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理念很重要 教育方法必須好(2 / 3)

另一方麵,少年宮或學前班應以注重促進孩子的全麵發展為基本標準。有些少年宮或學前班以智力開發、教算術、教作文為特色,實際上是將小學的學習任務下放到少宮或學前班,雖能產生短期效益,但從長遠看則會導致孩子入學後厭學、注意力不集中等後遺症,母親選擇時更要慎之又慎。

《戰國策》中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母親要為孩子一輩子負責,要看到孩子的長遠利益,不能目光短淺,現在有一些中小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有的壓力過大,出現了抑鬱症,很大原因就是因為母親們隻看到孩子學習成績,隻看到孩子拿到幾個證,忽視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麵發展,母親跟孩子缺少有效的溝通,就不會建立起一種和諧的親子關係。

我給家長作報告時,經常講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小學生跟同伴發牢騷說,母親怎麼這麼討厭?你知道他的同伴怎麼說?他的同伴說別跟他們大人一般見識。建立和諧社會,首先要建立和諧家庭,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母親要關心孩子的心靈成長,在這方麵,母親要承擔主要的責任,遵循孩子成長發育的規律。

目前,許多孩子在課餘時間都參加各類興趣班的學習。據東子對沈陽市幾所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調查統計,正參加興趣班的學生已經超過半數,80%的學生有過上興趣班的經曆。

為了培養特長,彌補不足,得到更全麵地發展,讓孩子利用閑暇時間參加適宜的課外班,如鋼琴、美術、舞蹈、武術、英語、航模班等,也有必要。但是家長要注意孩子上課外班的前提是學有餘力,興趣為先。母親們要淡化功利色彩,不要隻為考級考證,而要讓孩子輕鬆愉快地去學習和發展。

如果從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育角度看,這一時期確實是培養孩子興趣的好時期。但需要提醒母親們注意的是,過分勉強孩子學習會適得其反,家長們著急上火,孩子也苦不堪言。興趣班上得如此辛苦,“興趣”從何而來?因此,母親們在給孩子報班之前,一定要調查清楚孩子的興趣點在哪兒,根據孩子的興趣來選擇。一般一、二年級孩子的性格和興趣已有了明顯的趨向,讓孩子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是激發孩子自覺、主動學習的最佳方法。在孩子參加興趣班時父母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明確孩子上興趣班的目的。上興趣班是為了陶冶情操,還是為了學一技之長,如果純粹是功利目的,非要讓孩子達到某種水平,而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是不合適的。

二、不要同時學習多種技能。同時要求孩子上幾個興趣班,會分散他的注意力,結果都是“一瓶不滿、半瓶晃蕩”,同時也會加重孩子的負擔,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三、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選擇學習方式。靈活的學習方式有助於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有些孩子願意在遊戲中掌握知識,有的卻願意學別人做事,每個孩子的最佳學習方式不同,因此,家長要選擇學習方式靈活的興趣班。

四、不要苛求孩子。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如果給孩子製定太高的目標,孩子會因為太難而喪失信心,從而放棄努力。母親可以時常為他製定一個近期能夠實現的目標,這樣,孩子就會滿懷信心地去學習了。

東子真心希望,我們的母親們不要再生拉硬拽的,把孩子拖進一個又一個的培訓班,去考一個又一個的過級證。因為,你的這種舉動除了自己累孩子苦之外,而無其他意義。正像我以前所說的“分數與能力相比糞土不如一樣”,那些沒有實際價值的證書和孩子的快樂相比也如糞土,還是讓孩子們快快樂樂的學點當用的吧。

“神童化”教育有誤區

“神童”本來離我很遙遠,可自打小女範薑國一(依依)連跳兩級,並於9歲時出版了《玩過小學》後,這“神童”就與我“相伴”了。無論是媒體還是讀者都認為:“範薑國一是個神童!是個天才!”無論是接受記者采訪還是聽眾的現場提問,我都一再強調:“範薑國一既不是神童也不是什麼天才。”

其實,這是認識上的誤區,範薑國一的智商隻是一般偏高一點,像她這樣的智商,一個班就有幾十名,全國有一個億。從出生到現在,孩子沒有在某一方麵表現出任何不同於常人的地方。

可是,當我說依依很普通的時候,幾乎沒有人認同我的說法,他們用一致的腔調反駁我:“不是神童,怎麼會如此出色?三年半上完了小學,還在半年時間內輕鬆寫出12萬字作品,出版後引起那麼大的反響……普通孩子怎麼可能做到這些呢?”

