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葵花(2)(1 / 2)

段懷君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清明節常去烈士陵園掃墓,要路過一片很大的果園,那就是靈武園藝場。

靈武園藝場位於縣城東麵3公裏的郊區。據《寧夏新農政》一書記載:1938年寧夏省建設廳在川區7個縣分設農業試驗場,作為區域性農果作物技術示範推廣中心。1945年2月,靈武縣農業試驗場更名為園藝試驗場。建場初始,主要從事果樹、花卉等作物的試種。在試驗階段,場裏曾派人到中寧縣以沙果為母體,進行高接試驗。經過多年栽培,場裏的果樹越來越多,主要有桑、梨、桃、杏、李子、沙果、核桃等。試驗園還栽培一些供國民黨駐軍高級將領觀賞的丁香、月季、牡丹、玫瑰等花木。靈武園藝場沿東山麓而建,土質較好,日照充足,故栽植的花木極為繁盛。每年五月端陽節花果園向當地群眾開放,各階層的人士這時紛紛到園內遊園賞花。同時,一些從事果木栽培的果農,也常到這個場裏學習、觀摩,提高培植樹木的經驗。

靈武縣位於北緯37°30'~38°38',東經106°11'~106°51',海拔1107米~1652米,具有典型的大陸氣候特點,平均氣溫8.9℃,最高氣溫41.4℃,最低氣溫-33.3℃,年10℃以上平均積溫3347.4℃,無霜期平均145天,最長171天,最短110天,年平均降水量為216.1毫米。由於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具有灌溉之利,靈武城郊的百姓自古以來就有栽楊、插柳、植桑、育棗、培梨的優良傳統。據明代史料記載,靈武縣在600多年前果樹品種就有20餘種之多,主要分布於靈武縣東塔北部一帶,產量居全省首位,素有“水果之鄉”之稱。唐詩“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這兩句名詩就生動地描述了靈州當年果香飄蕩的情景。

正是曆史文化的積澱和千年文明的傳承,才具備了園藝場在靈武建立的基礎。1950年3月,寧夏省建設廳派專人接管了園藝試驗場。那時,場子的規模很小,僅有果園50餘畝、土房3間、牛2頭、工人3名。鑒於靈武素有花果之鄉之稱,加之這裏原來有試驗場,有舊政府遺留下來的50餘畝果園,而且已具雛形。同時這裏果園比較集中,東部是地勢較平坦的沙壤地,開發利用率很高,便於今後的試驗推廣和管理,7月份省建設廳批準擴建靈武園藝場,決定在原基礎上向外擴展建場。

建場時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當年有一件事使健在的一些老工人還記憶猶新。1950年園藝場引進蘋果幼樹枝條進行培育,由於冬季西北風沙大,幼小的枝條承受力很弱,到了春天樹苗水分抽幹,枝幹枯萎,樹木死去,當時負責栽培的幾名職工整整一天沒有吃飯,蹲在果園內,心情非常沉重,有兩個人還曾掉過眼淚。那幾年,由於受經濟條件的製約,人們還不重視生態環境的建設,故工人們奮鬥了幾年,才在東山邊形成了一片很小的綠洲。1954年,寧夏與甘肅合並,靈武園藝試驗場改名為“甘肅省靈武園藝場”,受甘肅省國營機械化管理局和河東回族自治州的雙重領導。這個時候受全國大氣候的影響,園藝場的發展加大了步伐。1956年靈武園藝試驗場先後進行了多項專題試驗。為了加強果樹安全越冬綜合措施,數年來,科技工作者和工人們在東山坡上,在苗圃地裏不停地試驗。尤其是1961年至1963年在680畝的果園進行了係統認真的試驗和總結,提出了為預防幼齡果樹安全越冬抽幹的六項措施:①控製後期肥水;②新梢連續摘心;③人工提早落葉;④防治大綠浮沉子產卵;⑤選用越冬力強的品種;⑥營造防護林。經過8年的研究和連續三個冬季的大麵積的生產鑒定,采用以上綜合技術措施,蘋果的產量取得了明顯效果。1957年3月靈武園藝試驗場正式成立,當時盡管職工人數不多,但他們開墾荒地,引水上山,艱苦奮鬥,作出的成績是驚人的。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靈武園藝試驗場劃歸自治區農業廳、農業科學研究所領導,更名為靈武園藝試驗場。1958年~1965年是園藝試驗場的第一個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是園藝場的發展史上很重要的階段,經過工人們的艱苦奮鬥,在沙漠荒地上種植蘋果試驗取得成功,使果園麵積由原來的106畝擴大到3000畝,職工人數增加到200餘名,也為全區發展經果林積累了成功的經驗。為了培養大批果木栽培人才,經自治區有關部門批準,1967年成立了園藝中學。從縣城應屆小學畢業生及其他小學畢業的學生中選拔錄用了一批學生,這些學生經過在園藝中學的係統學習,掌握了園林栽培方麵的技術,不少人畢業後留到場裏工作,成了靈武園藝場果木培育、栽植的骨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