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靈武園藝試驗場建場59周年,幾十年來,園藝試驗場在風雨曆程中跋涉行進,即將進入建場60周年。
自20世紀50年代,浙、陝、甘、寧等地的熱血青年,在這片熱土上辛勤勞動,他們披星戴月,夏日頂烈日、冒酷暑,冬季餐風飲雪,踏冰雪、迎寒霜,用辛勤的雙手和頑強的意誌,平整田地,引黃河水上山,開墾出萬畝良田。辛勤的科技工作者廢寢忘食,克服著常人難以想象的一個又一個困難,培育、引進、推廣著一個又一個優異的水果品種,園藝試驗場果林栽培的成功經驗,為園藝試驗場乃至全區林果事業的推廣發展作出了貢獻。可歌可泣的林業工人奉獻了青春,送走了歲月,時至今日,又有第二、第三代林業工人仍從事著艱辛的勞動。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麵對林果產業走向低穀的現狀,園藝場的職工正視困難,毅然進行果木轉型,率先在靈武培育長紅棗產業,成為靈武發展長紅棗支柱產業的垂範者、排頭兵,為靈武栽培種植長紅棗,為支柱產業推廣發展作出了貢獻。園藝場人戰沙魔、換綠裝的事跡和曆史曾多次在靈武大地演繹。20世紀80年代在靈陶邊界開發出的幾千畝綠地,使當年荒蕪淒冷的沙丘荒野成為綠蔭濃鬱的綠洲。
歲月如梭,如今站在靈武市區的一些高樓大廈上,放眼東眺,靈武東郊園藝試驗場的全貌映入眼簾,20世紀50年代前的鍋底坑、乏牛崗、教場灘、蘆草窪在園藝試驗場廣大幹部職工近60年的辛勤努力下,已成為流水潺潺、煙樹莽莽的林海。
回顧過去,使人振奮和感慨。幾十年來,園藝試驗場廣大黨員幹部在曆屆黨委精心組織下,形成合力,銳意進取,與時俱進,戰勝了艱難險阻,鑄造了林業工人鐵石般的氣概和輝煌。為記敘59年來光輝曆程,謳歌林業工人改天換地、艱苦奮鬥的精神,迎接建場60周年,園藝試驗場黨委決定編纂出版集小說、散文、詩歌為一體的文學作品集《珍藏的時光》。
此書得到了靈武市委、市政府的極大關注和重視。馬漢成書記不辭辛苦,百忙中親自審核稿件,並為本書作序。同時,社會上、文化界的同仁們也給予了熱忱幫助。靈武著名書法家95歲的蕭允中先生聞訊後,不顧年事已高,為本書親自題寫了書名。王璞雲、李夢誠、王學江、餘學保等文友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議性意見。在此,我們對市委、市政府關注這本書的領導及文化藝術界的朋友一並表示深深的感謝。
使人感動的是,一些早已在園藝試驗場卸任的老領導及一些老職工也慷慨賜稿。武永基、趙生貴、魏象廷、喻菊芳、李夢誠、唐世雄、蘇東岩、馬振江等領導及老科技工作者撰寫了水平非常高的稿件,郵寄我場,有的還專程送往園藝場,其中李夢誠、喻菊芳、唐世雄、虎維國等老同誌還拿出了珍藏多年的老照片,供本書出版時采用。我們對他們關心園藝試驗場的熱忱致以崇高的謝意。
本書還收集了曾在園藝試驗場工作過的康九省、王英、張旭春、李克勤等老同誌的文章。這些老同誌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從他們的遺作裏,我們仍能感到他們對園藝試驗場深深的愛、濃濃的情。本書的出版,也是對這些曾經在園藝場工作過已故去的老同誌的追思和懷念。
2009年,園藝試驗場承擔了靈武下白路生態林建設的重要任務,開墾荒田種植長紅棗經濟林達幾千畝之多,工作量大,而且春季正是植樹季節,時間非常緊,編纂這本書時間也很倉促,同時,著書立說對於我們尚屬嚐試,缺乏經驗,本書肯定存在很多不足和缺憾,敬請讀者見諒。
靈武園藝試驗場承擔著科研生產雙重任務和功能,此次出版《珍藏的時光》是對文化建設的一次嚐試,我們願意在園藝試驗場搭建文化平台,歡迎文學藝術界人士經常給予指導,我們也懇切期望各級領導及同仁給予幫助。在此也向過去及現在給予園藝試驗場各種支持、幫助和厚愛的所有領導、同仁、朋友致以最誠摯的謝意。金風送爽、碩果累累的秋天到了,園藝試驗場已進入第二次創業階段,我們將努力奮鬥,弘揚“三情三苦”精神,實踐科學發展觀,銳意進取,奮發圖強。我們將融入靈武市努力實現“雙爭”目標,為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幸福新園藝試驗場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新的貢獻。
編者
2009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