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難成器 自強出英才 ——東子
要理智的愛孩子
“再窮也不能窮了孩子”這幾乎是每個中國母親的想法。
很多母親會自己省吃儉用,來滿足子女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需求,結果是如今兒童消費品比成年人的都貴;麥當勞、肯得基店裏永遠都是擁擠不堪的景象,孩子們大嚼著漢堡和香辣雞腿,母親大多在一邊看著;中高檔酒店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日宴上高朋滿座;中學生,甚至有的小學生使用著新款高檔的手機。
看到這裏你不要以為他們都是富家子弟,他們當中的很多人是父母下崗的,父母為了生存到處奔波打工,一些母親給自己買塊豆腐都要檢便宜的買,可滿足起寶貝兒子、女兒的需求來卻毫無理智。有些母親嬌慣孩子已經到了喪失理智的地步。在家裏,她們吃讓孩子先吃,花錢可孩子先花,一切都讓孩子“優先”享用。孩子跟小朋友打架不批評自己的孩子,反去教訓別人的孩子;孩子犯了錯誤不鼓勵孩子去承擔責任,反而教孩子如何去逃避責罰。她們對子女說:“遇事繞著走,自掃門前雪;萬事別吃虧,利益不讓誰。”
天下的母親都愛孩子,但愛孩子要有個度。過分地嬌慣溺愛,使這些孩子身上的自我意識過於膨脹,已經達到了自私自利、冷漠無情的程度。他們習慣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占有欲極強,蠻橫霸道,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生來就該父母寵著慣著,事事為他們服務,稍不順心就大發脾氣,甚至指責辱罵父母及他人。他們在外麵不關心別人,在家裏也不知道心疼父母,特別是在父母生病的時候,會因為沒有得到像平時一樣無微不至的照顧而亂發脾氣,這讓許多父母非常傷心。在他們的概念中,雞大腿永遠該留給自己,魚頭魚尾是父母的事,從不過問父母的喜好,更不用說父母的生日。
請看下麵的實例:
夏天的一個正午,天特別熱,小胖吵著要吃西瓜。小胖的媽媽趕忙到菜市場去給他買。當媽媽頂著烈日,滿頭大汗地拎著西瓜走進家門時,小胖不但沒高興反而直衝媽媽嚷:“媽,怎麼這麼慢啊?我快渴死了!”媽媽趕忙走進廚房,洗淨後把瓜切開,順手拿起一塊咬了口,想嚐嚐甜不甜。這時候,背後突然傳來孩子刀子樣鋒利的吼聲:“誰讓你先吃的啊,你趕快給我吐出來!”小胖的媽媽當時隻覺心口像被重重擊了一拳,目瞪口呆地站在那,淚水盈眶,可能發現媽媽哭了,小胖就接著說:“算了,這次原諒你,下次可不許你這樣了啊!”
孩子的表現的確令人心寒,發人深思。在震驚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孩子怎麼了?是誰把他們培養成了對親情如此冷漠的自私自利的人?答案是:是他們的母親,是母親近乎於喪失理智的嬌慣溺愛,使她們的孩子變得如此自私、冷漠;是孩子的母親把他們培養成了“小皇帝”、“小公主”。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卻是不可承受的沉重的現實。
東子一向願意樂觀地看待問題,但事實確比我們想象的要糟,因為現實生活中,那並不是個特殊的例子。想想在你的身邊,你的親戚、朋友、同事,甚至就在你的家裏,是不是曾上演過類似的一幕呢?
