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樣重要。
每一個母親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希望孩子生活得比自己好。但即使是事業上非常成功的母親,提及子女教育,都可能會成為最無奈的“弱者”。對子女的教育是母親們必修的功課。有的母親隻以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所以對於家庭教育便忽略過去;有的母親憑情感而溺愛放縱;有的母親在子女麵前打牌、說謊、吵架等等。以上這些舉動最終會養成子女貪婪、放蕩、狡猾、潑辣等惡習。東子認為,做家長的不僅要從生活上關心孩子,還要從心理等多方麵經常和孩子溝通,學會了解孩子,也就是說,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應同步進行。
孩子的成長,無疑要依靠學校,但不能依賴學校。更何況,學校教育是群體教育,家庭教育是個體教育,二者有著互相支持、卻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實,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甚至多於學校教育的影響。教育孩子,母親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教師來說,一個學生是幾十分之一,而對母親來說,一個孩子就是她的百分之百,誰的責任更大是顯而易見的。
母親也是孩子的老師。我這裏並不是指教孩子文化課的老師,而是孩子的啟蒙之師、生活之師、學習之師和終生之師。母親的角色不僅僅是教孩子說話、走路,還要教與他們學習、生活和做人等等。
一是啟蒙之師。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母親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
二是生活之師。孩子在任何年齡都有參與家庭事務的渴望。而且,孩子也和成人一樣,希望通過勞動來體現自我的重要性。母親要教會孩子勞動,給孩子提供勞動的機會,孩子可以體味到勞動的快樂和被人信任的幸福感。想把孩子的精力引向好的方麵,必須盡早開始讓孩子對勞動感興趣。要讓孩子知道:勞動是幸福之本,懶惰、好逸惡勞是萬惡之源。勞動使孩子獲得能力,生活上就獨立。在麵對挫折時,孩子善於以獨立的積極的心態去麵對。因此,母親要重視培養孩子勞動的習慣。
生活不可能總是順風順水,所以隻經曆過順境、而沒有經曆過滄桑的人,在麵對逆境時是無法克服困難的。隻有在順境和逆境交替中成長的人,才能勇敢地麵對一切變化,並戰勝一切。也就是說隻有嚐過酸甜苦辣的孩子,才會懂得在苦的味道裏加點甜的東西,這樣味道就好了。
三是學習之師。沒有哪個孩子,是一生下來就去抓著一本書有興趣地去讀的,要如何學習,如何讀書,那就是母親這個學習之師的責任了。學習是一種受眾多因素影響的複雜的認識活動。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要形成適合自己特點的最佳學習方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僅依賴於孩子自身的探索、教師的輔導,也需要家長的參與。因為母親比任何人都了解孩子的興趣與個性,更有可能參與到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來。通過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應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法國著名心理學家貝爾納說過:“良好的方法可使我們發揮天賦和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
在引領孩子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母親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教孩子記住了多少東西,而是教給孩子科學的學習方法,要重視對孩子學習興趣、學習動力、學習能力的培養。要給孩子學習的金鑰匙,也就是不僅僅是“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
四是終生之師。孩子出生後,從小到大,幾乎2/3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母親的教育和影響。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都是母親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教育影響著子女。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著人的一生。
總之,教育孩子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母親們要認真研究,努力實踐。
不要刻意討好老師
一學期下來,為老師及其家人看病買單近2000元,隻為老師能對女兒另眼相看。前不久,醫生文華女士講述了她“討好”孩子老師的心路曆程。
文華就職於某市一家三級甲等醫院。女兒去年“擇校”進了一所省級示範小學。文華早就聽說這所小學的家長不簡單,節假日不少人給老師送禮,她一心想找機會“討好”女兒的班主任,希望老師能多關注一下女兒。一次,她送女兒去學校,發現班主任有些咳嗽,便主動請纓:“您要是不舒服就來我們醫院看看吧,現在正換季,感冒的人比較多,去哪看病都要排隊,很浪費時間。”老師欣然接受。文華把班主任帶到醫院,找熟人看病,全程陪同拿藥打針,400多元費用她也全部買單。雖然花了錢,她還是蠻高興,終於有機會“討好”老師了。那之後,她也總聽女兒提到“老師今天說我作業做得好”、“老師今天給了我一顆小紅星”之類的話。但文華沒料到,隨後老師的兒子、母親病了,老師都帶來看病,因為第一次沒讓老師掏錢,文華以後每次也都讓老師拿藥就走,自己過後再去買單。
一學期下來,文華帶老師及其家人看了4次病,花了近2000元,但她想,隻要老師能多關注女兒,這些也值得。可她也有一絲擔心,因為每次都沒當著老師麵付錢,也許老師還認為醫院職工看病不用掏錢。“這樣時間一長,老師會不會不領情了?”
