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嬌慣溺愛不可取 自強自立記得牢(3 / 3)

第二,要給孩子提供各種動手的機會。平時孩子要端飯,隻要不能燙著,就讓孩子端;孩子要刷碗,哪怕把碗打碎了,也要繼續鼓勵他;孩子要掃地,就把笤帚給他準備好……總值,要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實踐機會,解放孩子的手腳,讓他們大膽去做。沒有機會,就無從談鍛煉和提高。

無論怎樣,當孩子要求你幫他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如果確定孩子自己能做到,那就“冷漠”地告訴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過於勤快的媽媽不可取

“勤快的媽媽養懶惰的娃娃,而懶惰的媽媽卻育勤勞的娃娃。”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我的老家,有一個出了名的懶的家庭主婦。家裏髒的亂的一塌糊塗,鄰居都不願意去串門,她也不收拾。每天除了回家吃飯,就是在外麵打麻將。可是想不到的是,兩個女兒一點點長大,竟一個比一個勤快,從7、8歲開始就承擔起做家務的重擔,尤其是大女兒,簡直把媽媽該做的工作都做了。人們都說,這兩個孩子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可惜了。可我覺得,也許正是因為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兩個孩子才這樣勤快和能幹。

同樣,我也見過勤快無比的媽媽。女兒都讀初三了,襪子還是媽媽給洗。因為要上早自習,孩子每天都要起很早,哪怕自己休班,媽媽也要起得更早給女兒做早餐。然後一大早騎自行車把女兒送到學校去。而孩子下晚自習的時候,常常是夜裏9點多,媽媽無論白天多累,都要給孩子做夜宵,看著女兒吃下去了,把女兒換下來的衣服洗幹淨了,伺候著孩子睡著了,才肯上床休息。除了把女兒照顧的妥妥貼貼之外,平時,她從不用孩子動手做家務,即便孩子要刷碗,她都奪過來自己幹。

結果,孩子讀高中的時候住校,不到兩天就哭著跑回了家,說什麼也不去了。原來每天吃完飯孩子不會刷碗,同學們都笑話她。衣服髒了,更是不知道怎麼洗。還想家,想媽媽……

所以說,能幹的媽媽養大的孩子大多自理能力差。而那些懶媽媽,因為幫不上孩子什麼,好多事情放手讓孩子去做,孩子也就能夠早早自立,早早照顧自己和家人。

我和妻子在訓練依依自理能力的過程中,一直秉記這句話:讓自己懶一點。

妻子平時做事本就隨意,自有了我這樣的教育理念後,就越發“懶散”了。依依坐在床上對坐在沙發上的媽媽喊:“媽媽能給我倒杯水嗎?”她媽媽屁股都不抬:“寶寶自己去吧!”她媽媽靠在沙發上吃桃子,吃完後會高舉著桃核喊依依:“寶寶,幫媽媽扔到垃圾桶,好嗎?”依依屁顛顛地給媽媽幫忙,她媽媽會豎起大拇指誇她:“寶寶真能幹,都能幫媽媽幹活了!”於是,依依會覺得自己很有本事,連媽媽的活都能幫幹了。

妻子經常對朋友講起孩子練舞蹈時自己的“懶惰”招致的誤會。那是依依4歲的時候,陪了培養孩子的氣質和促進身體發育,以及對孩子意誌力的培養,給她報了一個舞蹈訓練班。開始學舞蹈,每天妻子把孩子送去,就站在旁邊看依依笨拙地脫衣服、換舞蹈服。去接依依的時候,也照樣做在旁邊等,無論依依穿得有多慢,有多費勁,她也不伸手幫忙。其他的媽媽都忙得滿頭大汗,可她悠閑得很。

時間長了,竟然有家長悄悄議論:“這肯定不是孩子的媽媽,要麼是保姆,要麼是後媽,太不稱職了!”而當確定真是親媽媽以後,勤快的媽媽們都用不滿的眼神看她,怎麼能這麼當媽媽呢?太懶了吧?太狠心了吧?