剛剛上桌的美食,必須先端給“小皇帝”“小公主”們,他們吃著,長輩們看著,他們吃剩的父母才可以吃。如果是他們喜歡吃的,還得留給他們下頓吃。他們經常一見到好吃的第一個端到眼前,並立即劃好勢力範圍,“這個我愛吃,歸我拉!”;新買的玩具,一律不準別的小朋友玩兒,哪怕摸一摸也不行;路上看到模樣奇怪或者行走特別的殘疾人,出怪聲,做鬼臉,肆無忌憚地模仿取笑;無聊的時候常以肢解各種小昆蟲、虐待小動物為樂,卻美其名曰“研究研究”。
這樣嬌慣溺愛的結果是,使一些獨生子女養成了以“我”為中心的意識,自私自利、貪圖享受、怕吃苦的現象比比皆是。他們吃在“洋快餐”店,穿在“專賣”店,手機一年換幾次,業餘時間在“聊天”、網遊。講排場追求名牌在他們眼中叫品位,玩樂享受遊戲人生在他們看來是瀟灑。總之一句話,就是將浪費奢侈進行到底。
一個初中老師曾跟我聊起學生的這些問題,特別有感觸:“現在班裏有一些學生花錢如流水,揮霍父母的錢一點不心疼,過生日動輒幾百上千,每月的生活費正常花銷隻需幾百,可他們有的兩千也不止。有的的確是家裏有錢,家長年輕時受過苦,就在孩子身上補償,生怕孩子委屈著,有求必應,久而久之,孩子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叫人實在是看不下去。你看看那些孩子的課桌,裏麵塞滿了各種零食。連考試時都在嘴裏叼著巧克力,桌邊放著可樂,後背靠著厚厚的卡通毛墊子,那做派,哪像是來念書的,整個一小少爺。怎麼跟他們說呢,唉,花的是父母錢,他們是不知道賺錢的辛苦。而有的孩子,純粹就是打腫臉充胖子,明明沒有那樣的家庭條件,也要跟有錢的孩子比。為了給自己配一套現代化的電子裝備,為了在同學麵前炫耀,有的跟家長騙錢說交雜費,轉身就去買了最新款的MP4回來;有的甚至偷竊同學的錢物去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這些孩子貪圖享受,嫌貧愛富,瞧不起農村人和下層勞動者,價值觀嚴重扭曲。可是,我們不要一味指責孩子,當孩子口中說出“誰讓他們是農村人,他們就該過窮日子”的時候,想想我們是不是從大人的嘴裏聽到似曾相識的“言論”呢?
有些母親在孩子犯錯後,甚至變壞後,為自己開脫:“我可沒有叫他學壞啊!”需知作為母親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就是最大的錯。更有一些母親,在孩子犯錯誤之後,為逃避學校的處罰,不惜抬出自己的身份給學校、老師以壓力。
據報道,數日前一高中學生犯錯,母親不僅與孩子編造謊言,欺騙學校、老師,甚至在真相大白後,抬出她的市人大代表的身份向學校、老師施壓。這位孩子的母親可知道,她的做法可能使孩子的善良是非漸漸泯滅?她可知道其實很多孩子“變壞”,都是家長扮演了這樣的角色呢?
細想想,是什麼無形中養成了孩子的貪圖享受的壞習慣,是什麼軟化了孩子本該積極向上的心態,讓他們不思進取,隻想著舒舒服服地混日子。我看第一個該反思的還是我們的母親們。因為首先是母親們給孩子提供了滋生享樂思想的溫床。母親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一輩子的老師,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性格等很多方麵,都是受母親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千萬不要忽視環境的作用。孩子畢竟是孩子,判斷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都還差,母親過度的嬌縱和溺愛就是孩子的致命毒藥。
在生物學上有個著名的“溫水煮青蛙效應”:如果把青蛙突然扔進開水裏,沸水令青蛙的神經係統受到強烈刺激,青蛙在條件反射的作用下可以迅速跳出去。但是若把青蛙放在涼水裏,讓水溫慢慢上升,青蛙便渾然不覺危險存在,怡然自得地遊來遊去,等到它感到熱的時候,已經無力動彈,唯有坐以待斃。這個實驗也啟示我們,人是有惰性的,會被環境慢慢的同化,而忽視周圍環境的變化,最終不能適應社會,而被社會淘汰。其實直白地說,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我們的小皇帝小公主們,一直生活在父母創造的安樂窩裏,衣食無憂,要什麼就會有什麼,不知道什麼叫不可能,什麼叫克製,更不懂得生活的風浪與危機。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就像溫室裏的花朵,枝條變得敏感而脆弱,慢慢失去了抵禦外界挫折和風雨的能力。有朝一日,失去父母的庇護,走進社會他們會忽然發現,自己是那樣弱不禁風,現實的風浪常常讓他們猝不及防,往往是如那隻變得遲鈍的青蛙,最終被現實的殘酷擊潰。
母親們是否應該檢討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有哪些不妥?