盡管很累,她還是認為這樣“討好”老師值得。
現實生活中,像文華這樣的家長確實不少見。不管有多少人這樣做,這一做法都是十分錯誤的。老師正常教育學生如家長正常教育孩子一樣,都是天經地義之事,沒有必要誰討好誰。二者之間要很好地交流溝通,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互助關係。如果扯上金錢,一切都變了樣。
而且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不僅無助孩子的成長,往往會起到負作用。我曾接觸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千萬富翁的孩子從上小學起,孩子媽媽就不斷賄賂老師,目的是希望老師能多關照自己的孩子。自從收了孩子家長的賄賂後,老師是格外關照這個孩子,與別的同學打架了,老師袒護;考不好了,老師給拔分;從不參加勞動,卻成了模範……在老師的“關照”下,初中尚未畢業的就犯下累累罪行,最終被送到了少年管教所。
一位家長很為難地告訴東子,她年僅5歲的女兒所在幼兒園的老師在上課時,“隨口”說馬上就要結婚,導致班裏很多家長給老師送禮。現在,為了讓媽媽也給老師送禮,女兒竟以明天不去上學作為“威脅”。這位家長心裏很不是滋味。
其實,家長完全沒必要給老師送禮,這會讓老師感覺有負擔,如果收了禮而在該批評時不批評,顯然是對孩子不負責,還會讓孩子認為表揚是可以“買”來的。
當然,若在教師節、新年到來之際,學生給尊敬的老師送些小禮物,以表一片殷殷的敬師之情,這也無可非議。而現在老師要結婚,孩子要送禮,這裏不排除少數學生對老師的那份真心祝福,但更多的還是希望能“討好”老師。家長也知道,讓年少的孩子加入到這送禮的大軍中,過早地諳熟世俗人情,對孩子未來發展是不利的。
那麼,家長應如何做決定?其實他們大可不必去追究老師是有意還是無意,碰到了這種事,如何處理是關鍵。明智的家長會讓孩子以更符合學生身份去送禮,如自製一些畫、書、賀卡等小禮物,在愉快的氛圍中,給老師以良好的祝願,這樣一來,孩子送禮的願望實現了,老師也高興。要是送其他“像樣”的東西,家長盡量避免,以還孩子一個美麗的童真。
一位參加工作不久的新老師,很多事情沒有經驗。班裏一個學生送了她價值不菲的禮物。這位老師不禁犯愁了,禮物明顯不是孩子的心意,而且價格不便宜,到底該不該把東西退還給家長呢?正當她犯愁的時候,她發現另一位老師也收到了這份禮物,而且沒有說要退。人家資格比她老,經驗比她豐富,如果自己執意要退,會不會讓人覺得假裝清高?