我想說的是,範薑國一所做的這些事情真的是沒有什麼神奇的,隻要引導得當,教育得法,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做到這些。我隻是根據孩子的特點,做了點因材施教罷了。

現在,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希望把孩子打造成“神童”,所以大家一直關注著“神童”。近年間,媒體不斷的把一個又一個“神童”,推到我們麵前:

“神童”1號:山東省滕州市14歲的丁善龍考取北京大學研究生

“神童”2號:江蘇省南京市13歲的劉昕考取清華大學

“神童”3號:江西省南昌市12歲的尹薇考取大連外國語學院

“神童”4號:遼寧省沈陽市11歲的吳鉤拿下公共英語三級證書

“神童”5號:遼寧省盤錦市10歲的張炘煬考取天津工程師範學院

“神童”6號:香港特別行政區9歲的沈詩鈞考取香港浸會大學

“神童”7號:上海市寶山區7歲的劉明軍熟讀《資治通鑒》等曆史巨著

“神童”8號:重慶市江津5歲的李東陽熟背《百家姓》和《三字經》

“神童”9號:湖北省武漢市4歲的熊非凡改寫《西遊記》

“神童”10號:重慶市長壽區3歲的牟略佳能辨認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旗幟

……

“小鬼當家”連冒“新芽”,且大有長江後浪推前浪之勢,可謂親子教育“碩果”累累。“神童”年齡段急轉直下,可謂——沒有最小,隻有更小。“神童”“天才”“少年大學生”一直被無數家長所追崇,期盼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這樣,往往是東施效顰之果。隨著媒體的迅猛發展,一個又一個少年大學生出現在我們眼前,由14歲而13歲再12歲到11歲,這又來了一個9歲的,照此勢頭,七八歲的大學生也不會久遠。

於是乎,關於培養“神童”的各種各樣的機構撲麵而來。中國科大有“少年班”,北京八中有超常班,甚至很多幼兒園也開設了超常教育實驗班。前不久,一培訓機構在北京又推出了“日出計劃”,號稱隻要孩子從小接受他們的培訓,10歲時就能趕超一個大學生。很多母親慕名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培訓,目前他們所收學員最小的隻有9個月,最大的也不超過10歲。該機構稱不需要任何的篩選,隻要交錢(每人10-30萬元不等),所有的孩子都能成為“神童”。

一個周六的下午,某大學生物學院研二的學生小姚,來到不滿兩歲的學生小小家,繼續為其講授大學生物學課程。據小姚介紹,她已經給小小上了8個月的課。

小小看見老師來了後,自覺地將顯微鏡的電源打開。小姚舉起一個水分子模型,問小小這是什麼時,小小拉著媽媽跑到衛生間指著水龍頭;小姚擰開水龍頭指著滴答的水滴告訴小小,水就是由水分子組成的。小姚接著舉起醋酸分子模型問小小是什麼時,小小又拉著媽媽跑到廚房,找到醋,然後還品嚐了一口。由於小小年齡幼小,又無語言能力,不能交流,對於所講知識並不能領悟,於是她通過用不同顏色的小球組裝成有機物的各種模型,配合講授知識。

小小的母親是一所大學的教授,是“早期教育”的熱衷推崇者。她認為3歲之前孩子分不清楚是學習還是遊戲,所以應該利用這段時間不停地刺激孩子學習。她表示,等孩子3歲時她將為他請外教進行全麵的英語訓練,她相信她的孩子會成為了不起的“神童”。

在南京有一個小小的同齡人,被譽為小“神童”的笑笑。笑笑1歲半就能背誦幾十首唐詩,根據標識認出眾多轎車款式與型號,還能辨別60個國家的國旗與國徽……

小“神童”笑笑的媽媽劉女士的育子心得就是:“神童”背後是艱辛“早教”。為了兒子,劉女士請了一個有文化的住家保姆輔導,還把老家的姐姐接來一起忙活,上午認這個,下午認那個。就這樣,下班回到家,劉女士常常忙得連口水都顧不上喝。才兩年的工夫,體重已經瘦了近30斤。但是看到孩子的“超常”表現和媒體的不斷采訪,劉女士還是一臉燦爛。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曾經闖入我們視線的,被家長打造出來的“神童”大學生:

