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嬌慣溺愛不可取 自強自立記得牢(2 / 3)

當然,有理由不等於就鼓動大家打孩子。這裏需要強調一個“度”,而且還要把握幾個前提,也就是說,在什麼情況下不得不動手,又如何動手。

說實話,女兒成長到11歲,挨過我幾次打。我打孩子的前提是:第一同樣的錯誤犯了兩次以上,糾正過批評過,孩子也保證過,但事後不重視,依舊犯,那隻能挨打;第二,主觀故意犯錯,這就更不能姑息遷就了。但對於依依來說,幾次挨打都是因為前者。

每次打了依依,事後我會和她再交流,給她講道理,告訴她爸爸為什麼要打她。所以,每次懲罰都起到了教育的作用,而且沒有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什麼負麵的影響。

每個人的人生之路,都要靠自己去走。母親的使命不是陪孩子走他要走的每一步,而是舍得放開手讓孩子學著自己走路。母親們要做一個“旁觀者”,對孩子少“嗬護”一點,對孩子的事情少參與一點,不必想著要幫孩子或者為孩子做這做那,要孩子盡早學會自己走路,自己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我想,天下所有的母親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順利成長、成熟,獨立於社會。那麼,就從現在開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我們隻管給以適當的激勵、適時的引導、適度的關注、適宜的評價就可以了。

記住:不要喧賓奪主,讓孩子做主角,我們來當好配角!孩子今天的“自主”就是明天的獨當一麵!

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試問天下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如何愛孩子呢?當然是盡最大能力讓孩子過得舒適、開心,人生之路暢順、沒有波折……

因此,孩子一路走來,母親們對他們嗬護有加,怕他們凍著餓著,怕他們受委屈,不舍得讓他們吃苦讓他們受累,更不舍得讓他們出去經風雨見世麵。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母親也是大包大攬,她們力所能及的為孩子承擔了一切:大到規劃孩子的未來,小到上學替孩子背書包。她們不讓孩子出去玩,怕摔了、碰了;不許孩子交朋友,怕遇到壞人;不願意孩子參加集體勞動,怕孩子累著;孩子有了錯,不及時指出並加以糾正,怕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家境富足或者有權勢的家庭,甚至利用各種關係,不僅讓孩子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而且為孩子的求學就業大開方便之門,鋪就一條灑滿鮮花的人生大道……孩子成了家裏的“小太陽”,一路成長幾乎沒有一點波折,更不會經曆艱難困苦。看起來,這樣的孩子真是幸福,這樣的生活真是美好。

可是,“一帆風順”隻是存在於人們的祝願之中,人的一生怎麼會沒有波折呢?成長過程中,在母親的照顧和庇護下,孩子可以無憂無慮遠離風雨,可當他也成為成年人,也要踏上社會獨對人生的時候,困難和挫折是難以避免要出現在他的生活中的。但是,幼時的“完美生活”早使他的心理脆弱至極,沒有一點抵抗能力。所以,在未來的複雜、艱苦的情況下,他會無所適從,苦難和挫折會讓他難於應付甚至被擊垮。

因此,如果我們真的愛孩子,有時要對孩子“狠”一點。我所說的“狠一點”,就是要舍得讓孩子去吃苦,要放手讓挫折、困難走進孩子的生活,要采取適當的措施,利用合理的途徑提高孩子的心理抗挫折能力,教會孩子如何麵對困難和挫折,從而讓孩子具備堅強的意誌品格和較好的心理素質。

天底下沒有不愛孩子的母親,而且絕大多數母親對孩子是窮盡所有,傾注滿腔的愛。愛孩子是母親之天性和職責,可是過多的過度的保護和愛隻會使孩子長時間沉溺於母親編織的溫柔保護圈裏,阻礙孩子的個性成熟,限製孩子的人格獨立。因此,母親這種過多的感情投入,並不是真正愛孩子,而是教育的偏差,要說是愛,也是一種自私的愛。