家長送禮退不退?這樣的問題居然讓老師感到很困惑,真是個奇怪的事情。老師本來就不應該收禮,不應該收的東西當然要退,這麼簡單的常識,有什麼可困惑的?又有什麼可爭議的?之所以會出現“家長送禮退不退”這樣的偽問題,折射的還是當前的一些怪現狀。盡管家長不該給老師送禮,盡管老師不該收禮,可在現實中,這樣的現象卻非常普遍。很多的母親為了讓老師照顧自己的孩子,千方百計想著討好老師;某些老師也把職業道德拋在腦後,毫無愧色地從家長和學生手中接東西。也許,這就叫“行業潛規則”吧。
如果“家長送禮退不退”還需要困惑和爭議,那說明我們教育領域的問題真是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這種嚴重性不僅表現在送禮收禮的表象上,更是表現在某些人的道德滑坡上。在這樣的環境裏耳熏目染,孩子又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每年的教師節,我們談論最多的還是關於是否給老師送禮的問題。同樣作為孩子家長的東子,從孩子幼兒園至今,始終沒有給老師送過禮。我一直誇讚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一個神聖而又崇高的職業,像一支蠟燭,燃燒著自己,卻照亮了別人。而我們給老師送禮,無形之中就抹殺了她們的光輝形象。當然,也有許多母親為了討好老師,想讓老師給自己的孩子有個特殊的照顧,心情可以理解。
可憐天下父母心,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坐在前排;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出類拔萃,所有的好事、所有的榮耀都能被自己的孩子所擁有?為了這些,有的母親寧肯付出金錢來“收買”老師,以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可是我們是否想過,如果所有的孩子母親都去給老師送禮,都要求坐前排,都要求是三好生,那老師又如何安排呢?她有三頭六臂嗎?他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給教師送禮,就是一股社會不正之風,其責任主要在家長身上,特別是母親們。那樣做,首先是對老師的不信任,其次是對孩子缺乏自信。客觀上也影響了一些素質不高的教師的品德,同時也會影響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使我們的孩子自小就在這種的環境下成長,那她們怎麼能出淤泥而不染呢?
那麼,母親們應該如何與孩子的老師相處呢?
一、要經常與孩子的老師溝通。
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同老師一起商討解決。與孩子的老師進行交流,可不是讓你去討好老師。送禮物、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麵給老師幫助,的確會讓老師與你相處更好,但這樣對孩子自身發展其實沒有多大意義。孩子需要的是一個能準確判斷出孩子發展狀態、並能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的老師。而從這個角度來看,對孩子負責的老師真正需要的是,根據孩子的成長對教學進行不斷地自省和調整。如果母親一味討好老師,老師做法出現問題時,母親也不向老師反映,那麼等於間接剝奪了自己孩子獲得更合適的教育機會的權利,這與母親為了孩子好的初衷簡直是背道而馳。
母親和老師都是孩子發展的領路人。假如我們把對孩子的教育很形象地比作一場戰爭的話,你和孩子的老師就是“同一條戰壕的戰友”。真正的優質交流,正是在母親和老師完全平等的平台上才能進行的。平等的位置,平和的心態,相互交流才能更少保留。在雙方平等的情況下,傳遞更多關於孩子的信息,不論從老師口裏到媽媽心裏,還是從媽媽口裏到老師心裏,都是成功有效的。
二、要多參加學校活動,學會和老師交流。
每次家教報告後,都有孩子媽媽問我:“一碰到孩子的老師,我除了打招呼和簡單詢問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學校的情況,我都不知道還可以和老師說什麼、問什麼?
東子的建議是多參加學校(幼兒園)組織的活動,多和老師談關於孩子成長的相關話題。幼兒園或者學校的活動安排,一般都會告訴家長。細心的母親們隻要經常問問老師,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狀況,慢慢就會了解到很多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學校的學習、生活細節。
與老師交流時,苦於沒有話題的母親,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安靜孩子”的母親。從表麵來看,這樣的孩子,一般不是“問題孩子”,可背後可能恰恰隱藏一些問題。所以,“安靜孩子”的母親可以更多地詢問孩子的在身體、心理、社會等方麵的具體問題。母親可以主動與老師商量,“我能為這個班級做點什麼”、“我能為這個幼兒園做點什麼”,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幼兒園或者學校的日常教學和活動中,這也是母親與老師的優質交流方式。
以給老師送禮來討好(收買)老師,不如理解、尊重和信任老師。對於一些節日,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製作一些小禮物送給自己的老師,那樣老師會很欣慰的,畢竟那是學生的心意,也是老師付出的回報。其實,成績的好壞和綜合能力的高低,都是給老師最好的禮物,哪個老師不希望自己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優秀的呢!所以我還是讚成在教師節這天,學生利用自己的特長,展現才藝的同時也給自己的老師送去最好的禮物。
當然,家長與老師在生活當中,相互幫助、支持是應該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情不一定費的用錢來補。同時,尊敬老師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過分的討好老師,無論是對老師,還是對孩子,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看電視也是一種學習
在我的童年裏,是沒有“電視”這一“玩具”的。直到20多歲,我才看上電視。所以,我覺得女兒依依(範薑國一)很幸福,可以從出生那天起就欣賞電視節目。
聽說我讓依依盡情玩耍的同時,也可以盡可能多時間地看電視,好多母親瞪大了眼睛:“怎麼可以這樣呢?我們禁止還來不及呢……”
為什麼不讓孩子看電視?母親們的理由多著呢:
第一,看電視多耽誤學習啊。有67%的家長“為了學習,不讓孩子看電視”;90%的家長認為“孩子看電視多了,影響學習”。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孩子在讀書的時候就應該“抓緊時間”學習,而看電視是需要時間的,哪舍得拿出時間來讓孩子看電視?據調查,現在的孩子放學後不僅要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而且有65%的孩子還要完成父母安排的課外作業。除此之外,還要參加形形色色的課外班,“看電視”就成了極其奢侈的一件事。況且,家長們很“務實”地認為:看電視看不出高分,看不來大學錄取通知書。
另外,家長還擔心,“玩物喪誌”,看電視照樣可以瓦解“學習鬥誌”的。好多孩子一看電視就入迷,坐在電視機前眼睛都不眨,忘記睡覺忘記吃飯,怎會不影響學習?