“神童”王思涵:14歲時以超出分數線60分的成績考入沈陽工業大學。大學一年級,因為學習成績等綜合因素,他被迫留級一年;畢業考試中,除英語外,其他學科他選擇了棄考,最終麵對僅有一科英語及格的畢業成績,王思涵被學校“責令退學”……

“神童”魏永康:在母親的苦逼死學下,兩歲就認識1000多個漢字,4歲掌握初中文化,8歲上縣屬重點中學,13歲以高分考上重點大學,17歲考上中國科學院的碩博連讀。十九歲時,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被中科院勒令被退學……

“神童”張滿意:14歲就被保送南開大學,3年後因為學習成績等綜合因素,被勒令退學;他18歲以極高的分數再次考進了南大,但3年後他再次被請退……

他們是曾經的“神童”,年少得誌的他們曾經媒體上頻繁曝光;他們曾經是被許多人追逐的、羨慕的對象,但是他們最終大多以學業失敗而告終。盡管其中有些人能夠順利完成學業,但走向職場也大多不適應。為什麼呢?在神童背後,究竟存在著那些症結呢?

作為家長,對孩子實施家庭教育本來天經地義,但是任何父母都沒有以“自己的喜好,違背孩子意願”而打造“神童”的權力。為什麼我們的母親們如此迷戀製造“神童”,拔苗助長的“速成”是否為了趕上急功近利的末班車?

麵對“神童化”教育帶來的種種弊端,東子認為:

1.可以發現神童,但卻創造不了神童。

有些人宣稱能把普通孩子打造成神童,是犯了教育萬能論的錯誤。你隻能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很好的生長環境,給他最適宜的教育,順其自然發揮他最大的潛能。如果麵對一個處於常態水平的孩子,非要把他強化培養成一個什麼神奇人物,這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說神童是可以培養的,那為什麼隻是某個家族偶爾出現一個神童,卻沒有一連幾代都出現神童的例子?老卡爾威特培養出了神童小卡爾威特,那他為什麼不多培養出幾個來?

我跟好多家長有接觸,父母都領孩子讓我看,說自己的孩子有多聰明,其實,情人眼裏出西施,這隻是父母們的“神童情結”在作祟。

2. 對正常兒童進行超常教育是殘酷地壓榨。

某學校從今年起也開始招收超常兒童。在兩個學校的報名現場都擠滿帶著孩子的母親。當中學、小學,甚至幼兒園熱招超常兒童,進行集中教育之時,社會培訓機構也開始掀起了製造神童旋風。前麵提到的北京那家培訓機構還製定了計劃,聲稱,不用經過苛刻選拔的小孩,隻要交10萬元就能讓一個10歲孩子考上大學。至此,超常兒童從稀缺的、天然的,開始走上了人工製造。

如果確實超常兒童,為其提供超常的特殊教育本無可厚非,這樣因材施教多起成長確實有利。但是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超常兒童不是家家都有。幾萬甚至幾十萬分之一的比例,全國才有多少,怎麼可能遍地都是。

科學需要天分,但更需要畢生的努力。而維持這畢生努力的勁頭來自何處?就是來自對科學的畢生鍾愛和興趣。過早地猛灌知識隻會抹殺孩子們好奇的天性和靈性,而變成一個自認不凡、乖僻的機器人。過早地給學生訓練某種知識,將導致學生可能認為數學、物理就這麼回事,從而還沒領略到真的科學前沿的風采,就早早的厭棄了。其實,孩子的小腦瓜需要保鮮而不是過早地榨幹。