從依依上二年級以後,她媽媽經常不起床做早飯。頭天晚上把東西準備好,告訴依依如何在微波爐裏熱了吃。然後給依依定好鬧鍾,就放心大睡。依依會在鬧鍾的吵鬧聲中自己醒來,收拾利索後自己熱早餐,自己吃完,然後去上學。有時候,我不在家,孩子甚至把媽媽的早餐一塊準備好,放在微波爐裏,走的時候給媽媽留張字條:“媽媽,你的早餐在微波爐裏,記著吃啊!”看著這樣的留言條,還有孩子做好的早餐,妻子說,覺得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媽媽了。

妻子就是這樣“懶散”地把勞動、照顧自己的機會給了依依,自己輕鬆了,孩子也成長了,對於大人和孩子,都收獲了一筆財富。

依賴本身就滋生懶惰、精神鬆懈、懶於獨立思考、易為他人左右等弱點。我們現在的家長在單位工作不一定勤快,但在家裏對孩子是絕對勤快,萬事包攬。孩子自然落個清閑,這種清閑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因為他的自理能力逐漸被這種勤快剝奪了。處處對孩子包辦代替,這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所以,我建議要做個“懶”家長。

正是我和妻子的“懶惰”,依依才一天比一天勤快,也一天比一天自立。我和妻子省心了許多,依依也日益沉穩、堅毅了。

不妨做個“懶”媽媽,讓孩子在自我照顧中感受成長的快樂,也讓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感受安慰和幸福。

把做家務當成一門功課

你讓孩子做家務嗎?大多母親搖頭。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遠離家務了。據教育研究部門的一份統計:城市中小學生中,完全不做家務的占85%以上!

究其原因,第一,如今家家隻有一個孩子,孩子在家裏被嬌慣著,享受著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母親們愛都愛不過來,哪舍得讓孩子做家務?

第二,好多母親把做家務和學習看成是一對矛盾。做家務不是要耽誤學習嗎?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做什麼家務啊?所以,當孩子提出做家務的時候,大部分母親會說:“不用你,你去寫作業吧(去看書吧)。”做母親的希望孩子多才多藝,希望孩子學舞蹈、學繪畫、學唱歌,什麼都想讓孩子學,可就是不讓孩子學做家務。

第三,一些母親竟然認為,做家務是沒出息的表現,孩子有本事應該好好讀書考大學將來做高貴的人,家務隻要請鍾點工做就行了,沒有必要現在學著做。

總之,母親們眼睛隻盯著孩子的學習,把提高成績放在教育孩子的第一位,而對於自理能力的培養,實在是漠視了又漠視。

孩子是母親手心裏的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我們很多家庭未來的希望。現在家庭裏大多是獨生子女,家裏大人有好幾個,孩子卻隻有一個,那麼,要不要讓孩子做家務呢?很多母親在這個問題上有分歧。

我們先來看看下麵的故事:

從2007年6月開始,美麗冰城哈爾濱的一個早市上,又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一對高鼻梁、藍眼睛、講著一口地道中國話的俄羅斯族父子在吆喝著賣餡餅。不要以為他們做這種小本生意是為了養家糊口。實際上,身為父親的俄羅斯僑民沙克金是哈爾濱一家汽車修配廠老板,擁有幾百萬資產。那麼,他為什麼還要和兒子一起,起早貪黑地掙這點“小錢”呢?原來這是生活在中國的俄羅斯父親在對兒子實施一種獨特的教育理念。

沙克金是生活在中國的俄羅斯僑民,盡管當年的他和許多中國家庭一樣,生活過得並不富足,但他還是對兒子提出的各種要求盡量給予滿足,在家裏也從來不要求孩子做家務,他覺得這是對兒子愛的一種表現。所以,導致兒子從小養成自私、不懂得關愛他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問題也越來越多,但沙克金想,樹大自然直,孩子嘛,長大了也許就會懂事了。