東子認為,對於大部分母親來說,當前最重要的是自己首先要學會理直氣壯地,坦然地與孩子分享。在家裏,不要一切都讓孩子“優先”享用,不要把他們培養成“小皇帝”、“小公主”。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理所當然地有優先享用物質的權力。這樣,孩子不僅學會了與人分享,而且明白了應該尊敬長輩,理解父母、關心他人。
一個健康的孩子就好比一棵樹,必須以善良為根,正直為幹,豐富的情感為蓬勃的枝丫,這樣才能結出美麗善良的果子。作為群居動物的人,生活中需要別人的肯定和關心,學會分享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得到的前提是付出,嬌慣溺愛的孩子腦子裏沒有付出的概念,他們從一開始就喪失了“快樂”這種能力,想來的確是種悲哀。
要提高孩子的素質,首先要提高父母與教師的素質。父母、教師的素質,其實就是“前素質教育”。這種前素質教育的成敗,決定著整個素質教育的成敗。一個女人從她做了母親起,就需要一種特殊的素質——教育素質,即教育孩子所需要的觀念、方法和能力。這些觀念、方法、能力,就構成了母親的教育素質。
現在的母親最關注的是孩子的智力發展,從孩子一出生,就希望孩子是一個智商、天賦超高的天才,就不惜一切代價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可是卻忽略了對孩子進行情感和道德方麵的培養。
同樣作為家長的東子卻沒有忘記給孩子補上這一課。東子雖然不是母親,但東子的教子經驗各位母親可以用來參考。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愛父母。
要讓孩子看到爸爸媽媽工作的辛苦,照顧他的辛苦,讓孩子學會孝敬父母、心疼父母,從而由關心父母廣而關心他人。在所有人眼裏,我的女兒依依是一個感情細膩的孩子,是一個富有愛心的孩子。對我們的愛,那就不用多說了,從《玩過小學》中的《我請爸爸下館子》、《媽媽的生日我快樂》等文章中就可以充分了解到孩子對我們的愛。她對老家的親人、對身邊的朋友都心存著愛。
其次,要培養孩子的道德感。
道德感包括責任感、正義感、榮譽感等。其中,責任感是最崇高的情感。責任感包括家庭責任感、集體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沒有事業責任感的人,就會無所作為;沒有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的人,就會胡作非為。因此,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正義感、榮譽感。從一點一滴做起,要教育孩子講究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諸如孝敬老人,尊老愛幼,保護環境,愛護公物,願意為集體出力,願意服務於社會。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有意識地利用一些尋常小事對孩子進行道德感方麵的教育。比如依依去修鞋,本來和修鞋大媽約好了取鞋的時間,可是孩子給忘記了;而過了約定時間去取鞋的時候,又忘記給大媽錢。針對這件事,我和依依交流,孩子懂得了做事要有責任心,約好了就不能隨便違約,要懂得尊重別人。還有,我與依依一起觀看奧運會比賽,買回國旗和她一起搖旗呐喊,為中國的運動員加油助威。這是一次很好的愛國教育,國旗一次次升起,孩子的榮譽感和集體責任感得到一次次強化。
再次,要讓孩子學會寬容。
人要有一顆寬容的心,才會天大地大。而要孩子寬容,首先要讓孩子有理智感。人沒有理智,就如同汽車沒有閘,遲早要肇事。因此,要培養孩子的理智感,不動輒生氣,不動輒發火,要有韌性。在處世方麵,要做到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理解人、諒解人、欣賞人、讚美人。在我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下,依依從小就懂得寬容別人,和小夥伴在一起玩耍,產生矛盾後大多是她退讓,用息事寧人的態度平息矛盾,化解“危機”。