第二,現在的電視節目太多粗製濫造,比如暴力鏡頭、暴露的情愛劇情、英雄般的黑道人物、充滿“智慧”的作案手段……對孩子的負麵影響很大。一個朋友曾向我傾訴煩惱:12歲的兒子將來的理想竟然是要做職業殺手!隻因為電視裏的殺手都很酷,很“英雄”。孩子看電視都看出這樣的惡果了,還敢讓孩子看嗎?
第三,電視看多了,孩子們盲目崇拜影視劇裏的人物形象,或者迷戀某些頭戴光環的明星,好多孩子為“追星”不惜離家出走,荒廢學業。
第四,孩子長時間看電視會使視力下降,體質變弱,精神萎靡,甚至形成自閉性格……
麵對這諸多問題,母親首先把電視定位為引起禍端的“種子”,因此簡單地對孩子看電視進行控製。據統計,27%的家長完全不允許孩子看電視,69%的家長強調隻能看有用的節目,而且不能耽誤功課;4%的家長對孩子看電視基本不管。
東子則認為,問題的產生,不是電視的錯。我們不但不該讓孩子遠離電視,相反,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該更加“親近”電視。
當今社會,電視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最主要的信息來源之一。據2005年4月在法國巴黎召開的“明日青少年與媒介”國際研討會的有關論文分析,全世界電視擁有率為40%,城市的電視擁有率達到98%。本次調查也發現,93.3%家長最經常運用的信息渠道是廣播電視。這個數據告訴我們:電視與我們的生活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了。
曾經看過這樣的文章,說在我國西部一個很封閉的,沒有電視、廣播和報紙的山寨,孩子們雖然喜歡玩球,可是不知道馬拉多納是誰;喜歡唱歌,卻不知道歌唱家是幹什麼的;知道美國也知道日本,卻說美國人和日本人都是鬼子……
這些看不到電視的孩子,視野窄到如此!即便將來他們以高分考入大學,成為學習上的佼佼者,他們還是會因為兒時視野的狹窄而被剝奪太多太多的機會!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而網絡和電視是我們接受信息的主要平台。在網絡還沒有完全普及的情況下,電視就是最主要的掌握信息的工具。如果長時間不看電視,我想我們就和原始人無異了。
而除了通過電視掌握信息以外,電視可以作為一種娛樂消遣手段,使孩子們在輕鬆愉悅的情緒狀態下觀察社會,擴展視野,獲取知識。也就是說,電視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途徑。
據調查:在西歐,小學生每年看電視1200小時。也就是說,平均每天有3個多小時看電視的時間。這對於中國的孩子來說,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通過網絡調查,我們的小學生強烈渴望看電視,大多孩子認為,可以借電視來了解社會,了解國家大事,可以學習更多知識,開擴視野和眼界。
更重要的是,孩子們需要娛樂。成年人下了班可以看電視,還可以去唱歌、下棋、打麻將,而孩子們難道隻應該寫作業?在強大的考試壓力下,孩子們的娛樂活動已經少得可憐,似乎隻剩下看電視了,我們實在不該再把孩子看電視的權利也給剝奪了。畢竟娛樂、休閑是孩子的權利,《國際兒童權利公約》明確規定:“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休閑,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活動和藝術活動。”那麼,看電視是不是一種娛樂和文化活動呢?當然是。所以,兒童有權利享受這種活動,我們做父母的沒有權力剝奪孩子的這一權利!