當教師的妻子向我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一個男孩踢足球時,不小心把教室的窗戶玻璃碰碎了。老師嚴厲批評了他,並罰他掃地以示警戒。第二天上學時,男孩的母親帶著他找到了老師,問孩子犯了什麼錯誤,為什麼要批評孩子?老師將事情陳述了一遍,男孩的母親聽後大為不滿,她認為:孩子踢球沒有錯,玻璃踢碎了又不是故意的。再說,玻璃碎了,賠就是了,何必要罰孩子掃地。母親慷慨陳辭,給孩子的老師好好上了一課。男孩站在旁邊,開始時還低著頭,慢慢地頭抬起來了,眼神裏的膽怯也沒有了,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妻子感慨說,這樣的事越來越多,幾乎每個老師都經曆過。現在老師越來越不好當了,學生犯了錯誤,管不是,不管也不是。管了,家長心疼,動輒找來評理,處處護著孩子,為孩子辯解,認為老師不該批評自己的孩子,鬧得老師在學生麵前很沒麵子;不管,又覺得沒有盡到老師的責任,與心不安。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容一點質疑的,可是當帶著欣賞、包庇、疼惜的目光看待孩子的缺點和錯誤,愛往往陷入“誤區”。老師向家長反映孩子的缺點,家長不是采納老師的建議,積極和老師配合改正孩子的缺點,而是認為老師對自己的孩子有偏見,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孩子有偷竊行為,不是嚴厲訓誡,責其改正,而是替孩子擔心是否被人發現;孩子和別人打架,不是教育勸阻,而是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虧,甚至背後教孩子如何在“戰爭”中不吃虧……

這種愛子心切卻又缺乏正確教子思想的做法,看似對孩子的嗬護,實則將使孩子在扭曲和畸形的愛中走向歧途!

我曾讀過一篇文章,寫山鷹常常把巢穴築在懸崖邊上,當雛鷹張出雙翅,山鷹就停止銜食喂養它們,而是銜著雛鷹,狠心把它們扔下山崖,看它們在山崖下掙紮、撲騰,在它們好不容易飛上來之後,再一次扔下去……

山鷹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怎會如此“殘忍”地“虐待”自己的孩子呢?可是,正是這種“殘忍”的“虐待”最終練就雛鷹一副健勁的翅膀。所以說,山鷹這樣做是對孩子真正的愛,理智而充滿遠見的愛。

最近幾年,社會上出現一個新的群體——“啃老族”,而且據調查這一族人有不斷增長的趨勢,至今已經約有30%的成年人由父母供養。這就是父母傾盡愛心養育孩子的結果。如果能如山鷹那般理智,孩子何至於在該自立的年紀依舊不會“獨飛”?

所以,我想說,愛孩子,別忘了要拿出山鷹的“狠”來,逼孩子獨立自主。隔斷“臍帶”,把孩子推出去,孩子才能自立於世。

曾看到過這樣一段文字:一位擁有數百萬資產的單身母親,為了逼獨生子成為真正的男子漢,隱瞞了自己身患絕症的病情,狠心地將他趕出家門,讓他去獨立謀生,經曆艱苦的磨煉。兒子堅強地挺過了事先約定的一年期限,可母親已經離開人世,留下一份用心良苦的遺囑。其中有些話特別感人:“當媽的沒有不疼愛自己孩子的,但是如果把什麼都給孩子事先準備好,讓孩子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生活,那隻能是害了孩子。今天你是富翁,明天有可能成為窮光蛋。一個沒有艱苦卓絕精神和沒有經曆過社會磨煉的人是早晚會被淘汰的。”

這是一位“山鷹式”的母親,想得深,看得遠,如山鷹那樣,把兒子“逐出”家門,待自己不能守候在兒子身邊,孩子已經成長為自立於天地間的男子漢。

美國石油大亨老洛克菲勒是這樣教育孩子的:他把孩子抱上一張桌子,鼓勵他跳下來,孩子以為有爸爸的保護,就放心地往下跳。誰知往下跳的時候,爸爸卻走開了,小洛克菲勒摔得很重,在地上大哭起來。這時,老洛克菲勒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孩子,不要哭了,以後要記住,凡事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別人,有時連爸爸也是靠不住的!從現在就開始學會自立吧!”