然而,事情並非沙克金想的那麼簡單。在兒子8歲時,沙克金抱著回國尋根的願望,帶著妻兒踏上了俄羅斯的土地。剛到俄羅斯,兒子對什麼都好奇,每天都快快樂樂的。但新鮮勁兒一過,孩子就覺得日子不如意,因為俄羅斯的孩子每天放學後都要幫助父母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自然沒有時間玩耍,所以在這個國度裏沒有人陪他玩,使得他整日情緒低落。而沙克金看到自己闊別多年的國家,看到自己的鄰居、朋友的孩子都那樣勤勞、熱情、彬彬有禮、他決定,今後不能再嬌慣和溺愛孩子了,必須想給小樹剪枝一樣,修剪掉他的缺點和毛病,讓他健康成長。否則,慣子如殺子啊!

回到哈爾濱後,沙克金規定兒子每天都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兒子13歲的暑假,還把兒子送到自己的汽車修配廠打工,並吩咐廠裏的師傅不許對他進行優待。在兒子再大一點,和兒子一起到大街上賣餡餅,於是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如今,在沙克金的言傳身教下,孩子已經完全摒棄了依賴父母的不良習性,他打算,等賺到一定數量的錢後,開一家專營俄羅斯風味餡餅的店鋪,將來開連鎖店,把俄羅斯風味餡餅賣到哈爾濱以外的地方去……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父母的意識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多麼重大的影響。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從小訓練孩子做家務這樣的“小事”,它對孩子的成長乃至一生至關重要。

下麵東子給各位母親講一下,關於孩子做家務的相關問題:

1、從小訓練孩子做家務的好處。

一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要孩子做家務的目的,並非僅是要把家務本身做好,或教孩子如何去做,而是通過做家務,讓孩子體諒家長的辛苦。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員,有責任也有義務去承擔一定的家務,從而逐漸承擔自己在家庭裏、社會上的責任,培養了孩子良好的品質。

二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直接作用於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孩子的數學和物理的學習能力和語言邏輯能力。

三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會幹的事情越多自信心就越強。

四可以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人在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時,腦子裏氧氣最充分。成人一次注意力隻能集中50分鍾,因此不能讓大腦連續學習幾個小時,這樣效率就會降低,還會造成神經衰弱。而人在勞動和運動時,思維部分是休息的。應該是學習45分鍾,勞動或鍛煉15分鍾,每天累計勞動或運動量至少一小時,這樣會使學習更有效率。

所以,做家務不僅不會影響到學習,而且對於提升孩子的能力、提高學習成績還有幫助。

2、怎樣培養孩子做家務?

一要及早開始。小孩子幾乎從一學會走路,就會產生“幫助媽媽”的強烈欲望,一個兩歲的孩子能夠替大人去拿和傳送東西,甚至能夠整理已洗好的衣服。所以孩子從4歲開始,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他參與家務勞動,因為孩子在四五歲時最喜歡幫家長幹活,如果9歲以後再培養就容易產生懶惰情緒了。

二要力所能及。給孩子的家務一定不能超出其能力範圍,應該是孩子能做到的,而且是安全的。有一些家務雖然孩子能做,但如果有危險性就不應該讓孩子做,而應該等到孩子有足夠的能力的時候才能讓他參與。第一件指派他們要做的工作,最好是能使他們做得令人滿意的工作,別急急忙忙地要孩子做他力所不及的事。給孩子的新任務要有挑戰性,但也必須能為他帶來成就感,如果新任務令他做得沮喪泄氣,他以後也許便不會再嚐試了

三要循序漸進。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安排不同的勞動任務,讓孩子形成熱愛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的好習慣。從4歲開始,母親可訓練幼兒做以下家務:收拾碗筷、清掃地麵、整理衣物、開關電視電燈等。母親不妨讓孩子從個人份內工作開始學習,其中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如將自己的衣服穿好、放好;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好;把髒衣服放進籃子裏;讓孩子慢慢懂得其實做家務也是自己份內的工作。