還要注意,情感和道德教育不是單純的說教,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等等。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輸,而是靠心靈的感受。一味地強調大道理,隻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教育應融入日常生活,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開始。母親一定要要以身作則,身教勝於言教。想要孩子成為一個將來能自立自強、立足於社會、經得起風雨的人,就一定不要嬌慣溺愛孩子,要理性對待孩子的需求。母親自身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我們在孩子麵前做每一件事,說每一句話,都被孩子看在眼裏,也會被孩子模仿。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尊敬長輩時,千萬不要嫌棄公婆;我們在教育孩子要有愛心的時候,自己千萬不要對人冷漠;我們教育孩子要寬容,自己則不要和別人斤斤計較……
以身示範,比任何說教都有效。
培養孩子一定要科學而理性。
不要為孩子包辦一切
現在流行一句口號:“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比孩子能幹的母親,出於愛子之心,恨不得為孩子做一切事情。她們處處照顧孩子,更是時時保護孩子。由於母親太“能幹”了,太“勇敢”了,以至於剝奪了孩子鍛煉自我的機會,壓製了孩子自主發展的精神。所以在“勤快”、“勇敢”、“能幹”的母親身邊,大多是依賴性強、嬌生慣養,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挑戰精神的孩子。他們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懶惰,怕吃苦,自理能力差。
上海寶山區曾對500個小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低年級學生27%不會洗臉,37%不會穿衣服,66%不會掃地,97%不會整理書包;中年級學生92%不涮碗,95%不整理房間;高年級學生93%不會燒飯,96%不會釘紐扣。
那麼,是這些孩子一開始就好吃懶做不願意自己做事嗎?顯然事實並非如此。其實這些孩子大部分有過嚐試自己做事的衝動和好奇,但我們的母親們往往在這時,不遺餘力地把這種自立的思想萌芽給扼殺掉了。而且理由種種:
“孩子還小,自己哪能做好,還不如咱大人代勞,反正也不費事。”
“做飯?得,別回頭把房子點了,我可不放心。”
“正長身體,累壞咋辦,就這一個寶啊,咱有條件犯不著吃苦,有保姆不用還閑著啊。”
“嘿嘿,成功人士就得讓人伺候著,我們先培養下氣質,窮孩子才一天什麼都自己幹呢,那是生活所迫。”
“自己小時候就什麼都幹,怎麼忍心讓孩子受屈,咱能做的就替他做了吧。”
“他把學習搞好就行了,啥活也不需要他幹。”
上麵是在和孩子母親溝通中聽到的一些解釋。東子就不明白了,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對他們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啊。有多少成功人士不是靠自己腳踏實地一點點做出來的?你能把孩子一輩子都護在翅膀底下嗎?想想他們離開你們是否會寸步難行,到時候恐怕母親們就該後悔當初的過分庇護了。
一個平常的日子,一所普通的學校,可是門口站滿了拿著掃帚、抹布、鐵鍬等工具的孩子媽媽。這是幹什麼呢?一問才知道,今天學校要大掃除,要求學生帶工具來打掃衛生。於是乎,媽媽們請假的請假、礦工的礦工,出馬上陣、卷袖子幹起來。孩子呢?或站旁邊觀看,或幹脆跑到操場上玩去了。
一個普通的家庭,一個普通的孩子和媽媽。媽媽勞累了一天,回家後第一件事是先看孩子是不是在寫作業,然後忙著做飯、招呼一家人吃飯,孩子剛一吃完,馬上催孩子接著寫作業,自己一個人收拾了餐桌,便也坐到孩子身邊,看著孩子學習。孩子忙完了,媽媽則麻利地打來洗腳水,看著孩子洗腳,然後幫孩子把腳擦幹淨,端盆走的時候順手把孩子脫下的襪子帶走、搓洗幹淨。轉身進孩子臥室,鋪被、整理床鋪,將孩子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找出來放在床頭,然後喚孩子睡覺。孩子躺下了,媽媽則為孩子裝書包……
舞蹈教室裏亂哄哄的,大人孩子忙成了一團。要上課了,需要換舞蹈服啊,結果所有的媽媽都在手忙腳亂,所有的孩子都筆挺挺地站在那裏,任由媽媽扒下自己身上的羽絨服、毛衣、毛褲,然後套上舞蹈服、舞蹈鞋。有的媽媽手腳慢了,孩子一臉不耐煩地催促:“能不能快點啊?真慢!”下課的時候,照樣又是一通忙活……
我所列舉的這些場景,普通又普通,常見又常見,相信很多媽媽看了會莞爾一笑:這不就是說我嗎?