基於這幾點,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充分發揮電視的教育功能,而非因為有問題出現,就簡單粗暴地禁止孩子看電視。禁止是不現實的,不科學的。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隻是一味地禁止,不僅徒勞無功,而且會產生更多的負麵影響。
因此,從依依能夠看電視那天起,我就堅持一個理念:多看電視。我可不想為依依堵上這條好的學習途徑。
還是那句話:電視隻是工具,如何用,關鍵在人。引導得法,電視就是學習知識開闊視野的窗口;否則才會淪為“隱形殺手”。
所以,不僅要讓孩子看電視,而且還要教會孩子看電視。
既然看電視是很好的學習途徑,能夠給孩子們帶來豐富的知識、經驗,帶來快樂和見識,那麼就讓我們把電視還給孩子。當然,我強調的是,重在引導。不是說支持孩子看電視,就完全放手,讓孩子隨意、自由地看。上文中提到的各種問題,我說過錯不在電視,而在於家長的疏於引導和監管不利。
想一下,對於孩子喜歡看而我們不希望孩子看的節目,我們如何處理?粗暴幹涉,嚴厲禁止;勸說無效,聽之任之;和孩子講道理,告訴他們為什麼不希望他們看……對號入座,我們會發現,選擇第三種的家長很少很少。
還有,當三口人圍坐電視機前,看到不適合孩子看的節目,我們怎麼辦?大多數家長會毫不遲疑地換頻道,還有一部分家長態度嚴厲地對孩子說:“去,看你的書去!”也有家長抱著無所謂的態度,隻這麼一會,看就看吧。
再問一下,您經常幫孩子選擇電視節目嗎?您經常陪孩子一起看電視嗎?您對孩子喜歡什麼節目不喜歡什麼節目了解嗎?您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剛剛看完的電視節目嗎……
對照上述問題,母親自檢一下。我敢說,要有很多母親搖頭,感覺到自己在孩子看電視的問題上,缺乏引導和監管的。
我在放手讓依依看電視之前,是先教會她看電視。
首先,幫助孩子確定看電視的時間表。
先和孩子一起看電視報,根據她喜歡的節目所在的時間段,統籌安排她看電視的時間。然後形成表格,掛在她的書桌前。孩子自覺遵守時間表,時間一長就養成了按時看電視的習慣,這樣可以避免無節製地看電視,而且可以增強目的性。當然這個時間表是靈活的,隻要總時間量不改變,具體時間段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定。
比如,某段時間少兒頻道在中午播放依依喜歡的節目,那麼時間表上看電視的時間就挪到中午;如果晚上有依依想看的節目,那麼規定看電視的時間就挪到晚上。而且,看電視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在做完作業之後。如果放學以後就有好看的電視節目,我會讓依依先看電視。她開心地欣賞完電視節目,自會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養成習慣後,依依很自覺,什麼時候看電視什麼時候看書什麼時候玩耍,依依自己安排得井井有條,很少用我們督促。
其次,培養孩子對科學有益的電視節目的興趣。
小孩子喜歡看動畫片,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不能單純讓孩子陷入到動畫片的世界,那樣電視的教育功能就被削弱了。除了動畫片,還有好多節目孩子可以看,比如動物世界、科技探索等等,隻要科學引導,孩子也會對這些節目產生興趣。依依現在對各種電視節目都興趣盎然,除了看上述節目,還跟我一起看軍事天地,另外,體育頻道的花樣滑冰、跳水等節目也是依依喜歡的。
不過,每個人看電視的興趣不同,平時要注意尊重孩子的興趣,不能將自己的興趣強加給孩子。更不能認為孩子隻喜歡看娛樂性的節目,就不是好的興趣,就橫加幹涉。畢竟,讓孩子看電視,根本目的是讓孩子開心快樂,學習、增長知識是建立在開心基礎上的。孩子看電視的時候內心委屈、沒有興趣,節目的知識性再強也白搭。
再次,提高孩子的判斷能力。
