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方向 方法是舵手 ——東子
早教不是越早越好
“早教”就是早期教育,主要是指對胎兒和嬰幼兒的教育。
如今,各種“早教”機構、“早教”方式林林總總,“教育越超前越好”一說誘惑著年輕的母親們。“早教”創造了“神童”的傳奇,讓她們趨之若鶩。為了惟一的寶貝的前程,媽媽們正不惜一切代價地忙碌著。她們把巨大的精力和財力投入到早期教育中。早期教育進入家庭,已“演變”成了“超早期的開發教育”。
各大書店的早教書琳琅滿目,鋪天蓋地:《蒙特梭利家庭教育實用方案(1-3歲)》、《三歲締造一生》、《2歲決定孩子的一生》、《零歲育子方案》、《0-3歲最佳人生開始》、《胎兒教育大全》……
令人驚訝的是,在幾乎所有的育兒書中,都特別強調早期教育尤其是3歲以前教育的重要性,列舉的數據可謂令人怵目驚心。
那麼,年輕的母親們是否真的明白,對幼兒過早地進行智力開發的利弊呢?
有位年輕的媽媽,聽人說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開始進行早期教育,於是孩子兩歲時就開始被灌輸數的概念,再大點的時候又給他講時間、長度等概念。媽媽還特意製定了每天的計劃,逐步加碼,層層深入。
這種方法是不是好呢?它是否真能開發寶寶的智力呢?回答是否定的。從心理學上來講,人的感知是受客觀實踐製約的。
研究發現,4歲的兒童認知一日之內的時序還很困難,5-6歲已能認識一日之內及一周之內的時序,但對一年之內的時序認知還有困難。5歲兒童估計時間極不準確、不穩定,根本不會利用時間標尺;6歲兒童短時距知覺的準確性和穩定性有所提高,7歲兒童開始利用標尺但尚不能主動利用標尺;8歲以後的兒童才能主動利用時間標尺,時間的知覺準確性和穩定性才開始接近成人。
可見,兩三歲的嬰幼兒的感知能力還較差,這時候如果把稍微複雜的時間、區間、長度等概念硬性向孩子灌輸,其結果必然事倍功半,甚至會造成寶寶感知的錯覺,影響到後來的智力的正常發展。進行早期教育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急於求成,凡事還應遵循寶寶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而行。
一份調查顯示,3-6歲的孩子七成以上都在參加各種培訓,眾多的母親們圍著孩子的“早教”忙活著,除常規入托入園外,在業餘時間不少家長,還把孩子送進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於是,孩子在1歲內開始學認字,3歲就開始學外語。多數家長又總是把教育和學習相提並論,他們認為,學習成績的好壞就是教育效果的表現。
於是,不少幼兒園也都紛紛推出,諸如“到小學入學前可讓孩子識1000個或2000個字”的所謂“特色教育”。問題是超前識字、學算術、外語就真能打造“神童”嗎?那些在“早教”路上奔波的母親們,你們在教育與快樂中找到平衡了嗎?
我們來看看,2007年10月29日《重慶晨報》的報道:
家長五年苦心栽培,6歲娃娃會講三國語言卻失語在家。月月(化名)在父母的訓練下6歲就會英、法、日三門語言,但一個月前,月月突然變得內向起來,總將自己關在房內,對於父母的關心,月月隻能以哭相告。昨日,經過兒童醫院的醫生診斷,月月患了失語症。
張青是重慶渝中區一家外語培訓機構的英語老師,丈夫是一家外資銀行的英語兼法語翻譯。2002年張青和丈夫明春留學回來就生下女兒月月。從女兒開始咿咿呀呀說話時,張青就開始用英語和女兒對話,家裏放的全都是英語磁帶,就連晚上也讓女兒聽著英文搖籃曲入睡。3歲的時候,雖然吐詞不太清楚,但月月能用漢語和英語進行日常交流了。隨後,丈夫又教女兒法語,雖然比英語難,但月月還是學得很快,一年時間,月月和爸爸就能進行簡單的日常對話了。4歲時,月月就能和媽媽說英語,和爸爸說法語,和小朋友們說普通話了。到六歲時,月月又學會了日語。這時起,月月經常說一句話裏又有英語又有普通話,有時還夾一些法語和日語發音。但月月學校老師反映,因月月一句話裏有多國語言,同學們都嘲笑她。
張青回憶說,1個月前她像往常一樣開車去學校接月月,可女兒上車就哭著說:“同學都說我是外星人”。接下來的幾天裏,月月變得不願意和人說話,一回家就跑進臥室。家長問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她什麼也不說,隻會哭。