洛克菲勒家族中的孩子,從小就不準亂花錢,每一個孩子可支配的少量零花錢也要記帳。在學校讀書時,一律在學校住宿,大學畢業後,都是自己去找工作。直到他們在社會中鍛煉到能經得起風浪以後,上一輩人才把家產逐步交給他們。正是因為洛克菲勒家族教育子女特別認真,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使孩子養成自立、自強的習慣。所以洛克菲勒家族裏沒有出敗家子,使其家族曆經幾個世紀而依然繁盛如初。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我一向欣賞這句話的鏗鏘,多年來不僅自己在努力實踐著這句話,而且在用這句話教育依依。

培養依依的自立意識,我時常如山鷹那樣,作出一些“逼子”的事情。

比如4歲時,獨立睡自己的房間,5歲多一點時,讓她獨自一人在家裏過上一天等等。

每當看著一些小孩子,像小油瓶子一樣粘在媽媽的身上,走一步跟一步,稍一看不到父母的身影,就大哭不止,我就自豪於獨自在家的依依,她讓我們可以安心地去做自己的事情,可以安心地把一整天的時間都交給她……

“善教子者,教於孩提”,從依依呀呀學語開始,我對她就不嬌慣、不縱容,盡管我從心裏疼她,愛她,但是該“狠”的時候,我決不“心慈手軟”。尤其在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和抗挫折能力方麵,我是“狠心”到底。

依依剛開始學走路的時候,沒少摔跤。每次摔倒了,孩子難免要大聲哭叫。我分析孩子哭叫的原因,第一當然是因為摔疼了,第二則是要引起大人的注意,讓大人來扶自己。所以,隻要確定孩子摔得沒有什麼大礙,我一般不會去扶她。我對依依說,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要總是要別人來幫你。

其實,孩子趴在地上大哭的時候,我也很心疼,恨不得馬上跑過去抱起她,把她摟在懷裏哄一哄。但是,我總是克製住自己,在孩子哭的時候,把頭扭到一邊裝作沒聽見。依依哭上幾聲,看到爸爸沒有過來扶自己的意思,就會自己爬起來。

為什麼優越的外界條件總是會令人走向衰亡呢?因為安逸環境對人的意誌有不易覺察的瓦解作用,我們成年人可能也有這樣的感覺,就是太過休閑的生活有時讓人覺得莫名的空虛,人也會變得敏感而脆弱,當大風大浪襲來時就手足無措。

生命中有不能承受之輕,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太輕鬆優越的生活,太多的寵慣和保護會讓他們患上“軟骨病”,自古英雄多磨難,他們需要社會的曆練,需要風雨的吹打,那樣他們才會變得更堅強,更勇敢。

所以要母親們放開手腳,相信你的孩子:他能行!

不要無原則滿足孩子

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而孩子卻隻有一個,所以幾乎所有的母親都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錢,而對於孩子的一些物質要求,無論是吃的喝的,穿的還是玩的,隻要孩子張嘴說要,母親則會毫不猶豫地加以滿足。

對於這種做法,大多數母親不以為然:我們有這個經濟條件啊,滿足孩子的要求也沒什麼困難,為什麼不能讓孩子高興呢?甚至沒有經濟條件的也聲稱:“沒錢借錢也要給孩子買,別的孩子有的,咱的孩子不能沒有。”真應了“鐵人”王進喜的那句話:“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我們經常聽到媽媽們歎息:孩子的脾氣太壞了,想吃麥當勞就得馬上去買,遲了點就哭鬧不休;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就不撒手,不給就躺地上打滾;要到動物園去玩,剛說沒時間,馬上就大發脾氣……而雖說無奈歎息,但大多數母親出於對孩子的愛,隻要孩子一哭一鬧,很少有無動於衷的,要麼趕緊哄勸,要麼趕緊答應孩子的要求。

有句成語叫“欲壑難平”,說的是如果縱容欲望,欲望將是無止境的。孩子隻要想得到什麼東西,就立即得到滿足,長此下去,孩子就會不懂得克製自己的欲望,更沒有耐性去等待欲望實現的過程。