一是教會孩子選擇節目,懂得哪些適合自己看,哪些不適合。電視台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電視節目,但我們不可能都看。這就需要我們做出選擇,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電視節目看。大多時候我會和依依一起看電視報,將適合她或者她喜歡的節目圈出來,然後列入時間表中;二是在收看節目的過程中,學會批判地吸收,哪些信息對自己有用,哪些內容是糟粕。當然,這對於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說,做起來有一定難度。不過,隻要循序漸進地對孩子進行引導,孩子的判斷能力自然會日益提高。
如此,孩子懂得如何科學看電視了,我們自是可以放心讓孩子與電視親近了。不過,放手之後不等於“大撒把”,悄無聲息的關注是必需的。
要經常和孩子交流,了解他最近在看什麼節目,對該節目有怎樣的評價和看法;要及時地提出自己的建議,尤其當孩子的一些看法有失偏頗的時候,要和孩子坦誠交流,用柔和的態度矯正孩子的不當觀點和看法;要時常抽出時間查看孩子要看的電視節目播出時間表,引導孩子有目的的收看,而不是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搜索、選台上;每隔一段時間,要和孩子一起收看他感興趣的節目,既培養了親子感情,又可以隨時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像教會孩子怎樣過馬路和怎樣係好安全帶,就可以避免汽車危險的一樣,教會孩子怎樣選擇電視節目和如何欣賞電視節目,就可以避免電視帶來的痛,而充分發揮電視的教育功能了。
電腦是最好的學習工具
現在,談及電腦遊戲,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聞言色變:可不敢讓孩子玩那玩意!仿佛電腦遊戲是毒品,孩子一沾上就從此墮落和毀滅了。因此,為了不讓孩子玩電腦遊戲,家長要麼不買電腦,要麼買了電腦不連接網絡,再要麼連接了網絡堅決不讓孩子動一下電腦。
我的一個朋友,因為工作關係,家裏的電腦必須上網,可是又擔心上中學的女兒上網成癮,想來想去,隻能偷偷用電話撥號上網,而且隻能在深夜裏等孩子睡著了以後才連接網絡。用完了,再把上網用的調製解調器卸下來藏起來。日日如此,把自己搞成了“地下工作者”。
像我朋友這樣把自己搞得很累的家長很多,每天監視的,不時嘮叨的……總之目的隻有一個:不能上網,更不能上網玩遊戲。
上網成癮的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網絡遊戲讓太多的孩子沉迷其中,給自身成長帶來太多負麵影響。可是,為此不讓孩子上網,以至於不讓孩子接觸電腦,方法未免過於簡單粗暴。
相對傳統媒體而言,電腦能同時呈現文字、圖像、聲音、色彩等信息,也具有動畫、播映、繪畫等功能,是現代社會兒童拓展視野的一大“窗口”。
根據一些個案研究及評量報告顯示:使用電腦的兒童和僅接受傳統教育的同齡兒童相比,在學習上進步較快。讓孩子從小接觸電腦,有利於智力開發和增強對新技術的適應性。
電腦不僅是一種遊戲工具,而且還是很好的學習工具,它不僅能促進兒童想象力、理解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的發展,還能促進兒童非智力因素如興趣、意誌、動機等方麵的發展。
所以,作為母親,要根據孩子的思維特征、接受知識能力,通過電腦挖掘孩子的潛能,培養孩子的科技創新精神,有針對性地提高孩子科技競賽能力及計算機應用能力。讓孩子與時代同步,與時代接軌。
母親們必須意識到,我們已進入網絡信息時代,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已經滲入社會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麵。計算機網絡的作用早已不局限於單純儲存信息和傳播信息。
隨著社會的發展,那些沒有機會了解、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的人將很難獲得就業機會,很容易被社會所拋棄。很多有條件的中小學學校都已開設了計算機課。可連電腦都不讓摸,孩子又怎麼能學好這門課呢?