對正常兒童進行超常教育,是辦學機構的利益驅使和家長功利心的結果,最終苦的還是孩子。

3.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超常兒童要慎重。

早期教育、早期刺激,都必須在生理成熟了才能接受,過早的環境壓力,過度的能力要求,是提前的傷害。過早地給孩子超過他的生理成熟度的教育或刺激,硬讓他去做他還不會做的事,雖然他的生命不會馬上終止,但他能力發展的鏈條可能終止。有些孩子早期被強迫灌輸很多所謂的知識,上學後他可能會有一種恐懼、厭惡感,甚至幹脆拒絕,就是這種損失的表現。而很多父母和學校是不會知道的。

一般說來,父母在培養超常兒童時,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對於孩子的能力有切合實際的認識,太高或太低的期望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經常鼓勵孩子,培養孩子的興趣,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任何學習都要由淺入深、係統地進行,隻能加快進度,不能指望跳躍和省略,否則將來還要再補課;不要過度安排孩子學習課程,給孩子留出玩耍和遊戲的時間,讓孩子保留童真;不能隻關注孩子的特長,要讓孩子全麵學習、全麵發展,特別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教育;讓孩子與同齡人一起活動,注意鍛煉身體;不要向別人炫耀自己孩子的能力,特別是當孩子在場的時候;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指望孩子處處領先,早出成就。

4. 應該讓孩子享受童年快樂.

而相對於參加超常班的孩子,更多“神童”並沒有機會獲得這樣的教育。事實上,很多“神童”不斷轉學,和比他大好幾歲的孩子一起生活。有的“小神童”從小被家長特殊教育,小小年齡麵臨著過大的壓力。

“神童”成才的案例引起了太多家長的關注,但在關注神童“成功”的同時,對於他們的成長並不應該忽視。給他們合適的教育,同時也應該給他們正常的交往空間,給他們應有的童年和快樂。對於孩子來說,成功不是最重要的,健康地成長才最為關鍵。

一名年輕母親向東子談到,她在其女兒3個月時開始教她識字,廚房、衛生間、家具等到處貼滿了認字卡片,女兒6個月後確能在報紙堆中揀出父母指定要的一份報紙,但到了1歲後,女兒看見識字卡片就又撕又扔,不知道現在該怎麼辦才好。

一名從事音樂演奏的年輕母親,為才22個月的兒子定下了學演奏的指標:每天靜聽小提琴演奏半小時,3歲開始學習認識五線譜,4歲學會拉3首簡單的曲目。起初他兒子覺得很新鮮,但僅過了一個星期他就不幹了,現在聽到演奏聲就大哭大吵,這名母親隻好放棄這個“宏偉”的計劃。

望子成龍,這是每個父母的心願。但家長們要知道物極必反的道理,機械的記憶與刺激性教育不符合嬰幼兒心理發育規律,必會導致逆反心理。對子女的教育應該講究科學,隻有先讓子女及早融入集體,才會對以後的智力開發和健康成長有利。

神童教育說穿了,就是隻看重書本知識的畸型教育,這種教育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對於社會,都是有害無益的,是早就應該改弦更張了的。

愛子心切的母親們,請慎重對孩子進行“神童化”教育。

即使您打造的“神童”將來成為什麼科學家或什麼政界要員,但回首往事也會有怨恨的,沒有快樂的童年是蒼白的,蒼白的童年時一種殘缺,剝奪童年是對人性的一種摧殘!童年隻有一個,以犧牲快樂而換取的“成功”是一種短視行為,是一種愚蠢行為!

成績好的孩子不一定成才

不久前,幾個朋友談起了孩子有出息沒出息的事情。一個朋友認為,凡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將來一定沒有什麼出息。這位朋友的理由是:我們身邊的有些人,因為在學校時學習成績不好,後來沒有考上大學,因此現在沒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沒有固定的收入,自然就是沒出息了。

其實不然,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行業,沒有哪一行是沒有出息的!有出息沒有出息得看他對社會的貢獻有多大,為什麼要單單考慮他是否有份穩定的工作,有沒有固定的收入呢?難道沒有上過大學的趙本山不算成功嗎?難道隻有小學畢業的東子不算成才嗎?