孔子講“克己複禮”,要克製自己的私欲使之合乎禮的規範;孟子講“寡欲”,“養心莫善於寡欲”;荀子講“節欲”,“欲需不可去,求其可節也。”“寡欲”是難於做到的,但是,“克己”和“節欲”不但可以做到,而且也是維持人類社會有序與平衡所須的,我們應教育子女“節欲”。

欲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有生理的欲望、生存的欲望、享受的欲望、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欲望,人類所具有的生存和發展的欲望都是合理的,但是人的欲望不能無限製地膨脹,所以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克製自己的欲望。

東子認為,孩子的物質需求不是不能滿足,但是要看具體情況而定。有些需求我們可以即時滿足,而有些需求則是不可以無原則滿足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孩子提出的任何需求,我們都不打折扣的加以滿足,久而久之孩子會在心裏形成一個定勢:我要什麼就有什麼;我想要的東西沒有得不到的。這樣一來,在未來的獨立生活中,孩子會出現諸如缺乏奮鬥意識、缺乏耐性、任性、抗挫折能力差等心理問題。而這些心理問題難免使孩子飽受挫折和打擊,嚴重者由此產生憂鬱、躁狂等心理疾病。

如何滿足孩子的需求,也是有學問的,它關乎孩子心理素質的發展,不容我們忽視。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每當帶著孩子走進玩具店或者商店的時候,孩子總是會沒完沒了地要求父母買各種玩具和食品等。這是許多父母感到頭痛的問題。

有一位媽媽非常明智,她每次帶女兒去商店前,總是先跟女兒說:“今天,媽媽帶你去商店玩,你可以買一件你最想買的東西,價格在20元以內。你得先想好要什麼才決定買,如果你要好幾件東西,媽媽就不帶你去了。”女兒聽完媽媽的這個“條件”後,總是高興地回答:“媽媽,我知道了,我最想要一個小娃娃,不過我還得去店裏看看什麼娃娃漂亮。”於是,母女倆就去商店了,媽媽帶著女兒看各種各樣的娃娃,並給她講一些與娃娃有關的故事,女兒最後買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娃娃回來。

在我的家庭生活中也有過類似的例子。我同依依來到沈陽後,有一次我和妻子帶依依去買鞋。事先跟依依說好了,涼鞋買100元以下的,旅遊鞋買150元的是上限。來到興隆大家庭(沈陽的一家大型商場)後,望著琳琅滿目的各式牌子的鞋,依依先是興奮了一陣,但看到標價後,臉色暗淡了下來,因為按我們給他規定的價錢,隻能買她不太喜歡的樣子的鞋。

發現這個情況後我同妻子商量了一下,然後告訴女兒說我們不能給他買太高檔的鞋。因為她還小,正處在長身體時期,如果買貴的鞋子,明年不能穿了就太可惜了。況且,爸爸媽媽買的鞋子也隻不過200元左右。經過我們夫婦做工作,最後依依高高興興地挑了一雙80元的涼鞋和154元的旅遊鞋。

東子認為,給孩子買東西,需要事先定好她要買的東西及價格上限(當然家長要了解所買物品的價格行情)。適當地拒絕孩子很重要,即使你完全是可以滿足他的。但必須讓孩子知道,不是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要學會讓孩子控製自己的欲望,要理直氣壯地對孩子說“不”。

滿足孩子需求要講究策略。我在滿足依依的物質需求方麵,視不同情況分為“即時滿足”、“延遲滿足”、“不能滿足”三種處理方式。

對於孩子的基本要求,比如天寒了需要買棉衣,文具用完了需要補充新的,這樣的要求我們當然要即時滿足。即時滿足的一個基本前提是,所需之物是當前必須之用。比如,有一次依依剛下樓上學去,就又返回來取傘,因外麵下雨了,我一邊檢討我的疏忽一邊找傘,可是就是找不到放哪了,而且眼看依依要遲到了,依依提出拿錢去買一把傘。這是一個再合理不過的要求我當即點頭應允,給了她錢,目送她到樓下超市買雨傘。