近年來,隨著家庭物質生活條件逐漸優裕,對獨生子女寵愛、偏愛、溺愛的風氣也在逐漸擴大。母親們把這視為對孩子無私的愛。實際上,看看“溺”字的寫法,當“愛”泛濫成災,如水一般淹沒了孩子,那麼孩子得到的隻是一個“弱”字。
首先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很差,不能很好地照顧自己,自我服務意識差,個人生活料理不好,勢必給今後的學習、生活帶來太多不便。
大學新生入學,我們會看到龐大的送親團,幫孩子拿行李、辦入學手續、收拾床鋪都是司空見慣的。近兩年,竟然還出現了到大學報到時帶保姆的現象。為什麼?孩子的生活無法自理啊!
一位即將畢業的物理係高材生,因成績出類拔萃,被學校選送到美國某名牌大學深造。誰知他卻一口回絕,說什麼也不願出國。原因是自己不會洗衣服、不會買東西、不會燒飯、不懂得與別人交往,也就是說,他根本無法獨立生活。一了解,大家發現,大學四年中,他的衣服鋪蓋都是媽媽定期到學校來取回去清洗。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其次,對孩子心理發展不利。他們會認為父母什麼都包辦是理所應當的,我的衣服就該媽媽洗,我的事情就該別人做,漸漸把自己當成了“小皇帝”。如此形成隻是自己著想的自私心理,缺乏愛心和責任感。
一位媽媽深愛自己的孩子,平時可以說在孩子身上耗盡了心血。可是有一天她生病了,躺在床上動不了。孩子放學回來,一個勁喊著餓了。她爬了幾次沒有起來,就對孩子說,拿點錢到外麵買點吃的吧,媽媽做不了了。沒想到孩子很生氣地一甩手:“憑什麼不給我做飯?不行!”媽媽傷心地淚流不止,孩子怎麼能這樣對待愛她的媽媽呢?
這都是嬌慣溺愛帶來的後果。
母親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有照顧和撫育孩子的義務,我們可以將自己的生活經驗提供給孩子,但是千萬不可以代替本應由孩子去做的一切,如果那樣就會限製孩子的成長,剝奪孩子生長的空間。孩子是要走向未來的,而未來社會是能力型社會,孩子的生存能力、語言交際能力、自學能力、身心自我調節能力等決定著他未來的發展。這諸多能力從哪裏來?從實踐中來,從生活實踐、交往實踐、學習實踐中才能獲得。所以,當孩子一點點長大,我們要適時放手,讓孩子去做他們該做、他們能做、他們願意做的事情。
沒有一個人天生就什麼都會做的,作為母親不能出於疼愛孩子舍不得孩子的心裏,包辦代替一切;也不能認為孩子小,不用著急,長大了自然就會了,而不給孩子做的機會;也不要怕孩子做事太慢或者做不好,因為不耐煩而剝奪孩子做的機會……
大部分母親認為,孩子上學的時候,隻要把學習搞好就行,做家務這樣的事情長大了自然就會了,何必現在牽扯孩子的精力?這種思想還是建立在“學習第一”的基礎上,導致的後果是孩子即便長大了也不會照顧自己。做家務或許學會了,可是依賴性可不是一天兩天能改變的,獨立意識和能力也不是立即就能生成的。那些上大學帶著保姆的孩子,恐怕永遠也長不大。
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打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是孩子學習的一門課程。如果您真正愛孩子,那就讓孩子每天堅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每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都樂意做事。我們家長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孩子做家長的小幫手,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總之,隻要是孩子能做的、想做的、願意做的,就要大膽放手,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沒關係,他們就是這樣一步步走向獨立自立的。如老母雞一樣看護著孩子,自己很累,孩子也很累;放手給孩子照顧自己照顧家人的機會,自己輕鬆了,孩子也很快就成長起來了。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都明白,年輕一代預示著國家的未來。梁啟超先生當年慷慨激昂地陳說,“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這擲地有聲的話是否能讓我們警醒,我們該為國家培養怎樣的年輕一代?我們的母親們是不是要承擔教育出“跨掉一代”的責任呢?