我女兒對電腦遊戲的態度足可以證明:引導得當,電腦既會成為益智玩具有時很好的學習工具。既給孩子帶來快樂,又可以提高孩子的綜合能力。
依依從3歲多的時候就開始接觸電腦遊戲,從簡單的“推車子”到稍微複雜一點的“老爺爺過河”,再到複雜得連我和妻子都“研究”不明白的“超級瑪麗”等等,孩子從學會控製鼠標,到可以敏捷地通過操縱鍵盤來控製遊戲中的人物,從簡單的摸索到有方向感的判斷和豐富的想像……依依逐漸成為電腦遊戲的高手。
每個周我都會安排一段時間,把電腦讓給依依。在這個時間段,依依可以自由使用電腦,於是上網玩遊戲、打開郵箱發電子郵件,製作電子賀卡等等,在網上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規定的時間到了,依依會很自覺地從電腦旁走開。
有時,我和妻子會和依依一起玩遊戲。有一段時間,那個“懶懶貓”的遊戲幾乎成了我們晚飯後消遣的主要娛樂活動。三個人輪流上場,一個人玩,另兩個人就當觀眾。一輪結束後,看誰的分數最高,誰就是三人中的冠軍。
而隻要發現有好的電腦遊戲,我會毫不吝嗇地推薦給依依。依依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鼓搗明白遊戲的規則,然後成為自由馳騁於遊戲世界的騎士。
我還教會依依利用電腦,上網和別人下象棋、五子棋,有一次我親眼見她和一個30多歲的網友玩五子棋,竟然連贏三局。依依興奮地手舞足蹈,連連說:“真過癮!”而當我出差的時候,我也會和依依相約網上,和她通過網絡殺上幾盤。
我就這樣既放手讓孩子接近電腦遊戲,又開心於做她的遊戲夥伴。因為讓依依開心的事情不僅僅隻有電腦遊戲,也因為我和妻子更多地給依依灌輸:“電腦除了遊戲,還有更多有價值的作用”。
所以電腦遊戲對於依依來說,隻是普通遊戲的一種。學會了玩電腦遊戲,隻是為她增加了一種玩法而已。更重要的是,通過玩網絡遊戲,依依和網絡的距離越來越近,她越來越多地懂得如何利用網絡,如何成為網絡的主人……
隨著年齡的逐漸長大和知識的日漸豐富,依依現在已經能非常好的利用電腦這一學習工具了。電腦相對於她的遊戲功能漸漸減弱,而學習功能卻日漸顯現。她利用電腦畫出精美的美術作品,為我製作出一般大學生都做不出的課件,中文打字速度也在不斷地增長。上網瀏覽各種新聞、閱讀各種美文、通過百度搜索查找各種文詞,可以說電腦已經成為她最好的學習工具。而且,由此她也成了我的一個小助手:幫我打字、上網查閱資料、給我做課件……
電腦和網絡都是雙刃劍,如果一味的沉迷網絡遊戲、交網友,或者瀏覽不健康網頁,那它就有害;如果利用它瀏覽新聞、查閱資料、收發郵件,適當的玩玩遊戲、交幾個網友,它就是有益的。就如菜刀,在廚房它是為我所用的廚房用具,如果用它砍人,那它就是凶器了。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網絡信息時代,不會使用電腦、利用網絡的人,將成為新時代的文盲。所以,家長要激發孩子對計算機的喜愛之情,讓孩子親近電腦和網絡,由此走上運用電腦的學習之路……
“失敗”也是一種學習
“失敗”是我們很不喜歡的詞,但它卻離我們很近。
作為成年人,升職晉級無望感到失敗,經營虧損求職無果又觸失敗,戀愛受挫婚姻不順再臨失敗……而作為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考試成績不理想、體育不達標、得不到人的讚賞等等,都是一種失敗。
如此說來,人生道路上失敗是無法避免的,那就隻有去直麵,去感受失敗的曆練。
經曆失敗也是一種學習。
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生就是如此,任何通向成功的道路都布滿了荊棘,充滿了數不清的艱難、困苦、辛酸與煎熬;試看古今中外哪位成功者,是一帆風順的?經受過大的挫折磨難的人才會有大的作為。
林肯,出生於拓荒者家庭,漂泊不定。當過夥計、雇農、鄉郵員、船夫、士兵、測量員等。競選州議員失敗陷於失業,境況慘淡;辦小商店,又債務纏身,用了十多年才還清債務。未婚妻不幸早逝,競選州議會議長失敗,參加國會議員競選失敗等。
但他在一次次挫折麵前從不退縮、從不氣餒,總是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地去實現自己的目標。終於他成為了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並被美國人民譽為與“華盛頓”齊名的最偉大的總統。
而我們的孩子,往往隻因為自己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或是一次考試失利,就離家出走,甚至僅僅因為沒有考上重點中學而選擇自殺。
