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懷君

在靈武這片熱土上,有一位農民在50年代和60年代中先後被鄉、縣、自治區表彰達十餘次,他就是省級勞動模範楊河。

1911年2月,楊河出生在靈武東塔鄉塔灣子旁的一個貧苦農民的家中。自小因家庭貧窮,他在11歲時便出外幹活,用幼小的身體打工,掙點錢,給家中貼補生活,以減輕父親的負擔。楊河每天清晨去富戶杜萬山家,趕著4頭驢去安家湖、蒲草灘子放牧割草。他赤著雙腳,每天行走十幾裏路,小腳丫不是被蘆草刮破,便是被柳杈子紮爛。中午又曬又餓,啃著黑糊糊的麥麩子饃,喝著渠水。當月上柳梢時,才趕著吃飽的牲口,馱著割下的青草回家。到了17歲後,他又給有錢人張金山、郭軍等扛長工,淌水、犁地、割麥子、推米磨麵,披星戴月,受盡煎熬,吃盡了苦頭。1936年,寧夏的馬鴻逵統治集團為擴充自己的勢力,到處抓丁。幾年內,在寧夏境內抓兵達19次之多。25歲的楊河為了躲避抓丁,和同村的石立業等人一起跑到了外地,先後在鹽池、內蒙古鄂前旗等地給有錢人扛長工、打短工。1949年夏天,寧夏快解放時,楊河回到了家鄉,娶了郝家橋鄉胡家堡村農民吳占奎的女兒為妻,在東塔的一個村子住了下來。

1949年9月21日,解放軍19兵團192師解放了靈武縣城,楊河這個飽受舊社會苦難的青年非常高興。在10月1日這天,他趕到縣城小學,參加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慶祝大會,親自聆聽了縣委書記李健、縣長丁子齊的講話。自此,他積極參加土改,參加了山水溝改造工程,由於表現突出,被村民選為一區二鄉二村村長。

1952年元月,村裏準備春耕,楊河在走鄉串戶過程中,發現很多剛解放的農民沒有農具和大牲畜,春耕生產存在困難。他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按照“互利自願”的原則,組織起來互相幫助,組成互助組,共同勞動致富。他走家串戶,苦口婆心作了很多工作,從開始5戶,最後發展到22戶農民,組成了楊河互助組。這是靈武縣第一個農業互助組。他們強幫弱,富幫窮,齊心協力,團結互助,22戶農民都順利地完成了春播任務。縣人民政府及時召開了靈武農村工作會,肯定了楊河互助組的先進成績,將楊河互助組評為一等互助組。會上獎給楊河互助組新式單把犁一部,錦旗一麵。楊河被評為靈武縣勞動模範,多次受到表彰。同年,楊河被選為靈武縣農民委員會常務委員,靈武縣中蘇友好協會常委。1953年2月在縣委、縣政府的關懷下,靈武縣徐家橋農業社成立,楊河任社長。入社有13戶農民,人數76人,這是靈武縣第一個初級合作社。老百姓稱這個合作社是楊河合作社。楊河出色的工作,受到了黨和人民的肯定,在工作實踐中,他的思想覺悟也不斷提高。1953年5月,他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在入黨誌願書中寫下這樣的話:“我在舊社會是一個被人壓迫受剝削的人,給別人做苦工11年,飽嚐了舊社會的苦難,後被共產黨解放,實行了土改,我們得到了翻身,改善我們的生活,並受到人民政府幾次的表揚和物質獎勵,更使我認識到共產黨是我們勞苦大眾的旗幟和救星,所以我情願加入到黨的溫暖的懷抱中來。在黨的培養和教育下,我情願做一個忠誠老實的勤務員,願盡我全部精力,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做一個執行者和奮鬥者。”時值今日,歲月已走過56年,當翻開這張發黃變脆的楊河同誌入黨誌願書,看到這段文字時,我們心中不由得滾過陣陣熱浪,為一個中國農民熱愛共產黨的情懷而感動。黨組織接到楊河同誌的入黨申請書後非常重視,決定接納楊河同誌加入到共產黨這個先進組織裏來。1953年5月,由一區幹部楊文秀、鄉黨支部書記韓玉兩位同誌介紹,楊河同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楊河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更加積極地投入了工作,他帶領合作社社員積極參加了靈武縣開挖西排水溝工程,積極組織社員發展農業生產。在他們的努力下,合作社的經濟作物都獲得了豐收。當年小麥畝產均達到200公斤。這是靈武縣解放初期糧食產量的最高標準。

1955年10月,靈武成立了265個農業合作社,全縣72%的農民都入了社,入社農戶達到了9435戶。1956年,楊河被縣政府授予農業先進個人和省農業勞動模範,光榮地出席了在蘭州舉行的甘肅省農業生產總結會。會上,楊河被獎勵了勞動模範獎章一枚,骨肥80斤,現金貳拾萬元(舊幣,相等於人民幣20元),七寸步犁一部。1958年,全縣實行人民公社化,楊河被選舉為園藝公社社長。

1958年,農村大辦公共食堂,大辦集體企業,大煉鋼鐵。楊河麵對新形勢的發展,由於沒有文化,他感到力不從心,思索很久便主動讓賢到新的工作單位去。他辭去了高級社長職務,到剛開辦不久、條件很艱苦的園藝社磚瓦廠去任廠長。50年代沒有機械化,製磚燒瓦全是人工製作,脫坯、燒窯、進磚出磚勞動強度大。楊河任廠長,每天跟著社員用鐵鍬挖紅膠泥,用背篼背土,用小推車拉土拉水。磚坯脫好後,還要往窯裏裝坯,磚燒好後冒著高溫從磚窯出磚。當年和他燒磚的一些年逾古稀的老農民至今還都記得。有一年6月間,天下起了雨,為了不讓磚坯被雨淋濕,楊河他們用芭芭柴、蘆葦護磚坯,楊河被雨澆得渾身濕透,高燒不退,昏昏迷迷,大病了一場。至今一些老農民談起楊河時,還感歎地說:“那時他是一心撲在集體生產上,真是不要命地幹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