四要正確引導。孩子在做家務的時候,母親應該加以適當的指導。尤其是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母親應和孩子一起動手做家務,通過實踐,教孩子方法和其中蘊藏的一些知識和道理。例如孩子參與洗米、煮飯,從打開米缸舀米,母親與孩子一起參與,並告訴孩子舀量多少。洗米時,也可以告訴孩子,這水除洗米外,還可以留著做其他用途。這樣做,讓孩子除了參與家務外,還能讓孩子有節約的概念。

五要張馳有度。孩子做太多的工作,會妨礙他學習、身體生長發育和其他社交活動。學習怎樣做家務是重要的,但重要的是從小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和尊重勞動、自強自立的世界觀。所以,讓孩子做事,一定要適度,太少了達不到訓練的目的和效果,太多了會造成負麵的影響。母親應根據自己孩子和家庭的實際情況決定訓練量。

六要態度端正。父母本身對做家務的態度要端正,勿讓孩子從母親的言行、舉止察覺出做家務是件令人討厭的事情。此外,夫妻倆對家務的分工要妥善安排,免得孩子產生“做家務是女孩的事情”的錯誤觀念,應讓孩子有正確認識,“家”是屬於每個人的,所以家裏的每一件事,大家都有義務去做。在開始訓練孩子做家務時,家長必須有耐心,多容忍、少責備,不要催促孩子,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雖然大多數事情大人都比兒童做得好。你要抑製住你自己來做或“把它再做一次”的行動,因為這樣隻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無論孩子做的如何,別忘了給予他讚美和鼓勵,讓孩子知道,他做的每件“小事”你都看到了,因為年紀小,能力、耐力都有限,自然不如大人做得熟。但是沒有關係,熟能生巧,媽媽知道你很努力了。

我們應該培養孩子從小學做家務的習慣。這樣做的真正目的並非在做家務本身,而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立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和辦事能力。

3、家務勞動很重要。

在家務勞動中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掌握生存的技能越多,孩子的獨立能力也就越強,從而增強了孩子的生活自信和對生活的適應能力,使孩能夠更好的麵對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並努力去克服,去解決問題。

在家務勞動中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動手能力,而且還有助於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對事情分析、判斷、安排的統籌能力鍛煉,使孩子能夠更好的認識事物。

在家務勞動中還可以鍛煉孩子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團結的意識。在家務勞動中,孩子在與父母麵對共同的勞動任務和目標,經過相互溝通,然後分工合作,最後在各自的努力中達成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鍛煉了分析的能力,溝通的技巧,培養了合作的意識和團結的精神。

在家務勞動中還有利於增強孩子的智力,激發孩子的創新能力。勞動中孩子的雙手都得到了鍛煉,有益於左、右腦的開發。而且在勞動中還可以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環,促進生理的新陳代謝過程,調節大腦疲勞,從而有利於大腦的發育。同時,孩子在家務勞動的實踐操作中還會得到一些啟發,從而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家務勞動中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使孩子感受到他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又責任和義務為這個家做些什麼。使孩子變得更加勤快,而且眼裏有活。懂得家務人人有責。

在家務勞動中還有助於調節家庭氣氛,構建和諧氛圍。孩子分擔家務勞動後,親身體驗到家務的繁重與瑣碎,切身體會到父母終日辛勞的不易,從而會更加的珍稀現在所擁有的,而且會懂得關心父母,體貼父母,孝敬父母。這樣孩子對父母的抱怨、抵觸就會減少,而且在日常的共同勞動中還會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信賴和感情,從而給家庭帶來一種融洽、和諧、歡樂的氣氛。