大多數家長認為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將來才會有出息,但他們忽視了一點,那就是每個人都具備多種能力,隻是突出點不同,學習成績好的孩子,隻能證明他的學習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和執行力比較強,但這隻是個人能力的一部分;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不能說明他們的領導能力、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創意能力、策劃能力、交際能力等方麵都不行。

當今有實力的人,又有多少是當年學習成績好的?社會有戲言,現實中“成績好的學生總給成績差的學生打工”;目前的“老板”多數不是“好學生”;“沒有創造力的書呆子多數一生平平”。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做成大事兒的人,可不一定都是在學校時成績特別好的人。

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學習成績很差,經常有一些在老師看來非常奇怪的行為和做法,因此在小學時被老師認為“弱智”,並讓母親把他領回家去。愛迪生的母親沒有文化,但她相信和理解自己的孩子。如果沒有這樣的母親,愛迪生的人生很可能是另一個樣子。同樣,愛因斯坦在幼年時,也曾因學習成績不好,被認為低能,但他最終成為對人類有著巨大貢獻的偉大科學家。

愛迪生和愛因斯坦似乎離我們遠點,那在就說說咱們身邊的鄭淵潔和韓寒。童話大王鄭淵潔小時候學習成績是中下等,是經常被老師點名批評的“差生”;而80後文壇的領軍人物韓寒,則因期末考試七科不及格而被迫留級。

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這一切都說明一個理: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不一定都能成才,而學習不好的孩子不一定都不能成才。

當然,如果既能擁有好的成績,又具備相應的能力,那時兩全其美的事情。

如果您的孩子學習成績實在不好,可以走另一條路,條條大路通羅馬嗎。

上海東方世紀學校考試成績平平的學生郭爽,去年被清華大學提前錄取,原因是因為她的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特別強,已經擁有兩項實用技術發明創造。

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這所學校是上海一所民辦學校,而且這裏的學生很多都是中考的“落榜生”,像郭爽,她的考試成績常常讓老師擔心,讓班主任責怪。她的班主任曾經說,這樣的成績如果讓她參加高考,連一般大學也考不上。其實,像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應該也不少見。

因此,東子認為,書本知識很重要,分數也並不是不重要,關鍵是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在成才的路上,書本知識不是唯一的,分數肯定也不是唯一的。這涉及到知識與能力、個性與特長、書本知識和操作能力的問題。

哈佛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因此世界上並不存在誰聰明誰不聰明的問題,而是存在哪一方麵聰明以及怎樣聰明的問題。也就是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比如說,有些孩子英語成績好,但數學又不一定好;有些孩子書本知識掌握得比較好,但動手操作的能力又不一定很強。

作為母親,要充分認識孩子的優勢,了解孩子的智力強項,讓他對自己的優勢保持熱情,充分發掘他潛在的天賦與才能;要相信你的孩子是獨特的,並以賞識的目光來鼓勵他。不要總是拿你孩子的弱項與其他孩子的強項來比較,拿孩子的學習成績去框定孩子的成才之路,以為隻要學習成績好,書本知識掌握得好,就一定能夠成才,否則,就是“不務正業”,這種認識其實是很片麵的。

如果一個孩子,他的其中一方麵的智能發展得比較好、比較快,我們沒有理由不聞不問,甚至給予壓抑和打擊。總之一句話,家長不要隻看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要隻根據考試分數來認定孩子將來是否成才;不能以成人的標準、願望、喜惡來培養充滿個性和特長的孩子。

學習與成才有關係,但不是絕對的關係。很多事實證明,成績好的孩子,並不一定能真正成為成功者,並不是因為是成績好,所以他們不成功,而是他們因為成績好,付出許多代價,包括許多他們應該擁有卻已經失去的東西。

再反過來說,時代不同,競爭的對象也不同,現在的同學或不是同學的同齡人,可能是一輩子的競爭對象,這些競爭,有些看得見有些看不見。我們對孩子寄予的期望,現在一定是模糊的,但這種期望很高,高到甚至希望什麼都不要落下別人,不然就會有失落感。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與長處,不可能有一個模子把她們變成一個樣子,我們要根據孩子的不同特點來教育、培養他們,如果因為羨慕別人的孩子成績好,就把別人的教育方法搬過來,這樣往往適得其反,不但沒有讓孩子的學習成績得到提高,搞不好還會產生逆反心理。