而更多的時候是“延遲滿足”。

美國一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心理試驗:在一所學校裏,一個班的8個學生被老師帶到了一間很大的空房裏。隨後,一個陌生的中年男子走了進來。他一臉和藹地來到孩子們中間,給每個人都發了一粒包裝十分精美的糖果,並告訴他們:這糖果屬於你,你可以隨時吃掉,但如果誰能堅持等我回來以後再吃,那就會得到兩粒同樣的糖果作為獎勵。說完,他和老師一起轉身離開了這裏。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這顆糖果對孩子們的誘惑也越來越大,幾乎不可抗拒。有一個孩子剝掉了精美的糖紙,把糖放進嘴裏並發出“嘖嘖”的聲音。受他的影響,有幾個孩子忍不住了,紛紛剝開了精美的糖紙。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在千方百計地控製著自己,一直等到40分鍾後那個陌生人回來。當然,那些付出等待的孩子得到了應有的獎勵。

後來,陌生人跟蹤這些孩子整整20年。他發現,能夠克製欲望的學生,數學、語文的成績要比那些熬不住的學生平均高出20-30分。參加工作後,他們從來不在困難麵前低頭,總是能走出困境獲得成功。

人沒有耐性不僅事業上難以成功,就是平時處理日常生活也會出現許多問題。由此可見,具備忍耐力,能夠克製自己的欲望,可以幫助人們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成功。而如何培養孩子的忍耐力和克製力,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孩子的需求采取“延遲滿足”。

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用到“延遲滿足”,比如孩子要吃餃子,你可以對他說,餃子現在很燙,等一會再拿給他,讓孩子耐心等上幾分鍾後,再滿足他要吃的需求;孩子要某一個玩具,你則說自己現在正忙著呢,一會再給他拿,讓孩子學會等待……

習慣了在期待中獲得滿足的孩子,才能學會主動控製自己的情緒,不會為自己的要求被拒絕或暫時被拒絕而“大動幹戈”,將來也能抵擋得住眼前小利的誘惑,權衡怎樣做能使自己獲得更大的好處,並能有意識地調節和支配自己。

依依提出的好多物質需求,盡管當時可以滿足她,但考慮到不急需,我常常拖延一段時間再滿足她。當然,要跟她講清楚為什麼現在不能滿足。比如她4歲多的時候要溜冰鞋,我會說:“等你再長大一些,爸爸再給你買好吧?”

不過,雖說是延遲滿足,但隻要是答應孩子的事情,我一定會在承諾的時間裏做到,決不讓孩子繼續等待。那樣的話,孩子就對父母失去了必要的信任了。

最後說說“不能滿足。”

人做什麼事都要講究一個原則,孩子從小就應該教育他做事講原則,不可無原則行事。

對於孩子不該滿足的要求,絕對不能滿足。即便她求之若渴,即便她為需求不得滿足而傷心痛哭,也不能姑息遷就。一味的滿足孩子不當的要求,看似愛孩子,實際上助長了孩子對不合理欲求的追求之心,是對孩子一種隱性的害。

對於孩子的需求,是采用即時滿足,還是延遲滿足,亦或不滿足,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不可刻意照搬某種模式。

孩子物質方麵的需求,因為看的見摸得著,所以很容易引起母親的關注。而精神上的需求,因為孩子也常常忽視或者不懂得如何表達,母親們因此難以察覺,從而常常忽略掉。不能及時滿足孩子情感方麵的需求,其實這樣比不懂得如何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危害更大。

孩子情感方麵都有哪些需求呢?比如被父母愛的需求,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營養,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愛我”,孩子才會自信、快樂地度過每一天;還有被尊重的需求,孩子和成人一樣,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

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孩子僅僅看作一個小孩子,而要把他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要給與孩子必要的尊重;信任的需求,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成人,尤其是父母的信任;還有集體歸屬的需求,人是群居動物,成年人都渴望擁有朋友,渴望與人交往,孩子亦是如此。他們喜歡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一起學習,在集體活動中得到快樂。

做母親的不能剝奪孩子交友的權利,不能把孩子和別的孩子隔離開來。要創設條件讓孩子和同伴一起玩耍和遊戲;還有一點很重要,孩子有自主的需求。孩子想學什麼,如何學;想玩什麼,如何玩,都有自己的想法,做母親的不該硬性規定和限製。如果母親按照自己的想法規範孩子,孩子勢必不快樂,自主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會感到煩躁和鬱鬱寡歡。如果能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想去做,孩子不僅獲得了自主需求的滿足,而且在獨立行動中獲得能力上的鍛煉,何樂而不為呢?