張青和丈夫曾多次和月月溝通,但月月卻隻言不發,情急之下,兩人帶著月月到兒童醫院心理科檢查。經過檢查,醫生告訴張青,月月得了“失語症”。原因就在於她這麼小的年齡大腦就輸入了多種語言,以至於她在這種雜亂的語言麵前,難以用一種純粹的語言方式來表達造成的……
我們再看看以下幾位媽媽的早教經:
宜宜媽媽:自從打心眼裏接受了“早教”理論,各種各樣的“早教”方案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床頭。現在兒子4歲了,周末兩個半天都為孩子安排興趣班,周六上午上思維訓練班、語言表達兩個班,周日下午還要學英語,明年還準備學鋼琴、遊泳、滑輪、畫畫等,計劃一大堆,我感到好累,覺得寶寶也很辛苦。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累點也值。
冰冰媽媽:我的女兒今年5歲了,周六上午去少年宮跳舞,平時每天還參加幼兒園的興趣班。但看到其他寶寶好像周末至少都學兩三樣東西,看看周圍的孩子都在識字、閱讀和上英語口語,感覺我們還是讓孩子學得太少了,於是打算再讓她去學鋼琴、奧數。孩子雖然累點,但是進步很快,我很欣喜。
文文媽媽:我女兒剛過兩歲生日,由於我和先生工作忙,沒有時間輔導孩子,我們就給她請了一個教庭教師式的保姆,對她進行全方麵的開發教育。孩子明顯比同齡孩子懂得多,我很得意於沒有錯過“早教”這個機會。
以上都是傳統意義上的好母親,但是她們的做法有諸多問題。
1. 超越年齡階段的早期訓練不妥。
任意超越孩子年齡階段的訓練教育,已成為目前不少家庭還沒有完全意識到的教育誤區。父母們在孩子的智力和行為活動能力,還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時,就急急地進行所謂的“智力開發”,要求孩子做一些“高難度”訓練:兩三歲時開始教孩子識字、算術;到了四五歲,小學語文、數學課本就已經擺在了孩子的麵前。
其實,3歲前孩子背詩識字都是徒勞的。孩子大腦在3歲以前的記憶隻是機械記憶,家長常常以自己的孩子這麼小就能說會道、會背詩詞、會數數而驕傲,其實孩子這時並不理解一個詞、一個數字代表的真實含義,隻是一種短期的機械記憶,如果不定期重複,就會很快遺忘,而且這種做法並不能增強記憶力,也就是說孩子記住的東西並不比同齡人多。等到上學後,這些所謂的優勢就會遺失,他們會重新與同齡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以前記的東西都白學了。
這方麵,我的感觸就很深。我的女兒範薑國一(依依)當時也學了一些,後來她都忘了,而我倒記住了。
2. 兒童過早讀寫弊病多。
許多父母都望子成龍,而英國日前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讓孩子在四五歲前就讀書寫字,對他們日後的成長未必有利。
研究報告指出,兒童一般要在5歲以後,才能夠發揮手指的協調能力,而且男孩在這方麵的發展,比女孩還要慢一些。假如父母們不考慮孩子的生理承受能力,在孩子具備基本的協調能力以前,便強迫他們學習寫字,這不僅無助於孩子的智力發展,還可能對他們的身心健康以及未來成長構成不良影響。
在眾多的5歲前開始學習寫字的孩子中,隻有極少數兒童能夠真正培養出寫字能力。報告說,雖然兒童的寫字和閱讀能力,都建立在良好的說話能力基礎之上,但是未滿5歲的兒童,無論他們說話能力多強,或者他們自己多麼喜歡讀書寫字,到後來絕大多數兒童的讀書和寫字能力並不超群。那些閱讀能力強的兒童,大多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父母愛讀書,子女一般都會仿效。此外,兒童讀書的濃厚興趣,大都是得到父母的鼓勵和支持,並非強迫的。
3. 急功近利做法埋成長隱患。
一項調查表明,孩子在經受過一些“早教”以後會變得沒有愛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別人。這是因為家長、老師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灌輸知識時,會有意無意地把一些成年人才有的競爭等觀念強加於孩子身上。比方說,都在一個班裏上課,家長往往告訴孩子要多表現,多與老師親近,想辦法讓老師喜歡自己,不要被別的孩子比下去。久而久之,互相競爭、互相爭寵的觀念就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造成愛心減弱、心地狹隘。