我有個戰友的孩子就是這樣,本來學習成績在初一時還可以,在班級是上中等,可孩子的母親總是羨慕學習成績排在年級前幾名的孩子,到人家家長那裏去取經,然後就讓自己的孩子到處補課,把孩子的業餘時間全部占用,甚至孩子連跟同學打籃球都不讓去,最後孩子留下一封信離家出走,寧肯不上學要出去打工,大人隻好無奈的到處尋找。

所以呢,別人的方法也許是好的,但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孩子;別人的孩子學習成績好,也許是別人的孩子天分高。在生活中,仔細的觀察自己的孩子的特點與興趣,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使孩子得到適合他自己的成長道路。

要以寬容的心來理解孩子。我們看孩子往往容易就隻看到他們的成績,仿佛成績好的孩子就肯定是好孩子,他們往往令家長、老師及周圍的人刮目相看,特別得到重視。

當然,不可否認,成績優秀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認真讀書的人,自然,也不乏雖然不勤奮但靠聰明而成績好的孩子。成績優秀的孩子的確有很多優點,這也使得我們的家長們認為這樣的孩子有前途。

但那些成績不理想的孩子呢?我們的家長可能真的是恨鐵不成鋼,辛辛苦苦地培養他們,可孩子的成績還是原地踏步,真是令父母失望。到後來有些父母可能就厭煩了,甚至看不起自己的孩子,打罵、挖苦孩子,認為他們隻會去玩或者心思老是不在學習上,結果呢,孩子幹脆破罐子破摔,最後誤了自己、辜負了父母的一片期望,本來可能有心改正缺點或者想努力上進的孩子,就可能因為父母對他的放棄就不求上進了。

其實,有誰想自己那麼差呢。每一個孩子的心裏都想獲得不斷的進步的,誰想老是排名在最後呢。誰想自己每次考試隻是拿那麼的可憐的十來分呢。

看孩子不能老是看著他的成績,最關鍵的最重要的是教會他們怎樣做人。特別是對於那些成績比較差的孩子,他們更需要我們的理解和寬容,需要我們的尊重,我們對孩子有時候是不是要求過高了。

作為母親,應該辨證的看待孩子的成長,教會孩子懂得成才的路不止一條的。尤其是在當今中國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需以學做人為先,德才兼備德為先。我們教孩子不是單純要教他們學會求知,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怎樣去做人。

天生我才必有用,成績好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在成績差的孩子中,有一部分被家長和老師視為“不聽話的孩子”、“讓人頭痛的孩子”,他們不愛循規蹈矩,不愛聽別人的說教,總有自己的想法,不安分,愛鼓搗,總做出些讓家長和學校頭痛的事情來。

但不要忽視對這些孩子的培養,他們當中大部分具有未來成功者的天賦,隻要能找準並抓住孩子的亮點,培養路子正確,他們的前途是無法估量的。

人無全才,各有所長。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不一定其他方麵也好。希望我們的母親們能夠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不要對孩子求全責備,要認真分析孩子的性格和特點,抓住孩子的優勢和特長,選擇一條適合孩子成才的培養道路,讓他們在快樂中成才。

不要過分依賴學校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母親傾向於把孩子送到條件優越的學校,於是重點學校、貴族學校每到招生季節,總是車來人往。母親們的目的就是依賴學校相對優越的環境,讓孩子接受更好地教育,接觸更“高層次”的人,同時,讓自己的獨生子女改掉任性、刁蠻等壞毛病,培養自立能力。這些母親認為,把孩子送進“好”學校自己的責任便盡到了,其他的就可以不管了。其實,這是一種推卸自身責任的做法。

晴晴今年上初中,本來家附近就有一所中學,可晴晴的媽媽認為,這所學校不是重點學校,且附近住的大多都是下崗工人、做小生意的人等文化層次不高的人,怕女兒被這些人“低層次”的人的子女帶壞。晴晴的母親整天忙生意,沒有時間、而且也不會同即將進入青春期的晴晴進行交流,最終她還是把晴晴送到了離家很遠的重點學校。

