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本書改名(1 / 1)

第九節

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出處〕元,趙孟(fǔ)《嶽鄂王墓》。

〔注釋〕①社稷:土神和穀神,帝王所祭,後用來代指國家。②望旌旗:指盼望以“嶽”字為旗號的大軍早日到來。嶽飛軍隊於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打到朱仙鎮,河南、河北人民打起“嶽”字旗紛紛響應。

〔今譯〕南宋的君臣們不以國家為重,心中沒有人民;中原的父老鄉親們卻盼望著以“嶽”字為旗號的大軍早日到來。

〔賞析〕《嶽鄂王墓》是一首憑吊詩,是詩人於宋朝滅亡以後,到西湖畔嶽王墓前憑吊,觸景生情而寫的。詩中描寫了嶽飛墓前蕭索荒涼的景象和對英雄之死的痛惜,斥責了南宋君臣投降賣國的罪惡行徑,抒發了濃烈的懷念故國的思想感情。這首詩從嶽墳生發,抒發感慨,從景起,以情結,章法嚴謹,技巧純熟,感情充沛,對仗工整,寫景抒情與敘事議論完美融合,是一首思想深沉、藝術成熟、世皆稱頌的佳作,也是曆代數百首描寫嶽王墳墓的詩篇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

這兩句詩追溯當年,斥責了趙構與秦檜之流造成宋亡的罪惡行徑,高度評價了嶽飛奮勇抗金的偉大功績,充滿了詩人對自己祖先的批評和強烈的飽含血淚的追悔之情。詩句在寫法上是客觀的敘述,形式上是極工整的對偶,內容上表現的是一種深刻的、內在的對立,而且用詞精當,一個“輕”字,畫出了昏君佞臣的醜惡嘴臉,一個“望”字,表現出老百姓對忠臣良將的衷心熱愛。這兩句詩曾被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稱為佳句。

〔原詩〕鄂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

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

〔作者〕趙孟(1254—1322),元代著名書畫家、詩人。字子昂,號鬆雪道人、水精宮道人,亦稱趙吳興。宋太祖之子秦王趙德芳之後,因賜第湖州,遂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14歲時以父蔭補官,宋亡後隱居家鄉自學。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被程钜夫舉薦入朝,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死後追封魏國公,諡文敏。他詩書畫皆自成家。書法圓轉流美,骨力秀勁,能衝破“宋四家”的樊籬,超越前人,稱雄一世,自成一體,世稱“趙體”。他的詩風格清雅飄逸,沉鬱蒼莽,對元代詩壇有開創詩風之功。有著作《鬆雪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