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山景區總麵積214郾32平方公裏,其中林地麵積164郾48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76郾6%,森林覆蓋率69郾9%。常綠喬木與闊葉林和眾多的藤本、草本等植物,計有4000多種。
羅浮山優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氣候,複雜的地形,古老的地貌,為森林的生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不僅使一些瀕危植物得以繁衍發展,一些古樹名木也得以保存。羅浮山各道觀寺廟保存下來的古樹名木就有18種之多,主要樹種有小葉榕、香樟、秋楓、羅漢鬆、土沉香、紅錐、楊桃、人麵子、青果榕、龍眼、水鬆、九裏香、大葉米蘭、金桂、含笑、梅、山茶樹、過江龍等。這些古樹名木是羅浮山活的文物,也是羅浮山曆史的見證。古樹參天,蕭森萬木,奇花異草,綠陰蔽日,成為羅浮山生態文化的特色。
在羅浮山東北麓山脈,近年有重大發現。2009年9月15日,《惠州日報》報道:日前,博羅縣公莊鎮組織人員經過多次考察,並經四川大學專家教授進一步論證,證實在博羅縣公莊鎮、柏塘鎮、橫河辦事處和龍門縣龍江交界處發現的麵積達1萬多畝的原生態林帶,極具旅遊開發價值。這被當地群眾稱為“秋風坑”的原生態林帶呈盆地地形,四麵環山,為保存完好的古灌木林。林帶內溪流縱橫、古木參天,並發現多種奇花異草和珍稀動物,堪稱天然的動物園。據專家現場勘測,坑內的溫度普遍比周邊地區低3~5攝氏度。專家認為,這是打造原生態“清涼世界”的天然寶庫。目前,有關專家正就原生態林帶的開發利用進行詳細規劃。
羅浮山四季花繁。暮春火紅的杜鵑、似錦的吊鍾花成片開放;夏初百合花、野牡丹、姚金娘、山稔花如火如荼;秋季的楓香、山烏桕等,紅葉迎秋;冬天的油茶花,花白如雪,傲霜怒放。羅浮山不愧為珠三角的中心花園。
羅浮山四季佳果飄香。春天的枇杷、楊梅,夏天的龍眼、荔枝、芒果;秋天的梨子、香蕉、沙田柚、柿子;冬天的柑、橙、橘。一年四季,應有盡有,讓你大開眼界,讓你撐飽肚皮。
唐開元年間,山僧即以甘甜味美的柑子作為貢品,並被皇帝命名為禦園柑。北宋蘇東坡被貶嶺南,滿腹惆悵傷感。但在安置於惠州來遊羅浮之後,卻愛上了“四時春”的羅浮,在“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的生活中,“不辭長作嶺南人”了。
羅浮山夏季氣溫,白天30毅以內,晚上20毅左右,由於空氣中的負離子的濃度較高,即使酷暑天進入羅浮山,遊客也會覺得涼風徐徐,可謂是白天不用扇,入夜不用棉被墊。
瀑與水川流不息
大地擁抱森林的分娩,是血和淚的結晶,這結晶便是水,這水便是氫和氧,是最普通的化合物。這是碧綠綠的血在流淌,透露著真善美。在地球生命意識的內核,疼痛著這方原野。或許是濃濃的熱戀,滔滔不息;或許是默默的感悟,綿綿不斷;或許是慈慈的母愛,依依難舍。這就是羅浮山的瀑與水。山情,垂釣成綠浪的饑餓與困惑;水夢,沿著溪水的曲折與坎坷,川流不息的瀑與水,在羅浮山裏盡情地放牧青春……
羅浮山雨量充沛,山林覆蓋麵廣,山高穀深,孕育了羅浮山瀑布泉水資源。據有關資料介紹,羅浮山主要河流有藍溪河(浮山流域)、瀾石河(羅山流域);主要溪澗有大坑水、鹿角坑水、新溪坑水、白鶴水、黃龍水、華首水、南寮水、坳嶺水、茶山坑水、流雲斜水、山背水、葛蒲澗、杜鵑澗、山茶澗等14條溪澗。除瀾石河、藍溪河外,其他河流、溪澗上均有眾多的瀑布、跌水、澄潭。每當大雨過後,山澗的瀑布懸掛在山腰,非常壯觀。古人讚之為誰信匡廬千丈瀑,移來一半在東樵。
