡,仍光彩照人,莊嚴依舊。這蒼老而又凝重的形象,無時不昭示著一種堅韌不拔、剛柔並舉的道教精神,為一群又一群的旅客留下生命之神韻。
青銅與金丹,留下了大自然所創造的傑作。它湧動的激情猶如江河的節律,在每一行的足跡上都寫著悲壯的身影。生命的禮讚,從盤古開始就生出了一種情緣。到了趙佗臥薪嚐膽,再到葛洪隱居煉丹,羅浮山“聖火”不滅,鍾聲不斷。於是宗教的智者在這方熱土打造出輝煌燦爛的宗教文化。羅浮山名於秦漢,鼎盛於唐宋,“百粵群山之祖”的美譽傳遍中國。
木與果香飄萬裏
木即樹,木本植物的總稱。《說苑善說》曰:山有木兮木有枝。木的故事,為我們捕捉到了地球原始時代原始森林的力量和許多生活的夢幻,譜寫了多少美妙的詩章。
據各方考證,森林是人類真正的故鄉,人類的始祖就是由從樹上爬下來的猿猴進化而來的,然後從森林裏走了出來。大冰河時期中斷了有巢氏的生活方式,迫使人類的遠祖從森林走向原野,走向江河。文明的古城堡崛起之後,人類才有可能騎駱駝去橫越沙漠,駕艨艟去漂越海洋,乘飛機去傲視蒼穹……我們的故鄉在哪裏?在原野?不是;在沙漠?不是;在江海?不是;在天空?不是。那森林,它才是我們真正的故鄉。那些鬱鬱蔥蔥的芬芳遠古記憶,作為人類的集體潛意識,一代代秘傳下來,至今還出現在我們的夢境裏。
森林是一種文化。森林文化作為以森林為背景的協調人與森林、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關係的文化樣態,本質上是一種生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森林文化,是森林生態文化,其本質和精髓體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生態文化,在羅浮山,每一處都有,每一處都能找到。
群峰嵯峨、澗峽縱橫、溪流交錯的羅浮山,森林類型豐富多樣,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植物並茂一林,形成南亞熱帶的天然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