其實,0~3歲的孩子非智力素質的培養,才是主要內容,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隻能為孩子日後的成長埋下隱患。
4. 早期教育失誤會導致嚴重後果。
早期家庭教育失誤,常常加劇孩子能力不均衡發展,使孩子從愛學變為厭學。最近,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課題研究組等單位,主持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小學生學習能力發展失衡的發現率為23.6%。其中,有14.7%的學生存在比較嚴重的學習能力發展失衡問題。這些調查數據與國外的研究結果相吻合,說明學習能力發展失衡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不可忽視性。照此推算,我國14歲以下存在各種問題的少年兒童數量相當可觀。
長期以來,人們對此一無所知,父母、老師們習慣於把這部分學生視為不爭氣、不上進且成心搗亂的壞學生。其實,這些孩子的智商並不低,也不是態度或品質上的問題。相反,他們還很聰明,智力水平正常甚至超常,隻是在獲得或動用聽、說、讀、寫、算等能力上的一個或多個方麵未能達到適當水平,從而導致能力發展不均衡。對於學齡兒童來講,這種發展不均衡過於明顯,自然影響學習和表現。早期家庭教育失誤,常常加劇孩子學習能力的不均衡發展,並使有些孩子喪失了學習積極性,由“愛學”變為“厭學”。
兒童的發展離不開適宜的生理成熟度。現在社會上提出了很多的新名詞,如“胎教”、“親子教育”、“早期智力開發”、“立體智力開發”等等,不管弄出多少名堂,很多都是偽科學!兒童的發展必須在適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礎上,才能進行適時的訓練,這是0-3歲兒童保健的基本科學規律。就好比吃桃子,這桃子本來沒熟,無論你用什麼高招處理過,它吃到嘴裏總是酸的。
如果我們從一對雙胞胎嬰兒中挑出其中一個,訓練他先學爬樓梯。結果發現,他也不過就是先會爬了幾天,另一個未經訓練的孩子,長到一定階段照樣也會爬樓梯,無論是從智力還是從體能,二者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這說明,人的成長是一個過程,到了不同的年齡段,自然就會獲得不同的技能。一些期望孩子成為天才的父母,在嬰兒才幾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訓練孩子走路、認字,好像走路走得越早越好,認字認得越多越好,這個觀念是不對的。一句話,嬰幼兒的發展階段不可能超越。
媽媽們千萬不能掉進以“早期教育”為名,故意地造成父母們的不安感,從而試圖牟取利益的各種從事教育事業的公司,及其他各種機構的商業陷阱裏。早期教育根本不需要高昂的投入,許多做父母、做爺爺奶奶的並不知“早期教育”為何物,但望子成龍心切,為孩子盡快成才不惜一擲千金。這給了“某些人”一個撈錢的機會。
兒童最佳的人生開端應該是充分合理的營養、良好的健康狀況,生活在一個豐富的感知刺激的環境和充滿溫暖愛心的家庭和社會氛圍中。這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環境因素。並不是花錢多就一定買到好的早期教育,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對有些母親那種盲目的、以為花錢就能買來好的教育的想法,是很不妥當的。
早期教育首先是要給孩子打好基礎,0—3歲是人頭腦發展最快的時期,也是感知發育最敏感的時期,母親們要創造的是一個適應嬰幼兒生長的環境,譬如視覺、聽覺、語言、情感和能夠自由自在活動的、安全的環境。這樣的早期教育,效果很好,又不需要花很多的錢。
誰都知道拔苗助長的故事。