羅浮山林深苔厚,鬱鬱蔥蔥,洞壁岩縫,儲水豐富,今人稱之為“綠色水庫”、“固體水庫”、嶺南的水明珠。
川流不息的山澗水,彙集了羅浮山巨大的水利資源,鑄造出良好的生態環境。在羅浮山東南麓和西南麓,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兩幅西子三千個,群山已失高。峰巒成島嶼,平地卷波濤的美麗畫卷。這是聚集羅浮山水資源的顯崗水庫和聯和水庫,是博羅縣最大的防旱澇災害的重要水利工程,又是旅遊觀光的風景區。這兩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羅浮山東南麓和西南麓山水之間,美輪美奐,令人心馳神往,頓生極其浪漫的幻想。
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一種新的旅遊方式——漂流,脫穎而出。羅浮山漂流景區群峰疊翠,雲繚霧繞,神奇迷人,其一山一水,一木一石,一情一景,競顯“幽、曲、翠、秀、真、古、奇、情”,一灣一新景,九曲藏千畫,時而奔騰澎湃,時而回旋幽穀,令人心曠神怡。藍天白雲下,青山綠水間,乘一葉扁舟順流而下,隨波逐流,逍遙自在。沿途竹廊扶風相掩,深邃的峽穀奇石星布成趣,高含量的負離子幽穀空氣清新,清澈的溪水散發著自然靈氣,讓人如置身於仙境一般,將讓你領略“激情穿越、仙境暢遊”的獨特神韻。
闖過險灘水勢漸緩,蜿蜒迂回順流而下,沿途的田園風光,峰林美景盡收眼中,魚翔淺底,水清如鏡,一句“隻見青山不見人,卻聞清音踏水來”將遊人帶入美景詩境。聽聽靜謐山間蟬鳴林梢,看看“水村山郭酒旗風”,真有洗滌凡塵、回歸自然之感。碧波蕩舟,偶入一泓水潭,綠樹成蔭,鳥語啾啾。此時,一種親近自然、挑戰自然的身心釋放感油然而生。
瀑布的震撼來自於水的凝重,噪動了大山幾多寧靜,柔情的溪水和俏皮的皮舟,豐富人間幾多風采。蕩氣回腸之後,便是一隻隻擱淺的皮舟;如今邁步從頭越,再次蕩槳跋涉,又激起皮舟奮起舞蹈,向著勝利的目標,向著一泓潭水,奔流直下。水的衝擊聲,兩岸樹林嘩啦的抨擊聲,奏成一曲大山的旋律。是啊,生命的韌性在漂流中得到了極限的滿足,人類也借助水的力量,傳遞著勝利的喜悅。這就是瀑與水對我們的啟迪。
燈與火光照千秋
火,物體燃燒時所發的光和熱。《韓非子·五蠹》曰: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這說明人之初就與火結下了不解之緣,知道用火抵禦嚴寒,用火驅退猛獸,用火燒烤食物,用火獲得光明。
翻開積滿塵土的泛黃史書,火的熾熱迎麵而來:它生動,它自由,它炙熱,它雄渾,它悠久,所以令人難以分辨究竟是似火的文化還是文化似火……
火,催生了編鍾,羅浮之音,恍如天籟;
火,催生了銅鼎,牢其基業,國泰民安;
火,催生了金丹,葛洪文化,絢麗輝煌;
火,催生了陶瓷,淬如芙蓉,燦若星辰;
火,催生了革命,羅浮忠烈,永垂不朽。
看著“火”狂舞的身影,我陷入了無限的遐思。它忽大忽小,忽高忽低,時強時弱,此起彼伏,又躍又跳,仿若頑皮的孩童在嬉戲追逐,一派生機勃勃……令人血液隨之沸騰,脈搏隨之跳動,情感隨之起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點點星光可以裝飾太空。而不論是燦爛的《詩經》、《楚辭》,還是顧盼的“聊齋”、“紅樓”;不論是鐵鼓銅鑼豪放豁達唱“大江東去”,還是楊柳水岸情意婉轉賞“曉風殘月”;無論是“百家藝枝自春售,潛力農商喧日晝”的《清明上河圖》,還是“春蠶吐絲,姹紫嫣紅”的《仕女箴圖》……哪一頁不似燎原之火?哪一頁不是凝聚了人民的智慧結晶和精英之輩的靈魂之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