古人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曆史和現實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論證了這兩句名言。但為什麼優越的外界條件總是會令人走向衰亡呢?因為安逸環境對人的意誌有不易覺察的瓦解作用,我們成年人可能也有這樣的感覺,就是太過休閑的生活有時讓人覺得莫名的空虛,人也會變得敏感而脆弱。當大風大浪襲來時就手足無措。就像那開水中的青蛙,長期的溫度適宜使他喪失了警覺和應變的能力,當緊急情況來臨隻能坐以待斃,多麼可悲!
生命中有不能承受之輕,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太輕鬆優越的生活,太多的寵慣會讓他們患上“軟骨病”,自古英雄多磨難,他們需要社會的曆練,需要風雨的吹打,讓他們變得更堅強,更勇敢。
什麼是愛孩子,每一個母親都有不同的體會,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溺愛不是真正偉大的愛。在中國,許多母親給孩子的愛都僅僅局限於表麵。比如,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受累、怕孩子被人看不起等,這些事情本來應該讓孩子通過自己的能力去解決,這樣有利於讓孩子學會做人的起碼道理,但是,我們的母親們往往用包辦代替來解決問題。以為替孩子做了,孩子就不用吃苦受累了,殊不知,孩子在安逸麵前逐漸地失去了能力,失去了品格,這樣的愛能說是偉大的嗎?真正的愛是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和品格,讓孩子能堂堂正正地做人,讓他們學會自立,自己去創立人生和財富。
“因為我非常愛你們,所以我決定你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這才是對偉大母愛的詮釋。
不要一味遷就孩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物質要求也應得到相應提高,這也無可厚非,但母親們望子成龍的心情日益迫切,為了孩子,苦了自己,一味嬌慣孩子,遷就孩子的各種要求,使孩子養尊處優,一個個變成了唯我獨尊的“皇帝”、“公主”。
我的一個朋友,女兒都上中學了,從來沒有獨立在家裏待過。暑假的一天,父親出差了,母親有事要出去很長時間,不得不讓她一個人在家裏。因為不放心,臨走時母親對她是千叮嚀萬囑咐,可是傍晚回到家一看,孩子昏沉沉睡在沙發上,腮邊還掛著淚。叫醒了問她這一天怎麼過的,個頭都快比母親高的女孩子哇哇大哭。原來媽媽給她準備的午飯,因為不會放到微波爐裏熱,就沒有吃。餓著肚子什麼也幹不下去,沒辦法想起泡方便麵吃,結果不小心讓開水燙傷了手。想給媽媽打電話,又覺得沒麵子,就這樣蜷縮在沙發上睡著了。她撲到媽媽的懷裏,委屈地哭著:“媽媽,我餓!”鬧得媽媽像哄三歲孩子一樣哄了她很久。
我女兒班上有好幾個這樣的孩子,每天上學必須帶飲料,白開水是不喝的。對於孩子的這種非分要求,他們的母親竟然有求必應,從不打折扣。一天,我送女兒上學,在學校門口和女兒告別的時候,就看到一個小男孩拽著他媽媽的手在哭,而且還不斷地跺腳、耍橫。他媽媽一臉無助的表情,想發火又憋回去了,隻是一個勁的哄勸。從談話內容中我了解到,原來是孩子的母親今天忘記給孩子帶飲料了。孩子到了學校門口發現書包裏沒有每天必帶的飲料,就纏著媽媽去買。而媽媽又沒帶錢,就勸他說,上午渴了就先喝水吧,等中午來送飲料給他。可孩子不幹,於是乎就哭鬧。我一直在旁邊觀察,直到看著那個媽媽找著個熟人,借了錢買來了飲料,把孩子送進了校園。這樣如此無原則的遷就孩子,能培育出什麼樣的人才來呢?