4、要把做家務當成一門功課。

依依兩歲多一點,就有了做家務的意識。記得有一次,她不小心把水灑在地上了,沒有人提醒她,自己就去衛生間拖出了拖把,吃力地走到灑水的地方,一點點把水蹭幹淨。想一想一個走路都還不穩的小娃娃,拖著一個大大的拖把在那裏拖地,是怎樣一個情景呢?奶奶不忍心,想過去接過拖把,被我攔住了。大家忍俊不禁地看著依依像個小耗子一樣,拖著長長的“尾巴”,在地板上拖出長長一道水印,重新把拖把送回了洗手間……

隨著她自理能力的一天天增強,在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時,她開始試著幫我們做一些事情了。

依依真正做家務,是從買菜開始的。

依依5歲半的時候,一天中午要吃飯時,她媽媽想到市場買東西,可又走不開。正發愁的時候,依依聽明白了媽媽為難的事情,於是自告奮勇申請由她去買。她媽媽有些猶豫,孩子還小,市場離家裏不算太近,而且市場裏的人很雜,怎麼放心讓她一個人去市場呢?我鼓勵她說,不妨放手讓孩子去一次,小鷹不放出窩,它永遠也飛不起來。

於是,妻子拿了錢給依依,交代她買油餅和海帶絲,並詳細說了出門買東西的注意事項,比如不和陌生人說話,陌生人問自己話也盡量不回答;買了東西不要逗留,趕緊回家;錢和東西要帶好,不要丟了……依依一一答應著,臉上帶著一種去冒險的衝動和神往。

帶上錢出了門,聽著門咣當一聲關上了,我就站在了陽台上,看著通往市場的路。不一會,依依小小的身影出現在我的視野中,隻見她一蹦一跳地走著,不時還東張西望著,很快就拐進了市場。很長時間沒見人出來,我瞪的眼睛都疼了,也不見她的影子。在心裏盤算著這個時間她在買什麼,下一步該買什麼,怎麼算這麼長時間她也該走出市場,出現在我盯著的那條路上呀。可是,怎麼還沒影子呢?我有些焦急了,越想越呆不住,我從陽台走回屋子,打算下樓去看看。可剛到客廳,就聽門鈴響,從貓眼一看,竟是依依回來了!

原來我稍未留意,她已經走過了那條路,在我還在陽台焦急的時候,她已經上樓了。打開門,把依依迎進屋,左手提著熱乎乎的油餅,右手提著海帶絲。換了鞋,她自豪地舉著雙手,展示著她的勞動成果。

這是她第一次獨立去距家150多米的樓下市場買東西,並順利完成了任務。

此後,依依時常主動請纓,幫她媽媽下樓買東西,每次都買得很利索。

上學後,收拾餐桌是依依每天要做的“功課”,還有掃地,也是她承包的。有時候她會挽起袖子刷碗,一水池的碗常常要刷上半個小時,還弄得一身的水。但是依依樂此不疲,經常“主動請纓”,要她媽媽把好洗的碗留給她。

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打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是孩子學習的一門課程。如果您真正愛孩子,那就讓孩子每天堅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很多父母出於愛孩子,覺得孩子遇到的問題越少越好,或者遇到問題由父母來幫助解決,孩子才不會有煩惱。其實,父母這樣做,也許孩子一時不會有煩惱,但更大的煩惱在他成人之後。因為缺乏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一遇到問題,他就會想到求助,而若沒有人幫他,他就會陷入無助、恐慌的狀態中,如此,他會有舉步維艱的感覺。

因此,不要因為孩子小,就剝奪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多時候比我們相像的大得多。孩子能不能解決問題,不再年齡大下,也不再聰明程度,而在於他們是否經常自己解決問題,在於他們的經曆。所以,要從小開始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要製造機會讓孩子自己處理問題,讓孩子通過一次次的獨立處理問題的經曆成熟起來。