近聞,武漢一女士苦於為年僅2歲的女兒找不到合適家教,另有一母親則把1歲有餘的兒子送進英語培訓班。這些母親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自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然而現實並不容樂觀,社會和母親們一味重視“學習革命”的意義,人為地使幼兒教育過早小學化、成人化,而忽視了兒童生理、心理發展規律,結果隻能拔苗助長,弄巧成拙。別說指望出現像莫紮特那樣的天才,相反對兒童的天性和潛質是一種隱性扼殺。
給莊稼過度施肥,會造成病變和減產;一個人營養過剩,會引發肥胖綜合征。同樣,提早使兒童學習“革命化”,最終隻能“革”了娃娃的“命”。
“早期教育”無疑是必要的,但是如何實施“早期教育”卻大有學問。
父母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一定要講究科學方法,不能急於求成。兒童的早期教育應該按以下原則進行:1.凡是符合兒童興趣愛好的知識,他們都願意學習。因此早期教育必須以引導、啟發求知欲為目的,而不是強迫灌輸知識;2.凡是與兒童生活、生存有關的事物,他們都學得快。因此早期教育應和他們的生活相聯係進行;3.凡是兒童能夠模仿的行為,他們都喜歡模仿,特別是年齡相近兒童的行為,他們更喜歡模仿。因此,必須把兒童置於集他們互教互學、互相促進,使早期教育與個人趣味融為一體。
早期教育首先要提高母親科學育兒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對孩子的認知,對孩子發展的認知。應當學一些心理學、教育學的知識,知道孩子發展曆程是什麼,孩子處在哪一個階段,有些什麼特點。不掌握這些知識,就容易走入誤區。
有些母親以為早期教育就是讓孩子多認字,1歲認1000個字、3歲認3000個字,還認為這就是科學的育兒方法。其實不然,早期教育首要的是培養孩子的一種學習興趣、對事物的好奇心、對生活的認識,還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豐富的情感和對社會的正確態度,不應過度強調技能,很多的技能其實都是與生俱來的。
嬰幼兒教育是國家、社會和每一個家庭的大事,一個孩子的嬰幼兒、童年時代不會有第二次,錯誤的教育將給國家、社會和家庭,以及孩子的一生造成重大損失。
年輕的母親們,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請千萬不要拔苗助長。
不要迷信雙語教學
如今中國孩子的說寫能力正在全麵淪喪!
因為中國教育不重視國語和國文的培養。而外語教育,尤其是英語學習卻熱火朝天。於是,各類雙語幼兒園、雙語學校鋪天蓋地,都賺的個金滿鉑滿。英語在中國被供到比自己的民族語言還重要的地位。讓孩子從小學外語,家長追捧學校迎合,“贏在起跑線上”的心理讓越來越小的孩子,早早開始接觸英語語言的培養,母親們也為此煞費苦心。
高女士的女兒兜兜今年5歲半,在長春市某雙語幼兒園已經呆了3年。兜兜每月的學費是700元,這還不包括外語教材等費用。幼兒園一周上二節外語課,如今,兜兜已經能背誦一些簡單的單詞,並可以將老師所講的英語課本從頭背到尾。高女士高興的地說,在學校能像女兒一樣背誦課本的孩子並不多,女兒在幼兒園時期的英語,應該是走在同齡孩子的前麵了。
據了解,一般雙語幼兒園英語不會再收費,非雙語幼兒園的小朋友額外參加英語興趣學習,每個月在150元以上,長春市某台資雙語幼兒園的費用每月高達2000元,DVD之類的教材還要另外收錢。
李女士的兒子在沈陽市某雙語幼兒園,一個月費用1500元,每天都有外教給上英語課,但李女士不想讓孩子的外語課在周六周日間斷,於是她在課外又給孩子報了外語班。這樣,5歲的孩子一周7天就不間斷學外語。李女士認為不在於兒子學得怎麼樣,隻在於為他營造一種氛圍,以為將來出國做準備。調查顯示,非雙語幼兒園孩子在課外班學英語的占到70%以上,費用加起來甚至超過雙語幼兒園的費用。
“明知道孩子學英語不會有收獲,但大家都學,隻能跟著學。反正學校教的我也聽不懂,花錢買心安吧。”李女士說。
“學英文,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母親們深信幼兒階段是學外語的最佳時機。但是,外語真的愈早開始愈容易學得好嗎?