楊楊今年8歲了,在讀小學三年級,本來學校離家隻需要步行10分鍾,但楊楊的媽媽上學期還是托人,把兒子送去了離家很遠的一所私立學校。楊楊的媽媽無奈地說:“兒子太調皮了,平時在家裏誰的話都不聽,甚至還與長輩頂嘴。有一次因為被指責而離家出走,害得全家人心急如焚地到處尋找,幸好最終自己回了家。”她說,她對孩子的管教實在無計可施了,擔心如此下去兒子會變壞或誤入歧途。她同時表示,自己太忙了,沒有太多的時間教育孩子,於是唯有寄望於學校,希望學校的管理能改掉兒子霸道、自我的性格,培養自立自律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當然,這種舍近求遠上名校、上重點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為了追求考高分,將來上更好地學校。

個別母親把孩子送到學校,就再也不過問孩子的情況了。如某小學一個班級6年之中換了5位班主任,竟然沒有家長想到過要給學校提提意見。還想當然地認為,班級如果不好,學校一定會下大力氣去抓的。孰不知,學校抓班級,隻能抓兩頭,一頭是好班,可為學校創名譽;一頭是差班,莫給學校抹黑。其他班級的好與差,全都在於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能力了。而老師抓學生,大體和學校抓班級沒什麼兩樣,也是抓兩頭。好學生自然是老師教的,老師看著心裏高興;差學生也是要抓的,免得給班級添亂。其他同學的好與差,全都在於他們自身的素質了。

對於子女在學校活動的內容,有的母親漠不關心,他們大多不願意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如家長學校講座等),學校教育有許多地方是需要家長配合的,一般情況下,家長都能夠盡力地配合。但也有些母親以工作忙為借口,從不露麵,因此,在組織活動中總能看到很多年紀一大把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有的母親隻知道為子女提供物質條件,而忽略了從精神上關心孩子,尤其是與孩子進行平等、積極有效的溝通。許多母親認為隻要讓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自己出了錢把子女送到學校,教育子女就成了老師的責任,不與老師溝通,不來參加活動,缺少了家庭、學校的相互聯係與交流。

相信在教子過程中,許許多多母親也都有過類似以上這些經曆和想法。看來,我們的母親們,的確應該好好地反思一番了。

在麵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我們的母親應當承擔什麼樣的角色,這是個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當一個女人結婚生子後,她就成為母親。因此,母親的角色可以說是天賦的角色。天賦角色不能像職業角色那樣可以上班、可以退休,母親的角色需要一個女人一生一世去“扮演”,任何母親都會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和影響自己的孩子,任何孩子也不能拒絕母親給自己的影響教育。

家庭的存在,確定了母子間的血緣關係、撫養關係、情感關係,子女在倫理道德和物質生活的需求方麵對母親有很大的依賴性,母親對孩子的撫養關愛和製約管教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對於幼兒來說,尤其是這樣。作為長輩,母親要率先垂範,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瑣事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特別是幼年期,孩子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化的特點,模仿性極強,模仿是他們學習做人的主要途徑,而在家庭中,母親就成為他們模仿的主要目標。母親的行為習慣、是非標準、待人處事的態度、道德觀念等諸多方麵都時刻在影響著孩子。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中至關重要的,在小學和幼兒階段,孩子需要和家長多接觸,需要得到一種安全感和溫暖,而這是在學校裏所得不到的。而且,低年級階段的習慣養成,對於他以後的成長十分重要,行為習慣很多時候需要家長的督促與引導。

學校生活對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團隊意識、獨立適應生活能力及良好的健康心理確實有好處。但另一方麵,由於有些母親思想上過分依賴學校,對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除了分數,其它不過問,使孩子缺少了經常進行心理交流和心理傾訴的對象,在與同學交往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問題,產生一些矛盾。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每天都會有很多的變化,特別是在情緒上的,而這種情緒需要家長的細心觀察和調整,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可能就會影響其行為。為此,家長不應過於“功利”地替孩子選擇學校,然後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交給學校,也不應該過分依賴學校,而是應該擔負起自己的責任,爭取更多的機會與孩子交流和溝通。

針對以上問題,東子在這裏談幾點感想與大家一起探討。

1、學校要引領家庭教育。

學校要創造家教的氛圍和條件,諸如請教育專家講座,組織看有關媒體信息,成立家教協會等。學校既懂教育又有相關條件,因而要主動引領家庭教育。任課老師要加強“家庭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相關學習,要更多地與學生家長溝通,要借一切機會幫助家長,主動為家長的家庭教育出主意想辦法,要適時矯正家長思想教育的偏差,從而保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一致。