在對依依實施自立教育的過程中,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隻要依依能自主的事情,我總是鼓勵孩子自己做主。小到今天穿什麼衣服,自己喜歡的玩具想放在什麼地方,這個周末怎麼過等等,大到假期想到哪裏旅遊,要不要參加什麼興趣班,邀請什麼樣的朋友來家裏……這些事情我們都有意識地放手,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抉擇,鼓勵她進行判斷和思考,並最終作出決策。甚至,偶爾我還會特意製造出一些“問題”,讓依依去解決。

記得依依初到鄉下讀書的時候,孩子遇到了許多困難,但是盡管她媽媽就在她就讀的學校教書,孩子卻很少向媽媽尋求幫助。

一天,孩子回家對她媽媽說,班上又新來了一名同學,因為自己旁邊的座位是空的,而且又在第一排,所以老師順手就把他安排和自己同桌了。可是這個新同學個頭很大,而且還比她大4歲。不僅上課的時候擠占她的位置,而且還老是欺負她。依依叨咕說,不能和他同桌了,可是老師總不調走他。

過了幾天,依依突然告訴我們:“我談判勝利了!”我們急忙問她怎麼回事,她說她找老師談了,老師給她換新同桌了!我聽了很高興,忙細問過程。依依說,那天下課了,她追著老師來到教室外,對老師說:“老師,我們談談好嗎?”然後提出換同桌的想法。為了讓老師答應自己的請求,依依事先想了很多理由,比如同桌上課淘氣,老做小動作,不是碰掉了依依手裏的鉛筆,就是晃動著身子把桌子弄得亂晃;他上課聽不懂的時候,老問依依什麼意思,影響了依依聽課,也不能很好的幫助他;他總把依依擠到桌子一角,要多難受就有多難受;他是班裏個子最高的,卻坐在第一排,不僅擋著後麵的同學,而且整個教室座位看起來也不整齊……

依依說,當她一口氣對老師說完自己的理由,老師不住地點頭:“你說得真好,一條一條的理由這麼充分,今天我就給你調一個新同桌。”

依依神采飛揚地衝我一揮手:“哇塞,我的問題就這樣輕易解決了!老師在下節課就給我換了新同桌!”看著依依高興的樣子,我由衷地表揚她:“做得好!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而且還解決地這麼圓滿,這說明你的處事能力很強啊!”

每個人的人生之路,都要靠自己去走。父母之於孩子,使命不是陪孩子走他要走的每一步,而是舍得放開手讓孩子學著自己走路。我們要做一個“旁觀者”,對孩子少“嗬護”一點,對孩子的事情少參與一點,不必想著要幫孩子或者為孩子做這做那,要孩子盡早學會自己走路,自己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我想,天下所有的父母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順利成長、成熟,獨立於社會。那麼,就從現在開始,讓孩子自己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我們隻管給以適當的激勵、適時的引導、適度的關注、適宜的評價就可以了。記住:不喧賓奪主,讓孩子做主角,我們來當好配角!孩子今天的“自主”就是明天的獨當一麵!

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也是孩子體現自立能力的重要內容。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利用處理人際矛盾來鍛煉孩子的自立自主意識,所以經常會看到,兩個小孩子爭一個玩具的時候,媽媽們急忙跑過來,勸這個拉那個,把矛盾平息下來;孩子和夥伴鬧別扭了,蹶著嘴回家了,媽媽趕緊領著孩子去找小夥伴做工作,調和矛盾,看著兩個孩子握手言和,才放心回家……

我和妻子很少插手依依和朋友之間的紛爭,從她蹣跚學步初學會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時候開始,我們就遵循這個原則:要孩子獨立處理人際矛盾。

由於依依從小受到這方麵的教育和引導比較多,所以她不僅常常自我調節人際關係,而且在同伴們發生不愉快的時候,她還自然而然擔起“調解”的擔子,在中間做工作,撮合矛盾雙方和好。

2005年,我們初到煙台安家,第二天依依就認識了樓上樓下幾個孩子。其中樓上比她大一歲的海芸和樓下比她小一歲的琳琳,成了依依每天都要在一起玩的親密朋友。可是,由於三個孩子各有個性,所以每天在一起都會鬧出些不愉快,時常不是這個留著眼淚一個人轉身上樓,就是那個賭氣站在一邊黑著臉誰也不理。