有些學者從生物學角度研究兒童及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的結果發現,並沒有充分的證據顯示大腦的神經發展及分化與語言學習有直接的關聯,在人一生當中其實並沒有特別某一個時期不適合學語言。在我們周遭也有不少過了關鍵期才學第二種語言成功的例證。
有關語言與大腦的問題其實相當複雜,個體差異很大,還有太多有待研究證實之處。惟一比較有定論的是所謂的“口音關鍵時期”,兒童對發音的接受能力最強,有其生理基礎。在語音方麵,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年齡,對未來口語的發音有決定性的影響。也就是說學習者開始學習,或接觸第二語言的時間愈早,愈沒有外國口音。
但口音純正不必也不應該是幼兒英語教學的唯一目標。
美國哈佛大學語言教育學家史諾教授指出,學外語時最不需要擔心的就是口音是否道地的問題,因為即使美國當地人說的英語也是南腔北調,各有各的口音。如果隻為了讓孩子的發音與當地人一樣而提前要孩子學英文,是沒必要而且不實際的做法。而且,在幼兒園或低年級開始實施英語教學,其效果不見得比在小學中、高年級要好。若每星期花同樣的兩小時學英語,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因為認知能力較為成熟,可以學得更快更好。
由於年齡較小,幼兒的認知能力、注意力及記憶都有限,在幼兒園學習的時間本來就不多,若是花絕大多數的時間來學英語,就會把原來可以學其它東西的時間和精力排擠掉。影響語言學習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麵:
1.聽到多少。
幼兒若是有許多語言互動機會,其母語學習的速度自然就會很快。母親若常和自己的孩子說話,孩子母語學習的速度就比較快;反之,母語學習的速度相對地比較慢。幼兒園老師在園內和幼兒說話的時間愈多,幼兒語言學習的速度就愈快。大多數的中國幼兒除了在上英語課時聽到英語,其它時間要接觸到英語的機會較少。如果一天花一個小時來學英文,對任何年紀的孩子而言,都不太可能將英文學好。還不如把上英文課的時間,以幼兒熟悉的母語來學別的,或許有更高的學習效果。
2.聽到什麼。
對不同年齡的孩子而言,所需要聽到的語言內容是不同的。譬如對年紀非常小的幼兒說話時,說話的內容必需要配合幼兒所能了解的程度以及他們的興趣。當聽不懂某種語言時,不論是何種內容或形式,對學習那種語言的幫助都是有限的。
反觀中國兒童學習英語的環境,在語言程度及內容上,並沒有細心考慮到孩子的興趣和認知發展階段。像許多幼兒園英文課或兒童美語補習班老師,上課所用的教材有些直接從國外進口,無論是實際生活層麵,還是文化內涵並不見得適合中國的兒童。另外,還有些幼兒英語補習班一開始就要孩子全部以英語聽講溝通。試想對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要聽和說一個陌生的語言是多麼困難及痛苦的事。
3.傾聽的重要。
小孩通常要曆經很長的過程才能將母語學好。根據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泰柏教授的研究,在美國以英文為第二語言的孩子,其學習英文的過程與英語為母語小孩的學習過程類似。
以英文為第二語言的孩子在學英文時也要經過學母語的各個階段,如沉默期、聲音實驗期、活用語言期等,而年齡較小的孩子所經過的沉默期要比年齡較大的孩子長。但是在中國,幼兒英語學習的環境卻無法提供足夠的機會和時間讓孩子聆聽英文,為後麵的語言學習階段做準備。
4.語言學習對象。
孩子學習母語的主要對象,大部分是和自己親近的人,像是朝夕相處的父母、親人或保姆。但是孩子學外語時,學習的主要對象往往不是自己的親人。因而,可能會影響孩子學習外語的動機和成效。
事實上對幼兒而言,他們在幼兒園所需要的是一個能帶給他穩定感及信任感的老師。但是中國幼兒園教英文的老師多半不是原帶班老師,而是外聘的兼任老師,也有外籍教師。兼任及外籍老師來來去去,較無法與幼兒建立穩定的情感。先不論幼兒英語教師資曆如何,他們與幼兒的師生關係沒有穩定性,就不利於幼兒階段的學習及心理需求。
5.母語讀寫能力與外語學習。
母語讀寫能力和外語學習有什麼關係呢?事實上,母語的讀寫能力一方麵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外語。當孩子有了母語的讀寫能力時,會比較熟悉語言的結構及使用規則,又具備一般的語言知識和常識,在此基礎之上,再來學外語,可以學得更有效率。另一方麵,母語的讀寫能力可以保護孩子的母語能力,避免母語能力的退步或失去。如果一個十四歲才移民他國的孩子,移民前已經會讀寫中文。即使之後不再說中文,隻要他繼續有機會讀或寫中文,仍然可以保持一定水準的中文能力。但是一個八歲的小孩,中文讀寫能力尚未成熟,如果他移民他國,並從此很少有機會說中文或讀寫中文,他的中文能力在五年之內很可能就會退步甚至失去。
因此,我們應該多培養孩子母語的讀寫能力,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什麼是閱讀,什麼是書寫,並且喜歡讀寫。如果孩子年齡很小,還沒有母語的讀寫能力時就學外語,不但外語學習的效率不高,還會影響原有的母語能力。反之,年齡較大的孩子或成人,若已有母語的讀寫能力基礎再來學外語,會有加乘的效果,更可以避免外語的學習影響母語的能力。
在幼兒階段,我們事實上應該培養幼兒母語的基礎,使其初期讀寫能力能順利發展,而不是一窩蜂地將幼兒送去學英語。
從小學習語言對掌握該語言無疑是好的,但關鍵是孩子應該在早期主要掌握什麼語言?當然是首先掌握好母語。人的智力是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綜合。兒童在進行智力活動時,這幾種能力都在發揮自己的作用。而每種能力的發展水平又會影響到其他能力的發展,甚至影響整個智力的發展。
創造力是智力的最佳表現,也是衡量智力水平和發展前途的重要標誌。調查發現,一個歐洲國家,國人自小就會至少3種語言,相當多的人會7種語言,但是,這個國家很少出文學家、發明家等創造性人才,因為語言的過度訓練把人的大腦格式化了。所以,要注意莫讓語言訓練,阻礙了孩子創造能力的發展。
孩子的語言學習和掌握是需要必要的環境的,現在這麼小就學外語,但又沒有機會去練習,語言是在使用中學會的,但是現在的孩子根本沒有鍛煉外語的機會。所以,很多孩子覺得單調乏味,有的孩子學得快忘得快,如果這麼早學習的語言最終是要因為很少使用而被忘記,那為什麼還要犧牲孩子寶貴的玩耍時間呢?