在一個招聘會上,曾出現這樣一幕:一個老婦人在各個攤位前忙個不停,填了六十多份各類求職應聘表,並且不斷向招聘單位谘詢。許多人以為她是來找工作的,一打聽才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26歲的兒子。因為兒子在家“賦閑”,沒有工作,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上網聊天、打牌、玩遊戲。父母不堪繼續供養他,催促他找工作,可他沒有勇氣接受用人單位的種種考核。沒辦法,母親隻好跑出來代兒子求職。
相信每一個做母親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為“雄鷹”,將來能獨立於世,勇敢地翱翔於藍天。可是,很多時候我們所做的,不是在培養“雄鷹”,隻是在造就“雛燕”。
孩子到學校打掃衛生,媽媽扛著工具跟在後麵,到了學校不讓孩子動一下手指頭,所有的活都是媽媽包了,言稱:不舍得讓孩子做,累著了可怎麼得了?
孩子想出去玩,媽媽們一個比一個態度堅決:我們沒有時間陪你,你自己怎麼可以出門玩呢?太危險了,還是在家裏玩吧。
周末,母親要加班,要孩子一個人在家,怎麼想都不放心,隻好東托西找,要麼把孩子送奶奶姥姥家,要麼托朋友照顧,再要麼幹脆帶到單位去。
一見到孩子受了委屈,媽媽們無不分外焦急,緊著問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爭著搶著為孩子解決問題……
為什麼就不能讓孩子自己打掃衛生,做他該做的事情?為什麼就不能放手讓孩子自己下樓去玩,不必總要媽媽陪?為什麼就不能把孩子一個人放在家裏,讓他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為什麼就不能讓孩子獨立解決遇到的問題……
我們的教育觀念是,寧肯自己挨餓,也要讓孩子吃飽;寧肯自己累死,也不要孩子吃一點苦;寧肯自己飽受風雨,也不要孩子走出溫室……
讓我們看看國外那些聲名顯赫的成功者是如何培養“雄鷹”的:
美國前總統卡特的獨生女兒艾米,年僅14歲時,在暑假中一個人去打工,當服務員,主要任務是跑腿、送公文、幹雜活,日薪2.5美元;
美國前總統裏根的兒子失業後,沒有向總統父親伸手,而是一邊找工作,一邊靠領救濟金度日,表現了一種自強自立的精神;
芬蘭總理的女兒在瑞典上學,由於瑞典物價比芬蘭高,父親給她的費用隻夠她日常所需的三分之二,她便在業餘時間到飯館洗餐具,以補不足;
南斯拉夫已故總統鐵托的兒子,19歲離家奮鬥,從不利用他父親的影響謀取好處。他從普通工人做起,靠自己的奮鬥,後來當上了石油公司的總經理……
小鳥在一天天長大,日漸有了離開媽媽懷抱和暖巢的能力,母親們要舍得放手讓小鳥自己去飛。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獨立生活,獨立麵對人生的風雨,這是對孩子理智的愛。道理很簡單,我們不可能跟隨孩子一輩子,照顧孩子一輩子,總有一天孩子要遠離我們獨自走今後的路。
巴爾紮克說過:“苦難對於人生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於弱者是萬丈深淵。”一個人受不了委屈,經不起挫折害怕困難,是不可能麵對未來競爭激烈的大千世界的。誰能保證孩子一生不會受到挫折呢?所以說要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良好心態。
那麼怎樣去培養呢?那就是我們的母親們不要嬌慣溺愛孩子,讓孩子嚐受過饑與渴的滋味、並讓他了解父母的生活和工作有苦、辣、酸、甜滋味;讓孩子知道如何去笑對人生,怎樣才能克服困難,戰勝自我。這樣,使孩子能在今後的艱苦環境中磨礪堅強的意誌,學會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和技能,培養他的韌性、耐挫力和受挫後與恢複能力。這樣他才能在任何困難和挫折麵前泰然處之,保持樂觀,這些經曆將是人生的無價之寶。