2、母親要以身作則、負起責任。

一個家庭中,要子女克已耐勞,應先從自己身上下手;要子女戒除不良習慣,應先來檢點自己有沒有不應當做的事。托爾斯泰說過“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雖然比較片麵,但也證實身教對孩子影響的重要性。因此,希望每個母親都要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要過分依賴學校;要多關心孩子,與孩子多交流,做孩子的朋友;要重視自己的言行,真正實現自我教育,用自己的良好行為影響、教育孩子。

正如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父母怎樣穿衣服,怎樣跟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其他的人,又怎樣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甚至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些對子女都有很大的意義。

3、教育不隻是養育。

母親愛孩子沒錯,但愛要有方法。給孩子提供生活保障隻是基本的養育,不是教育。教育不應完全依賴學校,不要推卸自身的責任。應該樹立母親的威信,而當孩子做錯事時,必須嚴肅地指出和批評,做母親的必須“鎮”得住孩子。不能過分地溺愛、苛刻或放任。過分地溺愛會養成子女們一種自傲的習慣;過分的苛刻會使子女心靈受著創痛;過分地放任會使子女沾染不良的習慣。有的母親以為把孩子送進學校就萬事大吉,不知道孩子在外邊做了什麼、和什麼人交往,直到出了大事再教育,卻為時晚矣。

4、加強心靈溝通,關心孩子的課餘生活。

母親應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和老師。“言傳身教”對於人格智力發展還不完全的青少年無疑有著示範作用。目前很多母親在教育孩子時都存在著缺少交流的誤區。譬如,有些母親忙於生意,不抽出時間與孩子進行心靈的交流,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這樣,可能會在潛意識中給孩子灌輸“讀書無用、金錢最重”的觀念;有些母親雖然關心孩子,但隻是目的性很強的隻強調學習而不問其他。孩子有了變化毫無察覺,甚至有些事情所有鄰居都知道,而母親還蒙在鼓裏。

所以,母親要特別注意孩子的人際交往,交了良友,要積極鼓勵,歡迎到家裏來交流,盡可能為他們創造一些共同學習、深入交往的條件;若發現子女交了品行不良的朋友,那就必須與孩子勾通,詳細分析危害,給予真誠的勸告;若發現其交了異性朋友,母親要及時給予引導,對子女進行青春期和友誼觀的教育。

5、切實關心子女的學習。

首先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家庭成員之間和睦相處,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體貼,充滿歡樂的氣氛,這有助於孩子學習;其次培養孩子對學習認真,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教育孩子在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上都要十分認真,讓孩子懂得隻有認真才能真正做好每一件事;第三為孩子找一個競爭的目標,並訂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

孩子都有競爭心,需要有競爭的目標、對象。有了競爭目標,就有了動力,就會發現差距。猶如跑步,一個人跑與幾個人比賽跑,在精神狀態和效果上是大不一樣的,學習也一樣。所以母親應在孩子的同學中、親朋好友或周圍鄰居的子女中尋找一個合適的對象作為孩子的競爭目標。當然會是一種友好的、積極向上的競爭。因此,競爭對象確定後,可以公開,也可以不公開。同時母親要幫助孩子訂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這個計劃盡可能有分階段的奮鬥目標,母親則定期檢查、督促。

母親要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使他們勝不驕、敗不餒。今天超過競爭對象,明天也許落後;今天落後了,明天也許趕上去了。母親要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這種競爭,不要一味向孩子施加壓力,造成一種沉重的超載的心理負擔,這樣會適得其反,有害無益。同時要教育子女在確定目標後,堅持到底,切不可半途而廢。就像賽跑一樣,即使落後了,也要堅持跑完全程。

6、積極配合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學校和家庭要統一認識、統一步調、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各盡其責,使孩子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影響。母親應經常與孩子的老師取得聯係,通報孩子在家中的情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與學習狀況,了解學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開展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學校、社會教育的基礎。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進社區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淨化社會風氣;而青少年的素質可以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未來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