在我國,幼兒“雙語”教學已經嚴重偏離軌道。到目前為止,國家教育部從未提倡或建議過在幼兒園學外語。由於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點,重要是培養一種學習的興趣和習慣。我們國家在幼教方麵還沒有很強的師資力量,尤其是英語教學方麵,究竟由什麼樣的教師來教孩子,目前還沒有一個規範的評估、評價體係。國際上對幼兒園雙語教學有一定的爭議,國外很少搞雙語教學。而且目前沒有數據表明孩子學英語越早越好。學英語是要有一定的語言環境和配套環節的。在學校學,回家不說,沒有英語環境,或上小學間斷了,這樣的幼兒英語是沒有益處的。
幼兒學外語時,經常把英語字母和漢語拚音弄混了,漢語拚音和字母都記亂了,孩子似懂非懂,老師很難糾正。而且,現在的幼兒英語很大程度上被家長逼得走了樣。作為幼兒英語應培養一種興趣和愛好,可家長往往用會背多少單詞和段落來衡量教學和師資力量,這本身是違背孩子學習的自然規律的,但沒有家長能夠真正理解,因此幼兒英語的路也越走越偏離軌道。
據調查,在國內的雙語幼兒園裏,外教的水平良莠不齊,曾有幼兒園發現自己的外教原來是出租車司機,還有的外教是國外當地的農民。國內很多雙語幼兒園所教授的外語全部都是英語,所聘請的外教大都是,來中國學習語言的外國留學生或來中國打工的外國人,他們中很少有人有教課經驗及合格的教學水平,並且什麼國籍的都有,英語發音與純正標準英語差距較大,而且幾乎沒有人通過外事部門的專業考試。
家長盲目推崇,師資良莠不齊,怎麼能取得好效果呢。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學習些外語是必要的,但是這決不等於人人都要學,不等於越早越好。對於孩子,還是先把母語學好,先把中國話說地道了,再去學什麼外語。無論外語學到什麼程度,講得多麼流利,作為中國人不識中國字,講不明白中國話都是極大的悲哀!
不要熱衷考級考證
現在每個周六日或寒暑假,幾乎在中國所有城市的少年宮,我們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媽媽們背著琴啊、二胡或畫夾什麼的,生拉硬拽的把孩子拖進了教室;而孩子一個勁地往回拽,不想進那個門……
每每至此,東子都會為這些孩子感到可憐,同時也為這些家長感到可悲。然而,這樣既可憐又可悲的景象正在逾演逾烈……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母親們違背了孩子們的意願,不情願做的事情他們又怎麼可能快樂呢?