若是海芸和琳琳之間發生矛盾,這個時候依依就穿梭在兩個人之間,先勸這個再勸那個,直到把兩個人的手拉到一起,笑聲重新響起;如果是兩個孩子中的一個和依依有了不快,依依則在短時間內調整自己的情緒,然後主動找對方:“我們談談好嗎?”是自己錯了,就主動給對方承認錯誤;是對方錯了,則有理有據地點出來,委婉地批評完之後,再說:“我不怪你,我們還是好朋友。”大部分時候,說到這裏,對方已經不好意思了,兩個人就言歸於好。

有一段時間,依依和海芸不知道因為什麼鬧了別扭,兩個人誰也不肯主動找對方。僵持了好幾天,依依很傷心,對我說:“爸爸,你幫我去找海芸談談好嗎?我不想一直這樣下去。”看著孩子一副悶悶不樂、心事重重的樣子,我心裏也很不是滋味,一衝動真想答應她,做一個調解員,從中調合這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但是我克製住了這一衝動,冷靜地對依依說:“孩子,爸爸相信你處理問題的能力,你去和海芸談,一定比爸爸談得好。不信,你去試試。”依依在我的鼓勵下,鼓足勇氣去找海芸,不一會兩個孩子手拉手回了家,並且進了依依臥室,竊竊私語,一副親密無間的模樣……

事後,依依得意地說:“我真佩服我自己!”臉上是一副獨立解決問題後的成就感。

由此我想說,作為父母,千萬不要剝奪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我們可以扶孩子一把,卻不能陪他們走一輩子。

“逼”著孩子獨立自主

天底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而且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是窮盡所有,傾注滿腔的愛。愛孩子是父母之天性和職責,可是過多的愛隻會使孩子長時間沉溺於父母編織的溫柔保護圈裏,阻礙孩子的個性成熟,限製孩子的人格獨立。因此,父母這種過多的感情投入,並不是真正愛孩子,而是教育的偏差,要說是愛,也是一種自私的愛。

我曾讀過一篇文章,寫山鷹常常把巢穴築在懸崖邊上,當雛鷹張出雙翅,山鷹就停止銜食喂養它們,而是銜著雛鷹,狠心把它們扔下山崖,看它們在山崖下掙紮、撲騰,在它們好不容易飛上來之後,再一次扔下去……

山鷹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怎會如此“殘忍”地“虐待”自己的孩子呢?可是,正是這種“殘忍”的“虐待”最終練就雛鷹一副健勁的翅膀。所以說,山鷹這樣做是對孩子真正的愛,理智而充滿遠見的愛。

看看我們人類,似乎比山鷹懂得愛孩子。孩子從出生開始,我們就對他們嗬護有加,怕他們凍著餓著,怕他們受委屈,不舍得讓他們吃苦讓他們受累,更不舍得讓他們出去經風雨見世麵。孩子能自己做事情了,父母也是大包大攬,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了。有的家境富足或者有權勢的家庭,甚至利用各種關係,不僅讓孩子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而且為孩子的求學就業大開方便之門,鋪就一條灑滿鮮花的人生大道……

這樣做的結果,孩子們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父輩的深恩厚澤,不思進取不求上進,而且一旦遭遇不測,身處逆境,則無所適從、一蹶不振。有的甚至依偎在父母的翅膀底下,即便該擔當起贍養父母的職責了,依舊靠父母養著。最近幾年,社會上出現一個新的群體——“啃老族”,而且據調查這一族人有不斷增長的趨勢,至今日已經約有30%的成年人由父母供養。這就是父母傾盡愛心養育孩子的結果。如果能如山鷹那般理智,孩子何至於在該自立的年紀依舊不會“獨飛”?