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教育促成什麼樣的人,母親的思想有多大孩子的思想就有多遠,所以母親們要牢記;不要無原則滿足孩子的需求,應該讓孩子在等待中、在酸甜苦辣中成長。誰都想自己的孩子生活舒適,可大都數的母親在教育時往往忽略了給孩子提供吃苦的機會。要什麼給什麼,隻能把孩子培養成寄生蟲。

隻經曆過順境、而沒有經曆過滄桑的人,在麵對逆境時是無法克服困難的。隻有在順境和逆境交替中成長的人,才能勇敢地麵對一切變化,並戰勝一切。也就是說隻有償過酸甜苦辣的孩子,才會懂得在苦的味道裏加點甜的東西,這樣味道就好了。

人的一生充滿坎坷,未來的日子到底是怎樣的,大家無法預料。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新的人生,是健康的?是成功的?是倒黴的?誰也不知道。所以呢,為了孩子的明天活得更好,今天就必須讓孩子在酸、甜、苦、辣中體驗不同的生活,這樣經過多種環境造就的孩子,長大後肯定是出色的,一定會成為社會上最棒的人。

總之,隻有科學的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孩子才會健康而快樂的成長。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老母雞撫育小雞,從小雞出殼那天起,就努力地將小雞仔護在自己的雙翼下,小雞跑到哪裏,老母雞就即刻跟到哪裏,為它們遮風擋雨,為它們刨食銜蟲,還為它們免受外界侵害英勇好鬥……

看看我們身邊的媽媽,有多少標準的“雞媽媽”啊?

一個平常的日子,一所普通的學校,可是門口站滿了拿著掃帚、抹布、鐵鍬等工具的孩子媽媽。這是幹什麼呢?一問才知道,今天學校要大掃除,要求學生帶工具來打掃衛生。於是乎,媽媽們請假的請假、礦工的礦工,出馬上陣、卷袖子幹起來。孩子呢?或站旁邊觀看,或幹脆跑到操場上玩去了。

一個普通的家庭,一個普通的孩子和媽媽。媽媽勞累了一天,回家後第一件事是先看孩子是不是在寫作業,然後忙著做飯、招呼一家人吃飯,孩子剛一吃完,馬上催孩子接著寫作業,自己一個人收拾了餐桌,便也坐到孩子身邊,看著孩子學習。

孩子忙完了,媽媽則麻利地打來洗腳水,看著孩子洗腳,然後幫孩子把腳擦幹淨,端盆走的時候順手把孩子脫下的襪子帶走、搓洗幹淨。轉身進孩子臥室,鋪被、整理床鋪,將孩子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找出來放在床頭,然後喚孩子睡覺。孩子躺下了,媽媽則為孩子裝書包……

舞蹈教室裏亂哄哄的,大人孩子忙成了一團。要上課了,需要換舞蹈服啊,結果所有的媽媽都在手忙腳亂,所有的孩子都筆挺挺地站在那裏,任由媽媽扒下自己身上的羽絨服、毛衣、毛褲,然後套上舞蹈服、舞蹈鞋。有的媽媽手腳慢了,孩子一臉不耐煩地催促:“能不能快點啊?真慢!”下課的時候,照樣又是一通忙活……

我所列舉的這些場景,普通又普通,常見又常見,相信很多媽媽看了會莞爾一笑:這不就是說我嗎?