其實,孩子有特長或是有此愛好,為了豐富生活、增長知識、提高技能,報個什麼特長班(興趣班、課後班)也是不錯的一件事。可前提是一定要建立在孩子自願的基礎上,沒興趣的“興趣班”不是對我們成人的一個極大諷刺嗎?所以,我不讚成報什麼這個班那個班,尤其不讚成盲報、亂報。要報也一定要結合孩子的自身情況,看看是否俱備哪方麵的特長,對這個班有沒有興趣,再者也要考慮一下家庭的經濟條件,再看看是不是條件允許。
母親們對此也有著一肚子苦水,一是經濟投入,二是大量的時間投入。給孩子帶來的卻是苦不堪言的重負。母親們何至於此呢?正如大多數母親感言:現在社會競爭如此激烈,將來會更激烈,別的孩子都上特長班,都有特長,我們孩子沒有,將來怎麼參與競爭?這也是無奈之舉,是被迫做出的選擇。有的母親竟然同時給孩子報了7個班,晚上、周六日,沒課的時候……走馬燈似的,把孩子累得不想活了。
為了考級考證,中國所謂的“特長班”、“課後班”、“興趣班”,現在已經進入惡性循環的狀態。
試想,如果中國有5000萬個孩子學舞蹈、有5000萬個孩子學二胡、有5000萬個孩子學鋼琴……換句話說,中國所有的孩子都有特長,那麼不就等於所有的孩子都沒有特長嗎。將來的競爭不依然殘酷嗎?所以說改變孩子將來競爭取勝的法寶,不是所謂的特長,而是適合孩子自身的一技之長。
近幾年來,兒童“特長熱”方興未艾,不少母親熱衷於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特長班”“培訓班”,希望孩子能多拿幾個過級證書,對將來升學、就業有幫助。她們盲目地認為孩子參加特長班越多越好,時間越早越好。孩子們在一歲以內開始認字,三歲以內開始學外語,城市裏三到六歲的孩子八成以上都參加特長班、興趣班。每到晚上和雙休日,不時可見滿懷期望的母親帶著孩子在各種學習班之間奔走。媽媽熱情不減,孩子卻苦不堪言。
大多數家庭把教育與學習相提並論。家長們認為,學習的成績就是教育的效果。於是,孩子無論參加什麼培訓班,目的就是“拿成績”上重點。教育應該是方法、能力、習慣的培養,而不是單一成績的取得,可很多家長不懂得這些。
從星期一至星期五,5歲的佳佳白天在幼兒園學習,吃過晚飯顧不上休息便又被媽媽帶著出去參加特長班。媽媽同時為她報了小提琴、舞蹈、繪畫三個班,每個班一周一至兩次,天天晚上都排得滿滿的。好不容易到了周末,還有鋼琴和英語、數學班等著。一周下來中,隻有星期天下午真正屬於她自己。
對於2006年寒假的來臨,北京市某小學五年級學生小菡沒有一絲興奮。昨天晚上,媽媽對她說:“經過打聽,有三個班可以考慮:一個是公共英語一級B,一個是古箏,一個是作文。這三個班都離家不遠,上午學英語後,下午第一個班是古箏,可以換換腦子休息一下,再上作文班。你覺得怎麼樣?”
看著媽媽殷切的眼神,小菡能覺得怎麼樣,難道她會說出讓媽媽傷心的話:“我什麼班也不上,我想出去旅遊。”有時她真想喊出來。不過被周圍大人稱為懂事的她是不會這麼傻的,因為即使她喊了出來,也不會變成現實,隻會讓爸爸媽媽費更大的口舌,婉轉地找許多理由予以拒絕,這樣反而搞得大家都很累。“爸爸媽媽不是不關心我,也不是不民主,他們好像在跟我商量,可是這是沒有選擇的選擇,班一定得上,級一定得考,這是不能討論的,至於上什麼班,考什麼級,可以尊重我的意見。不用說家裏的氛圍不容我翻盤,看看班上的同學,我也說不出放棄的話,同學都在考級考證,好多人都拿到了各種證書,有的人手裏握有三四個證書。別人都學,你不學,明擺著是吃虧”。
其實,小菡此前已經拿到了一個劍橋少兒英語證書、一個奧數證書。本來有了這兩個證書,加上她的學習成績,考上某附中不成問題,但是前幾天媽媽聽那所學校的校長說,像小菡這樣的條件還說不準,因為報名的學生太多。小菡的媽媽一聽心裏立刻沒譜了,所以趕緊打聽寒假考級班。小菡怎能不明白媽媽的良苦用心?可是不知怎麼的,她心裏總是窩著一股火:“我一點兒也不快樂。”
一位小學三年級學生的母親說:“我們家長累點沒啥,孩子現在吃點苦將來就少受罪。上一個班培訓班20多天,一般就得花600到900元,加上資料費等等,1000元也拿不下來。這些年來我們家沒有添置一件家具,我和孩子他爸沒買一件衣服。這些我都沒有怨言,但是這樣下去,我真是有些頂不住了,好在孩子還爭氣,就為了這一點,吃多少苦都值得。
“其實孩子比我們累,從小學一年級起,他幾乎沒休息過一個雙休日,到假期比上學還忙。孩子懂事,從不抱怨,但我能看出來,他不願把生活搞得這樣苦。可是你說我願意嗎?別人都這樣,都被卷到這種競爭的潮流中,你能例外?誰現在另類,他將來就要倒黴,就要為此付出代價。不說別的,你考不上個好學校,將來找不到個像樣的工作,靠什麼生活?”
