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國家號召支援西北,從浙江東陽、永康支寧青年及家屬有3688人來到了靈武。靈武園藝試驗場也分了不少人。這時園藝試驗場提出了向荒山進軍的口號,開墾教場灘、鍋底坑、煙墩溝、蘆草窪、文家溝,平整荒地,引秦渠水上山。組織考慮園藝場外籍工人多,對生產缺乏經驗,需要調配一批當地懂氣象懂農業的本地人充實到幹部隊伍,時任園藝場的領導也向縣上提出要楊河同誌去園藝場工作,組織上同意了園藝場的要求。楊河在1960年初被調入園藝試驗場工作,園藝場領導考慮他是當地人,又當過多年勞模和高級社幹部,政治素質過硬,決定讓他從事采購員工作。他愉快地接受了組織的安排,在這個工作崗位一幹就是三年。三年裏他不辭辛勞,為場裏采購木材、樹苗、機械、羊糞。鑒於工作表現突出,1962年他被評為園藝場先進工作者。1962年上級有關部門批準,楊河被錄用國家幹部。

1964年,組織決定楊河任園藝場二隊黨支部書記,這時他已是53歲的人了。他的妻子因病早已去世,由他的兒子和兒媳婦照顧著他的生活起居。即便這樣,他還是一心撲在工作上,每天領著職工在鍋底坑栽樹育苗,平田整地,挖渠開溝。那時沒有機械,什麼活都是靠人力,背背篼、拉架子車是經常的事。教場灘、鍋底坑開墾條件非常艱苦。由於風沙大,當天推平了地,打上田埂,晚間風起,第二天田埂又被風沙吹走。楊河經常蹲在地頭琢磨,想出了用種草壓荒沙、在樹苗中種苜蓿的辦法,成功地解決了沙灘地保苗保埂、防曬、減少生地蒸發量大的問題,成為治沙的成功經驗。在開墾荒地的歲月裏,楊河和支寧青年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鬥誌工作著,僅在1964年一年中,便開墾出3000畝土地,栽種了蘋果苗。1964年冬季楊河向園藝場黨委提出變冬閑為冬忙,組織職工到山區打麻黃,搞副業創收的建議。黨委經過研究,同意了他的建議,並委派他帶領了一批男職工進山打麻黃,他們在內蒙古的上海廟、鹽池麻黃山、磁窯堡的黑疙瘩等地打麻黃掙了一大筆錢,用到了生產設施工程中,為園藝場基礎設施建設盡了力,流了汗。20世紀60年代末,園藝場分來了丁俊喜、遊泳等一批知青,楊河非常關心他們,給他們講革命傳統,講艱苦奮鬥,很快他和這些知青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年輕人有事願意找他,他也和年輕人經常湊在一起談天說地,化解他們心中的疙瘩,年輕的職工、知識青年都喜歡這位年過半百的“老隊長”。

1966年6月“文革”開始,園藝場陷入一片混亂。楊河的身體狀況已不太好,經常發低燒咳嗽,他向黨委領導提出卸任的請求,黨委同意了他的要求。安排他到三隊看管菜園子,自此他在被園藝場人稱為“三間房”旁的菜園子裏種瓜種菜。即便這樣,他仍關心著集體,三隊開挖進水渠時,水渠要穿過他的豬圈和廁所,他給兒子和媳婦再三做工作,不許向組織要一分錢的補償。他和兒子、兒媳自己動手,無償拆去家裏的豬圈、廁所,而且讓家人燒開水送到工地,給開渠職工解渴。由於他的表率作用,很多職工顧全大局,使水利工程順利完成。1979年,楊河已經68歲了,這時由於年老體弱,疾病纏身,他提出了要求退休的申請,園藝場同意他退休。

1986年冬天,楊河因病住在靈武縣醫院。園藝場黨委書記李生福、場長張旭春代表組織看望了這位奮鬥一生、鞠躬盡瘁的老勞模,向他及家人表示了慰問。李生福握著楊河同誌的手,讚譽他為園藝場的創業貢獻了力量。很多園藝場的職工也趕去看望了他們的“老隊長”。楊河同誌在生命彌留之際,還斷斷續續地講他想園藝場。聽到他的話,在場的職工無不動容。1986年臘月,楊河同誌因病去世,享年75歲。他去世後,很多職工去送葬,向他的遺體三鞠躬,有的職工泣不成聲,大聲呼喊著:“老隊長,一路走好!”告別的情景催人淚下。

楊河去世後,長眠在靈武東山麓一塊長滿了綠草的山坡上,青山綠水永遠伴隨著他。