近年來,隨著家庭物質生活條件逐漸優裕,對獨生子女寵愛、偏愛、溺愛的風氣也在逐漸擴大。父母把這視為對孩子無私的愛。實際上,看看“溺”字的寫法,當“愛”泛濫成災,如水一般淹沒了孩子,那麼孩子得到的隻是一個“弱”字。

首先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很差,不能很好地照顧自己,自我服務意識差,個人生活料理不好,勢必給今後的學習、生活帶來太多不便。

大學新生入學,我們會看到龐大的送親團,幫孩子拿行李、辦入學手續、收拾床鋪都是司空見慣的。近兩年,竟然還出現了到大學報到時帶保姆的現象。為什麼?孩子的生活無法自理啊!

一位即將畢業的物理係高材生,因成績出類拔萃,被學校選送到美國某名牌大學深造。誰知他卻一口回絕,說什麼也不願出國。原因是自己不會洗衣服、不會買東西、不會燒飯、不懂得與別人交往,也就是說,他根本無法獨立生活。一了解,大家發現,大學四年中,他的衣服鋪蓋都是媽媽定期到學校來取回去清洗。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其次,對孩子心理發展不利。他們會認為父母什麼都包辦是理所應當的,我的衣服就該媽媽洗,我的事情就該別人做,漸漸把自己當成了“小皇帝”。如此形成隻是自己著想的自私心理,缺乏愛心和責任感。

一位媽媽深愛自己的女兒,平時可以說在女兒身上耗盡了心血。可是有一天她生病了,躺在床上動不了。女兒放學回來,一個勁喊著餓了。她爬了幾次沒有起來,就對女兒說,拿點錢到外麵買點吃的吧,媽媽做不了了。沒想到女兒很生氣地一甩手:“憑什麼不給我做飯?不行!”媽媽傷心地淚流不止,孩子怎麼能這樣對愛她的媽媽呢?

還有,如此“抱養”,會使孩子對父母對家庭產生過於依戀的心理,缺乏闖世界的精神。現在出現的“啃老族”就是被“抱養”的結果,在父母母雞式的的喂養下長大,生活上稍有不如意就縮回頭,重新鑽進爸爸媽媽支撐著的小窩裏。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未來社會充滿競爭與挑戰,要讓孩子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首先應該讓孩子具備自理能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將來如何適應充滿挑戰的社會生活,又何談為社會、國家建功立業?

國外一些家長都很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瑞士幼兒園阿姨隻把飯盤放在孩子麵前,讓他們自己吃。孩子不會做的事,阿姨隻是在必要時給予話語上的鼓勵和暗示,不強逼他做,也不包攬。

中國的父母也要學會理智地愛孩子,從小培養孩子學會自理,這是培養孩子自立品質的第一步。

從依依聽得懂成人的話那天起,我就對她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乃至於有時我有事情需要她媽媽或者她幫忙時,她也會用這句話來教育我:爸爸,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要讓別人幫你!

在依依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難免要摔跤。每次一跌倒,孩子本能地大哭。孩子跌倒哭泣,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作出相同的反應,那就是急速趕過去,抱起摔倒的孩子。我不,我告訴孩子:要自己爬起來。於是,孩子再摔倒哭泣的時候,我頭也不回地在前麵走,孩子哭幾聲之後,見我不理,自己就爬起來了。雖然起來後還會委屈地哭幾聲,但我及時給予她讚美:“寶寶真棒,自己起來了!”孩子很快就破涕為笑了。漸漸地,再摔倒時,隻要不疼,孩子很少哭著喊人拉她,總是自己爬起來。

我想,也許就是從這件事開始吧,我堅定了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決心,孩子也開始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記得兩歲的時候,我帶她去鄉下奶奶家。農村的火炕大多搭得很高,成人上炕尚且費勁,對於依依來說,無異於攀登珠穆朗瑪峰。她吭吃著攀著炕沿努力向上爬著,可是一次次攀到一半或者還不到一半的時候,就再次滑下來。奶奶進屋看到她的艱難,伸手把她抱上了炕。沒想到依依老大不高興,從炕上一骨碌又滑了下來,繼續和自己較緊。奶奶笑,這孩子幹嗎呀?依依蹶著嘴:“我要自己上!”最終,她搬來一隻小凳子放在炕沿下,借助凳子自己爬上了炕。站在炕上的依依張著兩隻胳膊蹦跳著,臉上寫滿了勝利的得意。