北京一位培訓學校的辦班老師說。“今年考級考證班比去年還火,我們開了PETS(包括一級、一級B、和二級)、PETS單向班(包括聽力、口語、語法和國際音標)、劍橋少兒英語、新概念英語第2冊(上)、華數、奧數和五年級作文等13個班,每班招25人左右,現在基本上報名已滿。
“今年寒假除了英語班上18天課外,其他班在15天左右,英語班交費960元,華數、奧數和作文交540元,提前15天報名的可優惠到9.5折。總結經驗,我們安排了一個學習套餐:上午8∶30-11∶30英語,下午1∶30-3∶30閱讀與寫作,3∶40-5∶40華數。這樣安排的合理性:下午第一段學閱讀與寫作,主要是為了換換腦筋,讓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要是連續高強度的用腦,對健康不利。多家長都接受了我們的這個建議。”
為什麼小學生考級考證這麼火?
這不是誰搧乎起來的,也不是媒體炒作起來的,這是實實在在的社會需求刺激起來的。家長們算過一筆賬,報班考級考證雖然貴,但比擇校費卻便宜得多,有一些學校在成績上拉不開檔次,就把特長作為入學的條件之一,逼得家長讓孩子去考證。
其實,我們都知道寒暑假製度的設立,是為了適應孩子身心發展的需要,這是有科學根據的,在國外放假的次數還要多。孩子學習生活緊張,利用假期放鬆一下,有張有弛,有利於孩子身心發展,到了下學期,可以事半功倍,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假期就是要好好玩,徹底放鬆,這樣才能更好地迎接新學期的學習生活。可我們大多數學生家長不懂這一點,把假期當成孩子另外一個課堂,甚至把雙休日也變成學習的延續,這是違背科學規律的。
現在的市場經濟條件,不像以前計劃經濟時期平均主義大鍋飯,那時雖然生活質量不高,但生存難度沒有現在這樣大。現在是競爭社會,競爭激烈,生存問題嚴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企業調整職工下崗,給中國人上了一課。受到這種衝擊的母親很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將來麵臨這樣的處境,他們把自己這種恐懼感放大後轉嫁到孩子身上。每一步都要拚命不落在別人後麵,比別人少考一個證,就有被淘汰的感覺,這種恐懼感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當然,教育不公平現象,重點學校製度,擇校現象等等,也是母親產生這種心理的外在因素。消除這些現象要靠全社會共同努力,靠所有人行動起來,而不能把孩子往這個怪圈裏推。這樣下去不行,雖然短時期內孩子的成績上去了,也考下了不少證書,但是長遠不行,後勁不足。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不能夠培養孩子自我發展和創新的能力。
在當前的情況下,人家都去考級考證,你完全置身事外,一個班不上、一個證不考也不現實。這裏要強調一點就是,這種做法要得到孩子的認同,選擇什麼班要得到孩子同意。不尊重孩子的意願,強迫孩子學習效果不會好。如果孩子是自願的,他就會樂意學,就不會把其當成一種負擔。這樣是有益於身心發展的。另外,還要學會調節,最好選一些學校課程欠缺的,比如實踐性的活動、動手活動和文體活動等等,立足於孩子的全麵發展。
實際上,許多母親在孩子身上賦予了太多的功利色彩。她們並不關心孩子的興趣所在,單純從自己的意願出發,無情地抹殺了孩子的主動性。年輕的父母們碰在一起,就會比較誰的孩子學會的東西多,不管如何硬要把孩子推向眾人麵前進行表演。在家長眼裏,過級考取各類證書是學習效果最有力的證明。這種缺乏興趣的被動學習,對孩子來說隻能是事倍功半。
特長教育應該是淨化心靈,陶冶情操,給孩子帶來快樂和自信,讓其更積極地享受生活。這種培養必須有個前提,即學有餘力,興趣為先,尤其不要和考級考證掛鉤。父母在為孩子報課外特長班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孩子的愛好及智力底數,並由此做出選擇。兒童正處於各方麵發展打基礎的關鍵時期,學習班安排不可太多。否則,不僅會分散孩子的精力,還會加重孩子的負擔,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全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