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天下論 豪華的陣容·平庸的藝術(1 / 1)

——電影《建國大業》觀後

2009年10月10日下午,單位在多功能廳放映時下主旋律影片——《建國大業》。衝著那一堆明星陣容,很多人爭相前去觀看。巧合的是,電影也是在毛主席赴重慶談判,最後在10月10日這天與國民黨簽訂《雙十協定》中拉開了序幕。

現場的觀眾顯然對明星的出現比故事情節本身更加關注,因為即使在不起眼兒的記者堆裏,搖過的鏡頭中也潛伏著一個個大腕兒的身影。至於能說上句台詞的,那絕對不是一般的腕兒。所以當馮鞏用天津腔說出“大家都說了,我沒什麼可說的了”這一句近乎無用的台詞的時候,大家都笑了。

革命曆史題材的影片是比較難拍的,因為大家從小就對那些故事耳熟能詳,同類電影作品更是層出不窮。就拿《建國大業》敘述的從1945年8月底到1949年10月1日這段曆史來說,光電影有《開國大典》《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重慶談判》等。但是,由於關鍵曆史人物都已基本定型,除了換換演員外,在其他方麵很難有大的突破。所以盡管拍得很賣力,觀眾反應往往平平,票房不理想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建國大業》要想在兩個小時裏講完四年的故事,又想把那個曆史時期的人物麵麵俱到地點到,從藝術角度來說,顯然是出力不討好。故事支離破碎,人物塑造也隻能是個概念,幾個特技鏡頭也僅是雕蟲小技。好在觀眾並不在乎這個,如果換上外國人來看,肯定看不懂。

在主要演員中,看得出導演想在蔣介石身上有所突破,但我認為是失敗的。張國立胖胖的,在外形上就和蔣介石相去甚遠,遑論表演了。其實蔣是從十裏洋場的地痞流氓群中混出來的,善玩權術,精明強幹。假如蔣介石真像張國立演的這樣無能,國民黨倒台的時間肯定還要早些。

現在是市場經濟,導演們的藝術水平進步不大,但這幾年拍商業大片的經驗那是相當地豐富。於是請來了大概是曆史上最豪華的明星陣容,不愁觀眾不掏錢。正逢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不愁主流媒體不給宣傳,不愁有關部門不組織看。所以,這麼一部藝術平平的電影目前已創下三億的票房也就在導演們的算計之中了。據說,我們單位租了一下午的片子,也花了一萬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