從兩歲開始,依依自己穿衣服。每天晚上睡覺前,她在脫衣服的時候,每脫一件都要整齊地疊好,然後一件一件按第二天早晨起床要穿的順序擺放成一摞。第二天起床後,就可以從上往下按順序一件一件穿到身上了。剛開始,依依做起來很吃力,尤其是套頭的毛衣之類的衣服,脫和穿都很麻煩,但是依依一旦下決心自己來做這些事情,就不願意讓家裏人插手。

家裏雇了保姆,勤快的保姆習慣為依依脫衣服、為她打洗臉水,在她下床的時候,幫她把拖鞋擺放好。依依最初坦然接受阿姨的這些照顧,我看到後先是和依依談話,告訴她任何時候不能忘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原則。然後又和保姆談,告訴她,這些事情不是她工作職責內的,她盡可以不管,要讓孩子自己去做。於是,保姆不再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依依也就像個小大人似的,天天自己忙活自己的事情。

4歲開始,依依自己洗自己的襪子、短褲等小件衣服。剛開始,為了洗一雙襪子,用了足足少半袋洗衣粉,把身上的幹淨衣服也弄得一片狼藉,害得她媽媽還要給她洗外套。但是我們沒有就此阻止她,嗬斥她,而是鼓勵她。於是,孩子的幹勁很大,襪子、短褲換下來了,不用提醒,自己就端著小盆子坐下來洗啊洗啊。漸漸地,孩子洗衣服的手法越來越熟練了,速度也越來越快。有時候,還會順手把我的、她媽媽的襪子一塊收了去洗了。

5歲開始,依依自己洗澡、洗頭發。最初放手讓她自己洗的時候,常常衝洗完了披著睡衣出來了,她媽媽一檢查,頭發上一抹一把滑溜溜的洗發液,身上也是沐浴液泡泡隨處可見。隻好把她拖回去重新衝洗。這種狀態持續了很長時間,每次都要“返工”,但大約到了6歲吧,“返工”的次數越來越少了,每次堅持基本上都合格了。

也是從5歲開始,依依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間,整理自己的玩具和其他生活用品。有一段時間,孩子沒有收拾書桌的意識,常常是桌麵上、抽屜裏到處塞滿了演草紙、蠟筆等零碎東西,看上去一點也不整潔。她媽媽於是每天都要提醒她:依依,把書桌收拾整齊!我支持妻子這樣做。我就怕她不提醒依依,自己動手就給收拾了。孩子漸漸就養成了按時收拾書桌的習慣,也養成了按時整理房間的習慣。而每次家裏大掃除,她的房間是從來不用我們費心的。

現在,不滿12歲的依依,她不僅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而且還能幫助別人做很多事情。若我生病了,她會端茶倒水照顧我;若我心情不好了,她會想辦法安慰我,甚至是鼓勵我。我們一起去早市買菜,一起做飯:我淘米,她洗菜……

洗衣、做飯、買菜、修鞋、打掃衛生樣樣懼行。

我可以自豪地說,依依現在的生活自理能力,比有些大學生還要強!

沒有一個人天生就什麼都會做的,作為父母不能出於疼愛孩子舍不得孩子的心裏,包辦代替一切;也不能認為孩子小,不用著急,長大了自然就會了,而不給孩子做的機會;也不要怕孩子做事太慢或者做不好,因為不耐煩而剝奪孩子做的機會……

在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認識。要知道,小孩子在1歲半以後,就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他們什麼都想試試,有時候要做的事情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可是還是很有興致。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有意識地就此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忽略了這一點,錯過了這個時期,孩子就會漸漸形成依賴心理了。我看到過很多孩子,摔倒了趴在地上哭,無論大人怎麼勸也不起來,除非伸手拉他。孩子已經很大了,自己不是不能起來,就是因為被大人拉慣了,隻等著有人來拉,沒有自己起來的意識。所以,首先我們要有讓孩子自己做事的意識,然後去重視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