所以,我想說,愛孩子,別忘了要拿出山鷹的“狠”來,逼孩子獨立自主。隔斷“臍帶”,把孩子推出去,孩子才能自立於世。

曾看到過這樣一段文字:一位擁有數百萬資產的單身母親,為了逼獨生子成為真正的男子漢,隱瞞了自己身患絕症的病情,狠心地將他趕出家門,讓他去獨立謀生,經曆艱苦的磨煉。兒子堅強地挺過了事先約定的一年期限,可母親已經離開人世,留下一份用心良苦的遺囑。其中有些話特別感人:“當媽的沒有不疼愛自己孩子的,但是如果把什麼都給孩子,事先準備好,讓孩子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生活,那隻能是害了孩子。今天你是富翁,明天有可能成為窮光蛋。一個沒有艱苦卓絕精神和沒有經曆過社會磨煉的人是早晚會被淘汰。”

這是一位“山鷹式”的母親,想得深,看得遠,如山鷹那樣,把兒子“逐出”家門,待自己不能守候在兒子身邊,孩子已經成長為自立於天地間的男子漢。

陶行知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我一向欣賞這句話的鏗鏘,多年來不僅自己在努力實踐著這句話,而且在用這句話教育依依。

當孩子呱呱墜地,孱弱地躺在繈褓中,我們恨不得把他含在嘴裏裝進心裏,在此後孩子漫長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用柔柔的愛嗬護著他,照顧著他,直到他長大成人。

好像是習慣了這樣一直對孩子照顧下去,好多父母沒有意識到,在孩子一天天長大的過程中,該逐漸放手,該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所以,孩子本可以自己決定自己每天穿什麼衣服了,母親依舊要日日將自己選擇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頭;孩子本可以自己出門買文具,父親依舊要堅持做孩子的采購員;孩子已經可以獨立往返於學校和家中,可是父母還是要輪換著接送;孩子已經可以獨立為自己的事情做決定了,父母還要一手包辦,以自己的意願代替孩子的意願……

就拿每年的高考來說吧,高考前夕,谘詢成了熱門。然而仔細看看,來谘詢的幾乎全是家長帶著已經成年的學生。考什麼學校、選擇什麼專業本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我們的家長總不放心讓孩子自己去做。太多家長喜歡越俎代庖,根本不讓孩子有自己選擇的機會,而是包辦孩子的誌願和理想。所以說,中國很多孩子的理想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誌願上填寫的專業是父母的,不是自己的。

母親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有照顧和撫育孩子的義務,我們可以將自己的生活經驗提供給孩子,但是千萬不可以代替本應由孩子去做的一切,如果那樣就會限製孩子的成長,剝奪孩子生長的空間。孩子是要走向未來的,而未來社會是能力型社會,孩子的生存能力、語言交際能力、自學能力、身心自我調節能力等決定著他未來的發展。

這諸多能力從哪裏來?從實踐中來,從生活實踐、交往實踐、學習實踐中才能獲得。所以,當孩子一點點長大,我們要適時放手,讓孩子去做他們該做、他們能做、他們願意做的事情。

我常常有意識地為依依創造獨立的機會,乃至於很多時候的“放手”被朋友說成“冒險”。那拿那次策劃依依“獨自旅遊”來說吧……

依依繼承了我的基因,總有一種要“獨闖天下”的雄心。為了給她鍛煉的機會,同時也檢測一下她的獨立能力,我給她安排了很多次特殊的旅遊:比如7歲時,獨自乘公共汽車去火車站;9歲時,獨自去火車站購票;11歲時,獨自參加徒步萬人大會……

孩子從需要被照顧和保護,到自己獨立生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做母親的一定要克服“愛心”,不過多照顧和保護孩子,而是有意識給孩子提供獨立自主的機會。隻有放手讓孩子去做,去想,去努力,才能使孩子逐漸形成獨立的觀念,並以豐富的經驗和堅強的意誌去迎接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