首屆“中國十大傑出母親”之一的劉素敏,青少年時代有著坎坷經曆,在農村艱苦的環境中長大,曲折中形成的母愛觀,使她知道母親的關愛與培養對孩子的作用將是巨大的。
1987年,當一個孩子10歲、另一個才8歲時,劉素敏應聘當上了安徽臨泉一個瀕臨倒閉的酒廠廠長,這時工作的繁忙是可以想象的,但勞累疲倦的母親沒有放棄對兩個孩子的愛護和培養,再苦再累都承擔起一個母親的責任,燒飯、縫補衣服、照料孩子。
孩子的教育更是母親關注的重點,因為沒有空閑時間,她就在每天吃飯時教育孩子。講故事,開啟孩子的思維,批評孩子的不良傾向等,長年累月,從不間斷。劉素敏愛孩子,可她始終堅持把愛的天平放在中間,疼愛但不溺愛。
為了教育好孩子,劉素敏通讀了兒童生理學、營養學等書籍,為了孩子她還掌握了睡眠、飲食、衛生等多項專業知識。而且每年她都要孩子到農村,幫助有病的二舅和小叔子幹些農活,在農村搞些社會調查,讓他們知道一些農村的艱苦生活。吃穿方麵,她也要求孩子不要奢華。以至於孩子大學期間,一教授來信調查他們家庭是不是特別困難,因為孩子不但吃穿簡樸,而且勤工儉學。
孩子從需要被照顧和保護,到自己獨立生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做父母的一定要克服“愛心”,不過多照顧和保護孩子,而是有意識給孩子提供獨立自主的機會。隻有放手讓孩子去做,去想,去努力,才能使孩子逐漸形成獨立的觀念,並以豐富的經驗和堅強的意誌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經常挨過打的孩子是不幸的,而從未挨過打的孩子是更加不幸的。因為從未挨過打的孩子,有百分之百的溺愛成分。這句話很顯然在告訴大家,教育孩子還是需要打罵,從不打孩子和經常打孩子相比,其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弊端更多。
有人說,不管怎麼說,打孩子是不對的,你一個專門從事教育研究的專家、一個成功家教典範,怎麼可以鼓勵打罵孩子呢?
我這樣說自然是有理由的。
第一,對於那些從小生長在蜜罐中,被長輩嬌慣的一身“驕嬌”二氣的孩子來說,“打”是一種礪煉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方法。現在家家都是一個孩子,父母心疼地捧在手心裏,不舍得拍打一下,就連板起臉來訓一句都不忍心。結果,孩子在家裏受不得一點委屈,在學校受不得一點批評,心理脆弱得如同蛋殼。老師稍微批評了,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自殺。這樣的心理承受能力,將來踏上社會,勢必被隨時而來的不如意打垮。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當然要貫徹賞識教育,對孩子嗬護備至,但是也不應忽視“硬手段”,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二,教育離不開懲罰,這是我一向堅持的觀點。當說服教育顯得虛弱無力的時候,“懲戒教育”會起到強大的警示作用。成年人犯了錯誤要扣工資、受處分,甚至判刑,孩子犯了錯誤一樣要受到懲罰。隻是這懲罰有輕有重。輕者可以口頭批評,重者就要適當地加以身體懲罰。比如,有的孩子從小被嬌慣的很驕橫,目無尊長、說一不二,很多時候相同的錯誤犯了又犯,甚至是明知道錯了還故意去做,這種情況下就是“不打不成器”了。
我曾接觸過一個7歲的小男孩,在家裏是稱王稱霸,吃飯的時候媽媽往他盤子裏夾菜,動作稍微慢了一點,就蠻橫地抓起盤子朝著媽媽使勁摔,弄的媽媽一身菜;他看電視的時候,誰都不能換頻道,即便別人拿起遙控器,他也會大發脾氣,無理地喊:“別動我的電視!”麵對這樣的孩子,我在心裏想:打他幾巴掌,是拯救他,否則孩子的未來可以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