所以,現代家長一定要下大力氣培養下一代抗挫折能力。要讓他們經受磨難,讓他們承受壓力,讓他們經受失敗。現代社會,信息廣,變化大,多元化,多項選擇,機遇多,節奏快。生活的海洋越廣闊,風浪就越大;成功的機遇越多,遭受失敗的次數也越多。
告訴孩子要把失敗當成機遇,當成什麼機遇呢?當成學習的機遇,當成磨練自己意誌的機遇,當成增長自己能力的機遇。失敗能鍛煉一個人,也能斷送一個人。
有這樣兩個麵對失敗的故事:
一家公司招聘職工,一位高才生去考試,發榜後,見沒有自己的名字,便跳河自殺。後來發現他考的分數是第一名,抄分的時候抄漏了。高才生跳河被人救起,聞知自己是第一名便去報到,老板卻無論如何也不肯要,理由是:“這麼一點挫折便要跳河,到公司遇到更大挫折怎麼辦?”
另有一位到一家公司去應聘清潔工,職員問他:“你會寫字嗎?”答:“隻會寫自己的名字。”於是他沒被錄用。後來,他發憤圖強,成了一位大富翁,在自己豪華的會議室舉行記者招待會。記者說:“您的經曆太動人了,您該寫一本自傳。”他說:“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我會寫字,我隻能是個清潔工。”
這兩則故事,同樣麵對不被錄取的挫折,結局卻截然不同。這說明人具備抗挫折能力是何等重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決定抗挫折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一個人的生活經曆。從小嬌生慣養,生活、學習、欲望等總是順利地得到滿足,沒有體驗過困難與失敗,他就不可能獲得失敗和挫折的經驗,稍遇一點挫折就難以承受。相反,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如能得到家庭、學校及社會等大小環境創造的各方麵的鍛煉機會,經曆到挫折教育,那麼將來,等他的生命之舟駛入廣闊的社會海洋,就不會懼怕洶湧的巨浪,不會被人生的逆流所顛覆。
未來社會的成功者除了有文化、有創新精神外,還要有堅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適應這瞬息萬變、競爭激烈的社會。現在的孩子是未來的建設者,他們將麵臨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對人的心理承受力要求會更高。
將來最吃苦頭的,自然是嬌生慣養中長大的孩子本身,因為生活中畢竟不光有甜,還會同時伴有酸、鹹、苦、辣,現在光喂甜食,將來難免會反胃,隻有嚐遍了辛酸苦辣後,才能最後品嚐出生活的甘甜。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從小吃得苦中苦,長大方為人上人。”所以,對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培養,需從小開始,從家庭教育開始。
孩子畢竟年齡小,能力有限,當他們遇到困難或失敗,感到沮喪時,父母要積極、熱情地去扶一把,與孩子一道解決問題,並告訴孩子“失敗乃成功之母”,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才成功的,給孩子鼓足勇氣,讓孩子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勇敢地麵對失敗,分析失敗的原因,不斷的總結經驗教訓,勇敢的向成功邁步。
許多人如果沒有失敗就不會發現自己真正的才幹。有人問一個孩子是怎樣學會溜冰的,孩子回答道:“跌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再跌倒,這樣就學會了。”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這樣一種精神,跌倒不算失敗,世界上隻有一種失敗,那就是跌倒了從此不再努力。
其實,你周圍的很多人,他們一無所有,但你卻不能把他們叫做失敗者,因為他們有一個不屈服的意誌。
愛默生說:“隻要你還能站起來,這就是一種成功,無論你曾經失敗過多少次。”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終歸有麵對失敗的時候。當孩子年紀還小,多數家長往往一笑置之,搶著幫孩子處理問題,或者幹脆讓孩子放棄,認為他的能力還不足以完成這個任務,等再大些才能夠勝任。其實隻有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失敗是成功之母,隻有經曆過失敗,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也隻有一步步成功,孩子才能真正地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