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因為娶了當時是華村業餘劇團漂亮演員的母親,父親走出了大山,來到了母親的家鄉浙江省永康縣李店公社華村。因父親是複員軍人、有文化、又當過排長,經推薦擔任了華村大隊黨支部書記兼大隊長。
父親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當國家號召有誌青年支援祖國邊疆時,他積極報名支邊。母親堅信父親的決定是對的,所以,就義無反顧地和父親一起來到了園藝場,父親就這樣把自己永遠地留在了祖國的邊疆寧夏靈武園藝場。
據園藝場王奇山叔叔告訴我,說我父親多才多藝,性格開朗,豁達樂觀,並拉一手不錯的京胡。工作之餘父親經常拉京胡,母親唱家鄉劇,為浙江支寧青年和職工們演唱,既自娛自樂又豐富了職工的文化生活。在我的記憶中,那把京胡在很長時間都掛在家裏,隻可惜沒能永久保存下來。我的大哥長大後,就遺傳了父親的基因,成為學校的一名文藝骨幹,吹拉彈唱樣樣能行,也拉得一手不錯的京胡和二胡。
記得有一年除夕,父親按照習俗守歲,並將豬頭加上黃豆燉豬頭凍(按照老家的習俗過年什麼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豬頭)。我們熬不住都睡了,在第二天早上吃豬頭凍時,我們發現裏邊有鞭炮殼,後來看到父親的手上有許多水泡,我才知道,父親在爐灶上烤鞭炮時不小心爐火燃著了鞭炮,他為了我們在過年時能有鞭炮放,不惜受傷為我們搶出了一些鞭炮。從記憶的這件事中,我體會到了父親內心深處對我們的深厚關愛和對生活的熱愛。
據母親回憶,父親在園藝場曆任過副隊長、隊長以及場黨委委員等職。為了工作他很少顧家,一切家務都由母親操持。母親對父親的感情很深,幾十年過去了,不論何時提到父親,我都能從母親的話語之間和目光中感受到母親的自豪和對父親深情的思念。
“文革”中,父親也曾受到了衝擊,原因是因為父親在一次回老家探親途中,丟失一個裝有複員證的包袱,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就把他當兵說成是當土匪,後經組織調查給予平反。
父親的早逝是我們的不幸,更給我們的家庭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但是,也造就了我們堅強、堅韌的性格。
父親的一生是短暫的,但父親的愛是永存的!父親的一生是平凡的,但在我們的心中是偉大的!
父親大人,你當年為了實現理想和抱負為之辛勤工作的地方,將你的忠骨留下的地方——園藝場,在兩代人的共同努力下,現在已是綠樹蔥蔥、水果飄香、譽滿塞上江南的、最美麗的地方。
在這寧夏首府銀川,遙望靈武的東山,父親,請接受我們深深的一拜,你永遠活在兒孫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